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輝
摘要:全面預算編制出來以后,如何完成預算所列示的各項指標就成了企業管理工作的一個中心環節。本文將從責任會計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分別闡述制定內部價格結算的作用,以及制定內部轉移價格的四種方法。
關鍵詞:責任會計內部轉移價格內部結算
內部轉移價格亦稱內部結算價格。企業內各責任中心相互提供產品或提供勞務時,應當按照適當的價格進行結算,這個結算價格即內部轉移價格??梢哉f,內部轉移價格就是企業內部各責任中心之間相互提供產品或勞務所采用的計價標準。實行責任會計制度的企業,不但各利潤中心或投資中心之間相互提供產品或勞務時,需要按照內部轉移價格進行結算,一個成本中心向其他成本中心提供產品或勞務時,也應當按照適當的單位成本進行成本地結算或分配,這種單位成本可以視同內部轉移價格。
一、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
正確制定內部轉移價格,可以把價格杠桿運用于企業內部管理中,作為加強資金、成本、利潤管理的有力工具。
(一)制定內部結算價格的作用
1、正確制定內部結算價格,可以充分調動各責任會計中心的積極性。內部結算價格關系到各責任中心的切身利益,制定的是否合理,對責任中心的積極性有很大影響。
2、合理的內部結算價格有利于對各責任中心的業績進行公正的考核和評價。一般來講,各成本中心之間相互提供產品或勞務時,應以標準成本作為內部結算價格,而不能以實際成本作為內部結算價格。因為以實際成本作為內部結算價格,會把一方的功過轉嫁給另一方。而利潤中心或投資中心相互之間的產品或勞務轉移時,則可以以市場價格作為內部結算價格。這樣,既便于考核業績,又可以促使責任中心努力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3、合理的內部結算價格有利于各責任中心進行正確的經營決策,促使各責任中心的經營目標與企業的總體目標協調一致。在制定內部結算價格時,必須考慮有關產品能否對外銷售。在實際工作中,對能對外銷售和不能對外銷售的產品應制定不同的內部轉移價格。能對外銷售的產品叫做有外部市場的中間產品;不能對外銷售的產品叫做無外部市場的中間產品。一般來講,無外部市場的中間產品可以按其邊際成本或邊際成本加一定的合理利潤作為內部轉移價格;有外部市場的中間產品應以市場價格作為內部轉移價格。
(二)制定內部轉移價格的方法
制定內部轉移價格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四種:
1、以成本為基礎制定內部轉移價格。成本中心之間相互提供產品或勞務時,一般均應按標準成本或標準費用分配率作為內部轉移價格。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簡便易行,能劃清責任,不受轉出單位實際成本的影響,因而不會把提供產品或勞務單位的浪費或無效勞動轉嫁給接受單位。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反映轉出單位的盈虧,這樣,有利于激勵雙方降低成本的積極性。
2、以成本加成價為基礎制定內部轉移價格。這種方法是在標準成本的基礎上,加上一定的合理利潤作為計價基礎,它適用于人為利潤中心或人為投資中心之間相互提供商品(或產品)或勞務的結算。例如。有的責任中心半成品不能對外銷售,又無市場價格可供參考,即可用平均利潤率在標準成本的基礎上加成,作為責任中心計算內部利潤的依據。這種方法有利于分清經濟責任和提高經濟效益。實際工作中,有的企業是以商品(或半成品)或勞務的邊際成本為計價基礎,來核算人為利潤中心或人為投資中心之間的交易行為。由于在相關范圍內邊際成本與單位變動成本相等,如此一來,有關責任中心不但無利潤,反而總是虧損。這種狀況容易挫傷責任中心的積極性。彌補其缺欠,企業可以在制定責任預算時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便于正確評價和考核責任中心的工作業績。
3、以市場價格為基礎制定內部轉移價格。這種方法就是以商品(或產品)或勞務的市場價格作為計價標準,它適用于自然利潤中心和自然投資中心之間相互提供商品(或產品)或勞務的結算。應當指出,在采用這種方法時。企業內部供需雙方應遵循以下兩條基本原則:一是相同質量的商品(或產品)或勞務只要供方售價不超過市場上同類商品(或產品)或勞務的價格,需方不得拒絕接受;二是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供方售價超過市場上同類商品(或產品)或勞務的價格時,需方有向市場購買的權力。
4、以雙方協商的價格為基礎制定內部轉移價格。這種方法就是按雙方協商確定的價格作為計價基礎,它同樣適用于自然利潤中心或自然投資中心之間相互提供商品(或產品)或勞務的結算。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自然利潤中心或自然投資中心有關商品(或產品)或勞務的市場價格經常會發生波動,甚至有可能出現短期不正常的升降,這樣,勢必給企業內部結算帶來一定的困難。同時,內部提供的商品(或產品)或勞務所包含的銷售及管理費用通常要低于市場上出售的商品(或產品)或勞務,因此,買方往往要求賣方以略低于市場價格的內部轉移價格進行結算。以協商價格作為內部轉移價格,既可使買賣雙方共同分享對內銷售而可能節約的費用,又可使價格保持相對穩定,避免因價格波動而給企業內部結算帶來的困難。
結論:
企業有必要建立一個內部經濟仲裁機構。責任會計的內部結算在執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爭執事項,例如,責、權、利以及價格等方面的糾紛。因此,有必要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一個內部經濟仲裁機構,負責實施內部經濟仲裁。為了便于分清責任,盡量減少經濟糾紛,對于與劃分經濟責任等有關的各部門的權責范圍,商品(或產品)或勞務的供應時間、質量標準、內部轉移價格、賠償辦法等等,應盡量在規章制度、計劃預算、目錄表等書面文件中加以明確規定,做到凡事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