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萍
摘要:內部會計控制是通過會計工作和利用會計信息對事業單位各項活動所進行的指導、調節、約束和促進等活動,以提高事業單位的工作效率。本文對事業單位的內部會計控制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措施
一、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的現狀
(一)內控意識淡薄
單位負責人缺乏對內部會計控制基本知識的了解,認為其可有可無。較為典型的做法是用“經驗”代替內控制度。部分單位的經濟運行按照傳統的程序執行,一些“經驗”代代相傳。他們認為,單位有切實有效的“經驗”,用老實可靠的人辦事,單位未出差錯,不必再制定書面的會計內控制度。即便是建立了內控制度,也只是流于形式,僅僅停留在一些文件上,真正執行時,卻并不按照程序來。
會計人員良好的個人經驗、素質或職業道德是保證內部會計控制有效的關鍵因素之一。但“經驗”、“品德”不能代替內控制度,健全的制度才是真正杜絕經濟違規行為的“銅墻鐵壁”,同時也是對會計人員最有效的保護。
(二)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尚不完善
1、未實現內部牽制。內部牽制制度是指在辦理會計事務中有關各方應相互制約、相互稽核、相互驗證,它是內部會計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編制有限、人手緊張等原因。許多單位都有不合理的兼崗現象,不相容職務未能合理分離。例如:有些單位出納兼任記賬,有些單位記賬兼任復核等等。
2、內部會計控制只局限在財務部門,缺少與其他部門的合作。單位內部會計控制是單位內部控制的核心,然而會計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滲透到單位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而會計資料特別是原始憑證是由單位各個部門的人員經手的。所以,建立健全互相牽制的內控制度,需要統一領導,統一部署,各個部門通力協作,各個員工積極參與、有效執行,才能真正發揮內控的實際作用。
3、費用控制方法單一。許多單位在報銷時就其開支范圍、開支標準按規定加以限制,以為只要嚴格執行費用開支范圍與標準。就控制住了費用開支。其實,費用支出標準、范圍只能規定資金的使用方向,不能保障單位資金的安全性。所以,還必須規定成本費用的崗位責任制、預算、授權、審批、監督檢查等,才能對成本費用進行嚴密而有效的控制。
4、預算控制力欠佳。目前各事業單位普遍實行了部門預算控制制度,但是許多單位預算執行結果是超預算,總有辦法在部門預算之外解決,使得部門預算的權威性和約束力受損。
(三)會計核算不規范,資產管理混亂
1、賬務核算處理不規范。一些單位會計對于事業單位會計科目的使用不了解,往往根據經驗和習慣記賬。比如對于“撥入專款”和“專款支出”科目,按照要求,應在年底時將“專款支出”直接轉,人“撥入專款”,“撥人專款”科目允許有余額,以此專門反映專款的使用結余情況。但是許多單位會計仍將其轉入“事業結余”。
2、固定資產、材料等管理不清。有些單位沒有建立專門的固定資產賬套。即便建立了核算賬套,對每筆固定資產做了相應的記錄,但由于事業單位資產使用、調撥頻繁,加之車輛類資產使用幾年以后已經減值,而賬上仍然以原值列示,造成賬實不符。
二、內部會計控制的原則
既然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大都存在諸多弊端,制定一套更加合理完善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制定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成本效益原則
內部會計控制的成敗與否,不僅在于其控制的成效,也在于其控制的成本。如果控制成本比控制收益大,也就是控制成本大于風險或因錯誤而造成的損失和浪費,那就是一項失敗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完善的內部會計控制應是以最少的代價收到最大的效益。
(二)相互牽制原則
明確各部門的職能與性質,明確各部門及人員應承擔的責任范圍,賦予其相應的權限。每項完整的經濟業務活動,必須經過具有互相制約關系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控制環節或部門方能完成。在橫向關系上,至少由彼此獨立的兩個部門或人員辦理,以使該部門或人員的工作受另一個部門或人員的監督;在縱向關系上,至少經過互不隸屬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崗位或環節,使下級受上級監督,上級受下級牽制。即使同一部門在授權、執行、記錄、保管、核對等不兼容職務方面也要執行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從而發揮其客觀、公正的作用。
