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建成
摘要:建設新農村是現階段三農工作的重要舉措,通過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問題的調研,筆者建議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才能更好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關鍵詞:財政金融新農村調研
新農村建設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是促進農業和農村工作健康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戰略舉措,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的內在要求,是新階段“三農”工作指導思想的進一步深化、升華和發展。最近,通過對轄區幾個等縣市的部分農村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最關心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財政支持“三農”中存在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座談深深感到,近幾年隨著中、省、市各項“扶農、促農、惠農”政策的落實,特別是實行“一減免、三補貼”的政策后,廣大農民深刻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照顧,種糧的積極性大大增強,農業生產和農村面貌發生可喜變化,但隨著惠農政策的全面落實和各項改革的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新情況。筆者建議,只有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才能更好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農村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農村收入穩定增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明顯提高。某農村經濟平穩發展,主導產業初步形成,農村基礎條件得到改善,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近幾年來,財政對“三農”的保障范圍越來越廣,投入力度越來越大,直接補貼越來越多,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緊緊圍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讓公共財政的陽光越來越多地照耀到廣大農村。首先,不斷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大幅度減輕農民負擔。近幾年來,中央先后取消了面向“三農”的收費項目150多項,縣級財政部門嚴格貫徹落實中省市有關“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不折不扣地把各項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完全實現農村農業稅收“零負擔”。目前,農村稅費改革已進入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新階段。其次,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主要支持了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改進財政支農方式,支農資金效益顯著提高。制定和完善各項補貼政策,撥付糧食直補資金、發放小麥糧種、地膜玉米、農機具補貼、兌付退耕還林糧食補助資金、有效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實施小型水利建設,農綜開發、扶貧、以工代賑、移民搬遷,安排抗旱防雹、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再就業培訓。為增加農民收入打下基礎;投入資金用于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和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農村弱勢群體補助支出,實施村村通工程和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有利的支持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二、存在問題
總體來看,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的財政支農工作,促進了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農民增收扭轉了多年低速徘徊局面,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尚未形成。盡管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不斷增加。但投入的制度化、機制化建設任務還比較艱巨。其次是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保障力度仍需加大。農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改善等社會事業發展資金需要與實際供給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再次是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的措施需要進一步加強。第四是大部分縣鄉財政仍很困難。特別是大部分鄉鎮財力缺口較大,政府債務負擔沉重。
在農村方面,由于縣級財政多屬于“吃飯型”財政,各縣底子薄、基礎弱,建設新農村的壓力大,困難多,主要體現在農村就學難、就醫難,行路難、飲水難,實施標準化作業難,發展農業生產難,文化設施建設難,實施康居工程難,村級債務化解難,鄉村兩級政權運行難。通過調查發現,收入最高的村人均純收入1960元,最低的是850元,需要指出的是農民收入中有相當部分是靠打工和非農經營收入而增加的,目前有60%的農戶是靠農業收入為主的,受教育的程度較差,調查的3個村計852戶,2890口人,大專以上戶僅占3%,高中文化程度占10%,初中以下占50%,還有47%處戶文盲、半文盲狀態。其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是農村集體經濟資金來源匱乏,無力興辦公益事業。其次是農民增收渠道狹窄,雖然已達到溫飽有余,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收入水平低的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再次是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嚴重侵蝕著惠農政策帶給農民的好處。近處來,由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持續上漲,使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提高,農民通過“三補貼一減免”政策獲得的好處已受到嚴重侵蝕,農民給筆者算了一筆賬,2002年,按一畝兩季(小麥、玉米)算,各種生產成本投入包括機耕、機播、種子、化肥、農藥、澆水、收割、粉碎等,一畝地成本為360元,而稅費改革后的2005年。生產成本及農業稅費合計卻是460元。兩者整整相差100元,如果扣除每畝減免農業稅20元,種一畝地僅生產資料成本就增加了80元,而糧食價格卻沒有大的提高。因此,農民種糧并不能增加收入。
三、措施及建議
新農村建設投資是關鍵,如何解決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問題。是今年和今后一個時期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也是一項難點工作,更是一項關鍵性工作,對新農村建設的起步和整體推進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1、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重點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積極建立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確保支農資金穩定增長。其次是集中各方面的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調整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更多地支持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綜合生產、農村教育衛生文化、基層人才建設和社會保障工作,多渠道、大幅度增加財政對“三農”投入總量。再次是市縣財政都要籌集設立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新農村示范村建設規劃,以及對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獎勵。四是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的多元化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積極引導信貸資金和民間資本更多地投向新農村建設,逐步形成政府引導扶持、農民自主投入、社會廣泛參與的新農村建設投入多元化格局。
2、爭取和落實好各項惠農政策和資金。要切實落實各項惠民政策,主要包括糧食直補、農機具補貼、良種補貼等一系列補貼政策的爭取和落實;省對縣的“兩保兩掛”、“三獎一補”政策的爭取和落實,支持縣域經濟發展。
3、著力支持現代化農業建設。首先是大力爭取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的各項扶持政策和補助資金。重點支持果業和奶畜業發展,扶持、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增強龍頭企業對農民增收的輻射帶動作用。其次要積極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爭取中省支持農業科技進步的專項資金,繼續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爭取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推進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再次是加強設施建設。在大力爭取中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基礎上。要加大水、路和村容村村貌的投入,加強支持農田水利農村安全用水和農村能源建設。大力支持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開發。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重點抓好“五個”方面的建設,即增加農民收入的產業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口素質的社會事業建設、改變村容村貌的文明新風建設、規范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系統工程,統籌規劃、統一組織、尊重民意、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