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彤
摘要:通過對人工成本的分析,找出人工成本優化的途徑和措施,提高企業人工成本的投入效益,提高企業管理效率。
關鍵詞:人工成本投入效益管理效率
人工成本的優化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通過分析人工成本的指標變化,觀察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生產經營狀況。通過調整人工成本各項指標的相互關系,妥善處理國家、企業和職工個人三方的利益,提高職工的經濟收入和工作積極性,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這已經受到了企業及企業主管部門的重視,并逐步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
一、人工成本的優化是提高企業管理效率的必然選擇
人工成本作為企業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企業管理工作的重點,更是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競爭能力的綜合反映。以上海為例,2008年上海市企業人工成本比2007年增加12,516元,達到71,525元,比2007年增長21%,人工成本在迅速攀升的同時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效益。也使上海的城市競爭能力得以加強。

從成本管理的角度看,由于現代社會物質流通十分迅速、市場競爭公開公平,企業在物化成本中可挖掘的潛力越來越少,而在人工成本中可做的工作越來越多。企業間的競爭集中到了對人工成本的管理方面,人工成本的優化成為提高企業管理效率的必然選擇。企業管理的內容相當廣泛,管理的方式方法也不僅相同,但無論那種管理方式,“人的因素”普遍認為是第一位的,人作為一種資源,在投放到生產經營過程后,自然會產生人工成本,因為人才資源的消耗直接反映到企業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中,在其他物質資源占有相同的條件下,人工成本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能力。決定了企業的競爭能力。
二、人工成本優化的目標是調整并合理控制各項人工成本指標
人工成本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和提供勞務活動中所發生的各項直接和間接人工費用的總和,它包括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社會保險費用、福利費用、教育經費、勞動保護費用、住房費用和其他人工成本等七部分。人工成本的優化就是通過對這些指標的調整并合理控制,以確定適應企業發展戰略的人工成本水平,即努力降低人工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重,增強產品的競爭能力;降低人事費用率。增強人工成本的支付能力;調整人工成本各組成部分的比例關系,激發職工工作的積極性等,最終提高人工成本的投入產出比,提高人工成本的投入效益。
下面列舉了某企業近五年來的主要經濟指標(表一)及2008年度的人工成本構成統計表(表二),該企業主要從事鐵路道岔、鋼結構及配套產品的生產、銷售等,其中道岔產品占國內市場60%的份額,通過對該企業各項經濟指標的分析,可以看到這類企業的人工成本狀況。
某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統計分析表(表一)
表一顯示該企業在最近五年間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了17.08%,而成本費用、人工成本的增長幅度略高于主營收入的增幅,成本費用的快速增長影響了利潤總額的提高,企業新增的效益大部分轉化為人工成本,企業的盈利能力、競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提高;表一顯示人工成本增長16.57%,但工資總額只增長了1.12%,從人工成本內部各構成的角度存在不合理的方面。
三、人工成本優化的途徑和措施
1、提高認識。重視對人工成本的科學管理
我國對人工成本的研究少、起步晚。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和成熟的環境,缺乏專門的人才。2004年國務院國資委印發了《關于加強人工成本控制規范收入分配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資分配[2004]985號)后,企業對開始重視人工成本的討論分析,人工成本管理仍是企業管理的一個薄弱環節。在國際上,對人工成本的研究已有很長的歷史,一些先進企業往往把人工成本管理作為提高企業競爭能力的核心工作,把它當成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重要措施,把它作為企業管理的一部分,正是這種成功的管理方式,使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常常處于優勢地位。因此,我們必須提高對人工成本管理的認識,認識到它是關系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因素,是調節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的經濟因素,也是推動人力資源開發、提高經濟效益的內在因素,把人工成本管理納入企業的管理體系,通過優化人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促進企業發展。
2、要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引導企業加強人工成本管理
多年來,我國政府部門對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的宏觀調控主要采用“工效掛鉤”的辦法,即企業的工資總額與其當年完成的產值、利潤(或利稅)等指標掛鉤;2004年頒布了《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對中央企業負責人的考核集中在企業的總資產、凈資產、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等指標。而年薪的計一算主要與這些考核指標和職工平均工資掛鉤。這兩項引導企業分配最重要的政策都忽略了人工成本指標,致使國有企業的人工成本指標形同虛設。處于不考核、不設防、不控制的狀態,人工成本管理沒有引起企業和企業管理者的重視。2005年底,國務院國資委要求中央企業“探索將職工人均工資與人均經濟效益作為掛鉤的輔助性指標,合理調節行業間、企業間工資收入水平,逐步實現從現行調控企業工資總額向調控人工成本總額及人均工資水平的過渡”。從政策上、制度上加大對企業分配制度的宏觀調控力度,引導企業加強人工成本管理。
3、建立和完善人工成本的統計評價體系
人工成本的統計評價是人工成本管理的重要內容,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我國的人工成本管理還處于起步階段,人工成本的統計報表制度還不完善,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統計評價體系。需要各級勞動部門、行業管理部門和企業共同參與,通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管理過程,逐步建立完整的人工成本的統計評價體系。
勞動保障部門對各類企業進行人工成本的調查、分析,定期發布本地區的人工成本統計資料,包括人工成本的人均水平、構成比重、產出效益等;各行業管理部門建立起本行業的人工成本管理體系,開展本行業的企業人工成本情況調查和對人工成本的分析和預報工作,指導所屬企業進行人工成本的統計分析,提高其人工成本的管理水平;各企業按照管理部門的要求,建立起規范的人工成本報表制度。為上級管理部門提供準確、詳實的基礎資料,同時,對本企業的人工成本進行分析,為合理確定內部分配制度提供可靠依據。
4、建立起人工成本的監督預警機制
人工成本的監督預警機制,是政府對企業人工成本管理和工資分配進行間接調控的一種方式,是企業工資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成本的指標體系直接反映企業的經濟效益和職工的收入水平,各級管理部門隨時關注其指標值的變化。及時調整企業的人工成本計劃,逐步建立起以人工成本管理為主要內容的自我約束機制。
勞動保障部門及行業管理機構從宏觀調控和服務的角度出發,關心企業人工成本指標的變化,通過定期發布人工成本統計資料、工資指導線的方法,加強企業人工成本的監督指導。對人工成本較高或產出效益較低的企業,通過針對性的比較分析,找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指導企業加強人工成本管理、合理確定人工成本水平,逐步建立起人工成本的監督預警機制,引導企業轉變經營觀念、降低勞動消耗。促進社會資源的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