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冬
摘要:傳統企業中,會計核算以有形資產為核心,不確認無形資產或雖確認但低估無形資產,而在無形資產占主導的現代企業中,如果用有形資產的規則去套用無形資產,將會導致決策失誤。因此,進行正確的科學的評估無形資產尤為重要。本文分析無形資產評估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無形資產評估特點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無形資產在企業經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其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高。為了確保無形資產核算與監督的正常進行。維護資產所有者的正當權益,企業必須正確評估無形資產的價值。
一、無形資產價值的幾個特點
(一)無形資產具有增值性和貶值性
無形資產評估值的增值性,不僅僅表現為時間價值效應,更重要的是來源于其收益能力強弱和有效期長短。無形資產的收益能力越強,有效使用期越長,對使用者的效益貢獻大,轉讓價格也會提高。評估值會更大。與此同時,無形資產的增殖性還在于它具有共享性、共益性、可交換性,有些無形資產可以同時多頭多次轉讓。隨著技術進步和經營管理的現代化,一些技術經濟含量更高、功效更強大的無形資產的產生,會逐步甚至迅速地取代原有的可替代的無形資產。從而造成原有無形資產的貶值乃至被淘汰。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講,一般無形資產都有其生命周期的限制,從成熟期轉向衰退期甚至淘汰期都會發生功能性貶值。
(二)無形資產價值的弱對應性
無形資產價值不同于有形資產,它具有特殊性和例外性。作為有形資產,其價值和成本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而無形資產的成本核算在會計賬目上往往是不完整的。由于無形資產屬于創造性勞動成果,成果的出現帶有較大的隨機性、偶然性、關聯性,常常是經過一系列努力和失敗以后才取得的一些成果,而在這個過程中其失敗的代價和浪費的損失很難預計和確切的量化,從而使無形資產的開發費用缺乏明確的對應性。
(三)無形資產價值的虛擬性
由于無形資產價值具有弱對應性,因此,其評估價值的準確性普遍低于有形資產的評估值,特別是一些無形資產的內涵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外在形式所體現的意義。這時,無形資產的成本只具有象征意義,例如:商標成本核算的是設計、注冊登記等環節的費用,而商標的內涵是指商品內在的質量信譽。它包括了該商品使用的特種技術、專門配方和多年的經驗積累。此時的商標成本屬于形式上的成本。其所對應的價值具有象征性或稱虛擬性。
二、無形資產評估中存在的問題
(一)無形資產評估方法不統一
無形資產評估所運用的方法與有形資產是一樣的,也是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但是在各種方法的具體運用中,評估要素和參數的計算口徑和方法非常復雜,很難找到統一的評估口徑。如收益法在使用中。收益被界定為由無形資產帶來的超額收益。而超額收益的形成渠道有很多種,由于無形資產的使用,導致企業相關產品的產量增加、銷量增加或產品價格提高;生產成本的節約,形成了生產費用的節約額;自創無形資產的使用,對無形資產特許使用權費用的節約以及各種因素的交叉影響等等,而且其超額收益的測算是建立在對未來預期分析的基礎之上。因此,無形資產發揮作用并不是孤立的,它還需要借助于有形資產共同達到實現超額收益的效果。評估者在評估無形資產超額收益時,還要結合無形資產的具體情況。充分考慮收益在無形和有形資產之間的分配比率。無形資產收益分配率目前又有多種具體的測算思路,如超額收益分成率、銷售收入分成率和利潤分成率等,每一種分成率的選擇,又有若干技術思路,如按行業約定俗成的收益率或者參考邊際比率法和按約當投資完成法來按確定分成率等等。雖然從理論上要求,不同的評估主體采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對同一對象進行評估時,結果應該是基本趨于一致的,但因評估人員在選擇參數時的個人判斷能力的差異經常會導致評估結果的差異。
(二)無形資產評估對象外延界定不清
