芮明杰
中國產業依然處于模仿和趕超階段
從長遠來看,中國的產業發展會超過發達國家,但是現在,我們更應該腳踏實地正視我們的不足。我們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目前仍然是加工制造這個環節。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現在需要做的,是讓中國制造的技術水平和精良程度,能夠與德國、日本這些先進制造國家看齊。
產業升級切忌操之過急
在中國的產業轉型、產業升級的進程中,改變是痛苦的,也是需要很長時間的,不是今天說改明天就能改過來。我們現在的競爭力還是在成本上面,做的產業鏈環節的附加值不高,做產品的技術含量也不高。為什么上海的商務成本一上漲,就有不少的企業家離開上海?因為成本太關鍵,一高企業就無法生存,這也說明了企業創造的價值很低。一些成本的上漲是不受控制的,不能再依賴土地、勞動力以及資源的廉價而獲取競爭力。
從技術意義上考慮,過去我們制造業的技術含量很低,現在能夠加工一些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產品,也可以認為是產業升級,但歸根結底還是加工,還是被人家控制。這終究不是長遠之策,中國的產業獲得國際競爭力,應該是自主創新,并且能夠控制住產業鏈,這才是中國產業升級最重要的方向。
不能對“高科技”盲目樂觀
我們現在要發展的產業也是國外正在發展的,從名稱上看我們的產業已經十分齊全,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依然處在一個模仿或者追趕的階段,即使在某個產業內部,突破性或者超越性創新也沒有出現。我們不少產業僅僅剛起步,想辦法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已經是非常好的事情。
需要糾正的是,我們不能光聽名字就去判斷一個產業是不是高技術產業,比如天津的空中客車總裝廠,為空中客車公司組裝A320飛機,它是一個高科技的企業嗎?
真正的高技術產業—能夠自主創新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在我們國家是少之又少的。上面提到的空客總裝廠,我認為不是高技術產業,而是來料組裝的產業,僅僅是技術含量相對比較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光伏產業,最近國務院認為新能源領域有生產相對過剩的可能,很多企業大量上馬光伏項目。原因何在?因為絕大部分光伏電池項目不是研發,而是加工環節,關鍵技術并不在中國企業手里,我們更多的企業,僅僅是把原材料或者高新技術的產品買過來之后再加工。
創新能力必須突破
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其資源配置的效率也更高,我們目前的資源利用率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所謂節能減排、低碳經濟,長期來講是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避免無謂的浪費。比如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土地、礦產資源的使用效率,甚至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等等。節能減排的背后,實際是技術進步及其如何應用到生產和企業轉型過程中。
通過創新才能建立全球優勢的產業,但是我們國家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整體創新的能力比較弱,創新的動力不足。我認為其中也有社會環境與激勵機制的問題,沒有形成一種大家都想創新的氛圍。很多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還不強,會模仿但是舍不得投資自主創新,而國有企業受限于制度,創新的收益與企業領導人的任期和激勵基本沒有關系。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中國能像日本一樣,能夠迅速完成從模仿到超越的過程。
*作者系復旦大學教授、產業經濟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