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紅
摘要:會計監督是會計基本職能之一,是企業加強宏觀經濟管理的關鍵所在,是關系到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的帶有全局性的戰略問題。在新時期,會計監督的宏觀環境和微觀運行都在改善、調整,但其仍存在表層的問題和潛藏著深層次的病源,如何攻克這一頑疾呢?這是本文筆者試圖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會計監督作用問題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經濟全球化、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會計作為各種主體單位經濟活動的綜合管理者和信息提供者,監督職能得到更大得到擴展和深入。
一、會計監督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確立了社會監督、內部監督、政府監督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為會計監督的有效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既有利于強化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也有利于維護國家財經法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社會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一)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運行會計監督
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和管理科學是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征。在這樣的制度下,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是分離的,即企業經營活動與企業所有者、債權人、管理者以及政府等方面的利益存在一定矛盾與沖突。運行會計監督,使不同的利益集團依靠法律、法規和制度的約束來調關系,保證經濟活動能夠正常,有序地進行。
(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實施會計監督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無論國有企業還是集體企業、以及個體股份公司等,都必須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要求進行經濟活動,并依法設置會計監督。因為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只有在會計核算過程實行有效、及時、連續的事前、事后監督,才能發揮會計監督職能,從而防范和制止違犯財經法規的行為,保護國家和集體財產的安全完整。
二、現行會計監督存在的問題
目前。一些部門和企業的會計沒有禁受住局部利益或個人利益的驅動,導致違規違紀和弄虛作假的現象出現,有的甚至發生會計舞弊案件,這些足以說明會計監督的強化已猶為迫切需要。
(一)社會法制監督不健全
法制觀念淡薄是我國公民的普遍現象。在有些人的意識里,只有《刑法》才是法,違反《會計法》無足輕重。置身于這樣的社會,個別人禁不住金錢與權力的誘惑,造成財會人員有意或無意的違法:對于企業領導者,個別人乘了監督機制不健全之虛,無視法律屢有越權行為,至于對企業會計人員實施監督職能,更是無從談起,個人行為取決于其行為給個人帶來的收益與可能受到的懲罰及懲罰概率的大小,也就是一些人把“利”作為行為準則的標桿,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和以罰代法,這樣惡性循環,不但達不到預期的監督目標。而且縱容了違法行為。
(二)政府監督不到位
會計監督是通過政府頒布的法規制度來制訂、執行和監察三個環節進行的。在制訂環節,政府部門對企業的深入不夠,有時制訂的法規制度滯后、有疏漏,導致實踐運行的約束不力和職能弱化;在執行環節,由于各部門的執法依據和監督目標的不同,結果造成企業會計監督的“多婆婆”局面,在重復和沖突中會計監督舉步維艱,而當出現問題卻無人承擔責任,造成監督沒有落到實處;在檢查環節,政府監督存在思維定勢,重查違紀,忽視對企業單位內部監督體系即規章制度的檢查,并且對違紀者打擊力度不夠,起不到威懾作用,致使政府對企業會計監督不力,嚴重地阻礙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三)內部監督機制不作為
有些企業只注重在單位內部控制制度表面作文章,從微觀的角度對具體經濟動及其結果進行的監督流于形式,造成內部監督人員未嚴格履行職責,落實不到位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內部監督弱化和缺失,同時,有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表面較健全,但卻不落實、不執行、不考核,形同虛設,不能將內部審計監督工作貫穿于企業經濟活動的始終。
三、強化會計監督的對策
會計監督在企業運行中變得越來越重要,遏制會計監督弱化既需要宏觀環境的改善,也需要微觀運行的調整。
(一)加強社會會計監督,凈化會計監督環境
隨著社會的發展,注冊會計師以獨立第三者的身份介入,在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下,能實施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職責,對企業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督促企業提供真實、準確的會計信息,對依法公開披露的企業會計報告的真實性擔負一定的法律責任;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于企業領導者和會計人員的行為加以必要的規范。并建立、實施會計監督檢查,對于存在問題的企業,可以采用新聞曝光、重新確定信用等級等措施,建立嚴格的會計懲罰機制,加大對違法違規企業處罰力度,發揮會計懲罰機制的威懾力,遏制會計信息失真,整頓會計秩序,凈化會計環境。
(二)運行內部會計監督系統,強化會計監督能力
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是最根本的監督系統,通過內部控制、內部審計等一系列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對本企業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所體現的經濟活動進行的監督,要達到內部監督規范化、系統化與制度化,并真正落到實處。
(三)加強政府會計監督力度,建立良好的協調機制
加強政府會計監督力度,有利于加強國家宏觀管理。政府應根據國際準則和我國的國情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以法律的強制性規范會計行為;政府要做好會計法規的宣傳工作,堅持經常地對會計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的法制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政府代表國家以所有者身份對經營者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監督,對于違反會計法規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加重違法成本。
總之,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會計監督中存在的問題已不容忽視。要提高其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必須從社會、企業和政府三個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地遏止企業領導者經濟腐敗與經濟違法行為發生進而去探索會計監督體系創新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