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蓓蕾
摘要:高中教育作為國民基礎教育的一部分,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然而教育經費短缺是高中教育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這就要求學校要準確核算成本,加強財務管理。本文就高中教育成本核算的概念、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問題及準確核算教育成本的意義作了闡述。
關鍵詞:財務管理教育成本核算
教育資源不足,教育經費緊張一直是困撓我國中學的一大實際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保證教育事業的穩步、健康發展,必須準確進行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成本是制定教育收費的主要依據,收費標準應按照實際成本確定,從而保證學校和學生的雙方利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只有真正樹立成本意識、效益意識。學校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的要求。
一、什么是教育成本
從計量的主體看,教育成本有社會成本,學校成本和個人成本之分。學校教育成本主要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所耗費資源的全部貨幣價值量。教育成本的核算就是利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對教育運行過程中各種費用的發生和成本的形成進行核算,計算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耗費在一定人才培養對象的勞動價值總和。
高中教育成本核算是普通高中財務工作的重要內容,學校教育成本包括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和外聘教師的工資福利及社會保障費用、學校為教學和管理活動而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出等等。普通高中教育成本通常由人員支出、公用經費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其他資本性支出構成。人員支出主要指支付給教職工的各類勞務報酬及交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等。包括基本工資、津貼補貼、職工福利費、獎金、社會保障支出以及臨時人員工資等等。人員支出在教育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公用經費支出是指保證學校正常運轉及在教學活動和后勤服務等方面開支的費用。公用經費支出主要包括辦公費、印刷費、水費、電費、郵電費、物業管理費、交通費、差旅費、維修費、租賃費、會議費、培訓費、招待費、專用材料費、勞務費、工會經費、福利費、其他。公用經費是保證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所需的基本開支,又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需的活動經費開支。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是指向個人發放的各項補貼和用于離退休人員的工資性支出。包括離休費、退休費、撫恤金、困難補助、探親路費、住房補貼及學生助學金等。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反映政府對個人和家庭的無償性補助支出。其他資本性支出是指教學儀器設備、專用設備、一般設備的購置支出及信息網絡的購建等。其他資本性支出為學校持續發常提供硬件保障。
二、普通高中實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1、實施教育成本核算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勢下,學校在資金運作上要求資金投入使用效益化,這必然要求現行高中忽視教育成本核算為特征的會計核算體系受到一定的沖擊,實施教育成本核算是我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學校實施教育成本核算,是內部會計制度的改革的需要,也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需要,它既能滿足預算管理和教育經費統計的需要,又能滿足社會、個人及家庭對教育成本實施教育成本核算是信息的需求。
2、保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條件
我國的教育經費多半是財政撥款,學校長期以來充當著國家無償給予的福利單位,教育單位不存在也不承擔風險,更不存在任何意義的虧損或破產的威脅,他們往往不考慮怎樣合理使用教育資源。也無須進行成本核算,因而造成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等不良現象。要改變這種狀況,保證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學校就必須要進行教育成本核算。
3、有利于創建節約型學校。提高辦學效益
教育成本核算是學校加強教育資源管理和利用,提高辦學效益的有效途徑。學校如果不考慮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沒有成本意識,必然會使學校的資源利用率低下,造成資金浪費。只有加強財務管理,進行教育成本核算,控制不必要的開支,才能不斷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增強自身發展和校際競爭的能力。
三、高中教育成本核算的現狀
