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宇
目前絕大多數的城市女性面對家庭暴力時已經不再保持沉默,紛紛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而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農村女性對家庭暴力很多人仍然采取忍讓態度,不懂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有的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走上了“以暴制暴”的犯罪道路。
方正縣50歲的農婦李某和丈夫是包辦婚姻,沒有感情,結婚三十年來一直生活在打罵中。李某的丈夫在一次酒醉后無故對其拳打腳踢,打斷其兩根肋骨。李某跑回娘家哭訴并要離婚。但家里人只是勸她:“兩口子打仗是經常事,鬧成離婚我們以后怎么在村里見人。”
最后,絕望的李某終于趁丈夫酒后昏睡時采取了報復行為——將一鍋滾燙的開水潑到了對方的頭上。
集賢一農婦忍受了36年家暴后,在已被多處砍傷的情況下,用自家斧子將酗酒施暴后熟睡的丈夫的頭部連砍數下,隨后自首。
這是36年來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抗。
通過對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農村婦女的調查,70%以上的人認為家庭暴力是“家務事”,而家丑又不可外揚。
很多被侵害的婦女對家庭暴力普遍采取默許或容忍態度。在農村,類似于“娶來的媳婦買來的馬,任我騎來任我打”這樣的觀念令很多男人法律意識淡薄,女性在家庭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同時婚育觀念落后,重男輕女、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等封建觀念在農村仍然根深蒂固。還應注意到的一點是,農村酗酒者得不到有效約束,酗酒后毆打妻子成為其泄憤的惟一方式。
如果不幸攤上暴力丈夫,應該怎么辦?
首先要求助于周圍的各方力量,如親朋好友、“110”報警中心,村民委員會、村婦代會等,爭取在事態還沒有惡化的情況下,協調解決好矛盾,也可以到家庭暴力投訴站(點)進行咨詢和投訴。
如果暴力情況嚴重,要仔細保存和收集證據:醫院開具的診斷證明、相關鑒定中心的傷情鑒定結論、收集物證(如傷害工具等)、爭取人證(向熟人展示傷處等)呼救讓鄰居見證等。
如果暴力情況仍然發生,那就要考慮以故意傷害罪或虐待罪向法院提起刑事訴訟或離婚訴訟,以防止受到更大人身傷害。
臺灣很多社會學專家建議,遇到有虐妻和暴力傾向的“惡夫”,最一勞永逸的方法是逃離——離婚。編輯/漁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