無形資產的概念比較復雜,在不同的領域中,對無形資產有不同的說明和范圍界定。2001年9月1日起我國實施的《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將無形資產定義為:特定主體所控制的,不具備實物形態,對生產經營長期發揮作用且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秶H評估準則》和我國《資產評估準則一無形資產》,對無形資產的表述也不相同。由此關于無形資產的外延和具體內容,尤其是無形資產評估中實際承認的外延邊界。世界各國也不盡相同。在我國,目前也沒有界定無形資產的專門法規或條例。2007年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從會計學的角度給無形資產定義: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它也只是列舉了符合可辨認性資產的標準和滿足無形資產的條件。如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特許權和土地使用權商譽等可作為企業的無形資產。而在無形資產評估實踐中,像租賃權、許可證及顧客名單等也經常被作為無形資產評估。因此,在我國,無形資產的外延沒有統一劃定,在評估實踐中對無形資產的把握亦不盡統一,這就需要評估人員更深刻地理解無形資產的內涵,既不漏評無形資產,也不人為創造無形資產。
三、加強企業無形資產會計評估的對策
(一)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必須符合評估對象的基本要求
評估方法主要有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場法、清算價格法及數學方法,只要綜合使用各種評估方法,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此外,財政部已發布了《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但該準則僅屬于評估的具體準則,重點規范了無形資產的評估和評估結果的披薄,對評估師勝任能力,職業道德等基本要求以及在評估和評估披露中評估師應當重點考慮的問題進行了規范。但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資產評估準則體系。一個完整的評估體系應由資產評估基本準則,資產評估職業道德準則及資產評估具體準則指南和咨詢意見等多層次組成,從而形成我國完整的資產評估準則體系。
(二)評估計價范圍的界定
合理的對無形資產計價,在各種無形資產形成或取得的過程中,最基本的計價原則應當以成本性支出作為基本估價的價值,但是計價原則由于沒有考慮無形資產在使用期內所能提供的效益,而是直接根據自創過程中各種費用的資本化的實際支出,外購過程中的買價及有關費用的實際支出,作為其估價價值,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考慮收益的不確定性。因此,應在成本計價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按各種無形資產使用后在若干年內可能實現下的收益額的一定比例作為其估價價值,這就考慮了該項資產的價值與收益的密切因果關系,此外,還可以考慮技術壽命計價方式,如果一項技術性很強的無形資產是由許多具有不同技術壽命的個別因素組成的混合體,或是由于內在和外在的原因導致其效率主要是由其技術壽命決定的,則該項資產的計價,應以其技術壽命作為主要的、決定性的衡量標準來確認其價值。與有形資產產權權益相比,在把握無形資產產權權益認定的法定原則與方法時。應特別注意其以下5個方面的因素:成本、效益、周期、期限、程序。
(三)完善無形資產價值估價體系
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資產的評估大致有三條途徑,即成本途徑、市場途徑和收益途徑。無形資產的創立成本與其創造的收益水平往往對應性較小,采用不同的途徑,如分別采用成本途徑和收益途徑進行評估,所得出的評估結論可能大相徑庭,所以,在可能的條件下,要盡可能采取多種評估途徑進行評估,把成本途徑、市場途徑和收益途徑有機地結合起來,綜合各種評估途徑的結論得出最終評價結果。
(四)評估管理的法律支持
無形資產的管理是一項系統化、有序性的工作,因此必須法制化,以法定規范要求管理機構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進行無形資產的管理。具體來說主要應建立以下法律規范:對無形資產評估機構及評估系統做出明確的法律規定。無形資產的評估工作法律性和政策性強,必須由合法的專門評估機構進行評估,從而使評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對無形資產的管理工作規范的規定。對無形資產的管理要有統一的、明確的法律規范和政策規定,從而使管理工作法制化,對無形資產的認定和公布做出必要的規定。對無形資產的評估責任做出明確化的規定,形成一個完善的法律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