(三)全面性與重要性相結合原則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觸角滲透到單位各項業務過程和各個操作環節,覆蓋所有的部門和崗位。因此,制定會計控制制度要全面。嚴謹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不僅要對事業單位內部財務活動實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事業單位的各項財務活動置于全面監控中,而且要對事業單位收支的各個環節實行重點控制。控制面與控制點要有機結合,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建議將內部會計控制重點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關鍵的費用項目,二是關鍵的經濟活動,三是重要的要素資源。
三、加強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的具體措施
(一)增強整個單位的內部會計控制意識
內部會計控制是一項系統的綜合工程,是單位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需要單位各管理部門之間的協同協作,更需要組織上強有力的領導。單位負責人要親自出馬,對實施的全過程實行組織上的統一領導、政策上統一制定、實施上統一安排、實施效果統一檢查,變少數部門的行為為單位管理部門的一致行為,變臨時行為為持之以恒的長期行為,變管理者行為為全員參與行為。特別是單位高管人員更要帶頭執行制度,讓內部會計控制約束單位內部涉及會計事項的所有人員,使任何個人都不得擁有超越內部會計控制的權力,才能明確責任,規范運行,使會計內控制度建立健全并持之以恒地有效實施。
(二)建立健全授權批準控制
授權批準控制指對單位內部部門或職員處理經濟業務的權限控制。單位內部某個部門或某個職員在處理經濟業務時,必須經過授權批準才能進行,否則就無權審批。授權批準控制可以保證單位既定方針的執行和限制濫用職權。授權批準有一般授權和特定授權兩種形式:一般授權是對辦理一般經濟業務時權力等級和批準條件的規定。通常在單位的內部會計控制中予以明確;特定授權是對特別經濟業務處理的權力等級和批準條件的規定,如當某項經濟業務的數額超過某部門的批準權限時,只有經過特定授權批準才能處理。授權批準控制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明確一般授權與特定授權的界限和責任;其次,要明確每類經濟業務的授權批準程序;再次,要建立必要的檢查制度,以保證經授權后所處理的經濟業務的工作質量。
(三)加強會計系統控制
首先,要嚴格原始憑證的管理。從票據的客戶名稱、產品規格到經辦、驗收等的手續都必須完備。其次,在賬戶設置上,就增加相關的明細科目,減少無關或已經無用的明細科目。只要單位對某項信息有需求,財務部門就有責任設置相關的賬戶來反映該信息;相反,則無需占用信息資源。
(四)加強預算控制
預算控制是內部會計控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籌資、融資、采購、生產、銷售、投資、管理等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對單位各項經濟業務編制詳細的預算和計劃,并通過授權,由有關部門對預算或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控制。其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編制預算必須體現單位的經營管理目標,并明確責任。第二,預算在執行中,應當允許經過授權批準對預算進行調整,以便預算更加切合實際。第三,應當及時或定期反饋預算的執行情況。
(五)財產保全控制
就是對實物的采購、保管等各個環節進行限制接近、定期盤點、記錄保護等控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兩點:第一。限制接近。以嚴格控制對實物資產及與實物資產有關的文件的接觸,如現金、銀行存款和固定資產、存貨等,除出納人員和倉庫保管人員外,其他人員則限制接觸,以保證資產的安全。第二,定期進行實物資產清查和盤點,保證實物資產實有數量與賬面記載相符,如賬實不符,應查明原因,及時處理。
(六)加強內部審計監督
重視內部審計控制。真正落實責任制,以保證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順利、有效運行。內部審計控制是對內部會計控制的再控制。單位的日常經濟活動、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合規、有效。由日常的內部審計機構進行評價,可以把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防止經濟違規;把審計結果與日常考核結合起來,真正落實責任制,加強監督與獎懲制度,這是對單位內控制度執行情況的再監督,也是保護員工的主要措施。有條件的單位均應建立內部審計機制,保證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順利、有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