目前普通高中的教育成本核算意識談薄,有些學校未實行教育成本核算,一些學校盡管已經重視辦學成本問題,但還是暴露出很多局限性,主要原因有:第一、學校執行的是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必須以權責發生制為會計核算基礎,即凡屬本期的收入,不論款項是否收到,均作為本期收入處理;不屬本期的收入,即使本期收到的款項也只作為預收款項處理,而不作為本期收入。凡屬本期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支出,均作為本期費用處理:不屬本期的費用,即使在本期支出,也不能列入本期費用。第二、學校的固定資產按制度要求不計提折舊,而固定資產購置是一次性投入,金額一般都比較大、受益期長。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學校的固定資產帳簿記錄就反映不出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和已耗損價值,更何況學校建筑物、設備、教育儀器的折舊是教育成本的重要項目。為了進行教育成本核算,需要對現有的固定資產進行評估,確定各項固定資產的剩余使用壽命和折舊年限,以便計算應計折舊費。第三、學校會計科目設置中沒有待攤費用、預提費用等遞延或預提項目,這與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相違背,從而導致會計信息質量失真。
四、如何優化教育成本核算
1、樹立成本意識,加強成本管理
企業經營追求的是用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學校雖不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但也必須講究成本意識。即在學校現有可利用資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減少資源內耗,在投入和產出上獲得最佳的平衡點,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要進行科學規劃,學校要建立成本管理機構,明確成本控制的職責分工,責任落實到人。在現代學校基本建設過程中要認真分析,對相關單價、造價進行對比,嚴格控制經費的開支。在物力資源上,要做到精打細算,物盡其用,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管理人員應該牢固樹立成本管理意識,最大限度的降低學校的教育成本。
2、對現有會計核算進行調整和轉換
在沒有進行教育成本核算的情況下要得到比較系統準確的教育成本數據,將現存會計記錄中的教育經費支出轉換成教育成本,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在現行的學校會計制度的基礎上,利用一定的會計方法,對相關會計信息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進行調整與轉換,確保調整和轉換后的會計信息真實、完整,符合經濟業務發生的實際情況。比如:從成本核算的實際出發,按照權責發生制對收入進行調整,如屬本期的收入均應作為本期收入處理,應收未收款作為應收賬款掛賬;本期的支出按照配比原則進行歸集、分配和計算調整。對于雖在本期支出但效益體現在幾個期間的費用,要通過“待攤費用”科目進行合理攤銷,對于本期雖未支付但應該由本期負擔的費用,應通過“預提費用”科目及時計入本期成本,對于固定資產將應由本期教育負擔的部分,計人本期教育成本,數據經過相應調整后應定期根據教育成本計算單編制成本報表,為學校的領導決策提供準確信息。
3、教育成本核算應及時、準確、公開、透明
學校成本核算必須及時、準確。任何信息的價值都有其時間性,且在某種程度上信息越及時其價值越高。過時的信息只能作為歷史資料,對決策毫無用處。同時,學校教育成本核算應該接受監督。公開、透明的管理制度,有利于讓更多的人參與監督,保證教育成本核算的科學性,防止暗箱操作。另外公開的成本核算可以讓有關負責人提高責任意識。
4、建立成本績效評價制度
教育成本績效評價工作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環節,學校教育成本績效評價是對教育經費支出與產生的效果和影響進行評價的行為,通常以支出的結果和追蹤問效為導向,以定性分析與定量評判為手段,績效評價須通過一套科學、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來實現。評價體系應該包括學生人均分攤的經費開支數、學生人均分攤教職工人員經費、學生人均分攤設備購置費、學生人均分攤教學行政費、機器設備使用效率、經費節余率、工作任務完成程度等等量化指標,這些指標綜合反映學校培養一個學生當年開支的經費數額,通過與同類學校相比較,經費開支越少,說明學校經濟效益越好。如果當年比上一年節約,就說明提高了經濟效益。績交評價制度有助于各個部門優化資源配置,合理確定支出結構,可以對成本管理情況的最終結果和資金使用效益進行分析、評價。發現經費使用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為學校事業發展揚長避短,進一步為減少辦學風險提供準確可靠的決策依據。
在現代教育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進行教育成本核算,顯得越來越重要。總之,教育成本核算不僅是一種提供教育成本信息的方法,還是加強政府對學校的管理、加強學校內部管理、進行成本控制的重要管理方式。因此,從長遠考慮,應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和教育成本管理體系,使之既成為產生教育成本數據的主要渠道,又成為教育管理的有效工具。
參考文獻:
[1]劉麗波,芻議民辦高等教育成本核算[J],價格月刊,2007(2)
[2]余英,對高等教育成本問題的思考[J],財會月刊(理論版),2008f2)
[3]冷淑蓮,江西高中教育收費與成本分析,中國物價[J],2004(7)
[4]李澤民,對國有高中負債辦學的理性思謀考[J],中小學管理,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