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的國民來自70多個國家
本報特約記者 安 純
在多哈閱兵式上的卡塔爾人
卡塔爾的國土面積和中國天津市差不多大,現在約有人口150萬,據說其中包括了來自70多個國家的外來人口。由于外國居民眾多,曾有人笑稱,在卡塔爾見到本國人要比在其他國家見到外國人還困難。
警察也由外國人擔任
在多哈機場等待入關時,印象最深的就是卡塔爾人,當然機場也是最有可能見到真正卡塔爾人的地方。從長相看,卡塔爾人和沙特人、埃及人等其他中東人沒什么區別,服飾也類似,白長袍加白頭巾。要說有不同,也就是卡塔爾長袍有西式襯衫硬領,估計是當年英國人留下的影響。按說卡塔爾人不屬于特征分明的種族,可不知為什么,記者看一眼就能認出,想必是氣質吧?良好的教育、富裕的生活,再加上永遠一塵不染的白袍(這一點在風沙漫天的沙漠里可不容易做到),造就了卡塔爾人高貴的氣質。如果說一兩個高貴也就罷了,偏偏目光所及之處都奪人眼球,讓人不由得心生感慨。
對于記者這樣的初來乍到者,能遇見真正卡塔爾人的地方也就是機場和路上。當然,政府機構的頭腦們都是純正的卡塔爾人,不過不是干公關的誰沒事老跑政府啊。只占全國總人口的兩成,卡塔爾人在自己的國家里成了少數民族,甚至連警察這種國家機器用的大多也是外國人,不知道卡塔爾人私下會有什么想法?而且,這里說的還都是男人,至于卡塔爾女子,更是稀有,即便出門,通常都遮得嚴嚴實實的。黑袍黑紗下的面孔,記者一直沒機會見識。
打工的老外分三六九等
在記者的印象中,卡塔爾首都多哈宛如一個小小的聯合國。置身于這個城市,世界都變小了。毫不客氣地說,如果哪天外國人突然撤離,卡塔爾必定十室九空。都說美國是人種大熔爐,加拿大提倡多元文化,可要論起人種國籍之復雜多樣,和卡塔爾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以記者朋友所在的單位為例,光公司項目上這400多號人,至少來自41個國家,這還是朋友在聊天時扳手指頭數出來的。
外國人主要分兩大類:白領和藍領。前者多來自歐美發達國家,比如高級商業管理人員、石油公司的技術骨干等。后者則來自南亞、中東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比如從事綠化的環保工人、賓館服務人員和護士,大都是孟加拉、菲律賓和印尼等國人;商店店員、出租車司機中,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居多;中小學教員除本國人外,很多來自埃及;新聞記者中有不少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人。總的來說,白領和藍領的待遇天差地別。白領們住在高級公寓里,駕好車,孩子讀美國學校,隔三差五出國度假;藍領們大多住勞工營地的多人房間,兩點一線乘班車,孩子老婆都留在家鄉,一年見一次面。大量的外國藍領工人導致卡塔爾的男女比例接近2∶1,和人均GDP一樣居世界前列。至于收入,高的每月達5萬卡塔爾里亞爾(1美元約合3.64卡塔爾里亞爾),低的一天就掙16里亞爾,在當地買個大西瓜還要20多里亞爾呢。不公平?這是現實。還有更厲害的呢,周末是多哈各大商場超市的“家庭日”,單身男性不得入內,當然如果是白人又另當別論;長著民工臉的人周末連海濱大道也不許進。歧視?警察說了,如果讓進,這海濱大道就看不見綠草地也看不見海了,黑壓壓的全是印度人的臉。
遇見的中國人不多
據說多哈也有中國工程公司的項目,工人都來自國內。奇怪的是,記者似乎從來沒遇見過。相比于菲律賓等國一人出國親朋好友跟進的狀況,在卡塔爾的中國人更習慣聽從集體安排,單獨行動是不可想象的事,當然這和語言能力也有關。
從普遍意義上來說,首都多哈就是個巨大的工地,到處都是塔吊和重型機械設備。朋友說十多年前剛來多哈時,所謂的市區就在機場附近,如今流光溢彩的海濱大道根本不存在。當年環繞著西灣的也只是荒涼的沙漠,偶然有駱駝走過,海邊上金字塔形狀的喜來登大酒店倒是孤零零存在了很久。其實,海濱大道邊森林般的建筑群,如今大多還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干活的全是外國人。
有時候想想,當所有建設工程都完美結束時,外國人無論白領藍領都會離開這個國家,如同劇終時的謝幕。到那時,早已變成“稀有動物”的卡塔爾人,能不能適應完全屬于自己的生活呢?▲
環球時報200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