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清
摘要:上市公司是公眾性公司,具有廣泛大眾性、社會性,其運作好壞既關系到數以萬計的股東權益,又影響微觀主體的正常運行。當時當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問題。基于上述考慮,本文在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失靈表現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我國規劃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措施。
關鍵詞: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內部控制人
一、當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1、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我國上市公司的一大通病是重圈錢、輕改制,大多數上市公司造假是為了“圈錢”。不少企業上市前信誓旦旦,上市后問題多多。從假造報表騙取上市資格,到隨意變更募集資金投向;從虛增收入和利潤,到披露虛假信息;從虛假重組,到掏空上市公司。從宏觀上講,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數額驚人,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首先誤導了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掩蓋了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隱患,使社會資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社會的發展和穩定也會受到影響。其次,它動搖了股市的信用之基,影響了股市的長遠發展。從微觀上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廣大外部股東無法掌握實際情況,管理層缺乏外部監督,加大了管理層決策失誤的風險,影響上市公司的生存發展。也為一些不法分子貪污挪用公司資產提供了機會。致使廣大股東蒙受損失。
2、內部控制能力低下
有的上市公司在資金控制、投資控制、內部稽查控制等方面,沒有建立風險防范機制,致使上市公司亂擔保、亂投資、亂設小金庫等做法長期不能有效地遏止。內部控制的混亂,致使管理力度層層遞減,管理效應層層弱化,從而造成企業競爭力降低,經濟效益下滑,不可避免地導致企業經營失敗。截止2008年年末,以每股凈資產計算,資不抵債的上市公司已占上市公司總數的3.53%,如果以調整后的每股凈資產計算,這一比例則上升為6.50%。上市公司經營失敗不僅使廣大股東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也嚴重威脅到債權人的合法利益。
3、內部人控制現象突出
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相對于投資者而言。企業的管理層和員工為內部人。我國企業中普遍存在的所有者缺位導致了普遍存在的內部人控制現象,內部人代替所有者成為企業的實際控制者,企業治理的重心轉移到這些“內部人”。企業員工作為內部人,成為“內部人俱樂部”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員工雖然人數眾多,其組織性以及在組織中的地位無法和管理層相提并論,導致“內部人”中的企業管理層成為內部人中的內部人,使“內部人控制”在相當大程度上演變為管理層控制。管理層通過對公司的控制,追求自身利益。從而出現損害外部人利益的現象。
二、規范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措施
1、規劃內部控制的流程化
在傳統體制下,大股東實際上成為企業內部人,就有可能采取“流竄匪幫戰略”,即通過操縱相關信息和企業間的關聯交易來掠奪小股東和債權人的財富。這種流竄匪幫行為典型的特征就是股東之間相互掠奪、相互拆臺、相互不合作,因此必須規劃內部控制的流程化。這樣做的核心目的是促進企業股東之間的合作博弈,其手段是建立經營運作體系,其要求是達到規范化、流程化、制度化。筆者認為,應當從兩個方面人手建立該體系:(1)進一步強化所有股東的整體責任意識,也就是要對所有股東進行一種培訓,使所有股東明白“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一的道理”公司是所有股東共同的公司,盡管各自所擁有的股權不同。但是在整體利益上是一致的。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所有股東進行“整體責任培訓”才顯得尤其重要。(2)進一步完善股東之間溝通機制和渠道。博弈從根本上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而進行的利益權衡和抉擇。股東之間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渠道和機制,他們在博弈時就不會從公司的整體利益出發,從而過分地考慮自身的利益,這樣就不利于公司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實現。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和渠道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促進股東之間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從而真正建立起“合作博弈”的規范化、制度化、流程化的體系。
2、創新董事會的治理結構
對于公司而言。法治首先意味著控制權制度的存在和權力制衡原則被遵守。面對董事長權力過于集中及法人治理結構分立制衡機制流于形式這一狀況,應盡快完善公司法,建立分立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1)必須從制度上分立董事長依現行法可獲取的過于集中的權力,徹底消除“一長制”在公司制度中的存在。第一,應完善公司法定代表人制。明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不限于董事長,剝離董事長“一長制”,改由“董事會集體代表公司”;董事長的權力對內僅限于召集和主持董事會會議,對外則在董事會做出決議后代表公司;軟化法定代表人的觀念,允許通過公司章程規定,由董事會授權某一成員對外代表公司;第二。使決策權與經營權徹底分開。明文禁止董事長兼任經理;取消經理職權法定主義,改由法律做出概括性規定,具體職權由董事會授權行使,從而明確董事、經理的委托代理關系;第三,實現決策的科學民主。嚴格限定單個董事、經理的權力,如重要財產的處分及受讓、巨額的財產借貸、經理的選任及解任、分公司及其他重要組織的設置必須由董事會集體決議,不得由個人決定;單個董事、經理作用的發揮必須建立在董事會的民主決策機制之上,防止個人獨斷專行、偏聽偏信現象的發生。(2)堅持分立制衡的原則,完善公司的監控制衡機制,從根本上克服國企改制后的人治現象。就股東大會而言,首先必須規定股東大會召開的法定人數。其次對董事會無理拒絕臨時股東大會的召開,增設少數股東的股東大會召集權,增設董事、經理的說明義務,并賦予股東以議題提案權、議案提案權。完善表決權的委托書勸誘制度和書面表決制度,保證股東按自己的真實意志行使表決權,以發揮不同股東之同的制約機制。再次,應完善撤銷股東大會的訴訟機制,以保護股東就有瑕疵的股東大會決議提起撤銷之訴和無效確認之訴的權利,增設股東派生訴訟的權利。
3、健全科學的管理制度
科學是與愚昧相對的語言范疇。因此我們強調上市公司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就是要反對以往曾經出現過的種種愚昧落后的做法。到底怎樣做到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在管理學界還有一定的爭議,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對于上市公司要想做到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可以有這樣幾個考察標準:①該管理制度是否做有利于充分發揮每個股東的積極性;⑦是否做到最大限度地增強股東之間的凝聚力;③是否做到擴大所有股東參與公司的各項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執行范圍;④是否最大限度地增強公司股東和董事之間的信任程度;⑤是否最大限度地增強每個員工和股東對公司歸屬感;⑥是否完全實現所有股東對公司的期望,即股東的期望值實現程度;⑦是否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司利益最大化和公司成本最小化。當然管理制度的科學性不僅僅由這些因素組成,它因時間、地點和其它條件的變化也會發生變化。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這些因素,也不能孤立地看待管理制度的科學性。
4、加強內部控制的外部監督
首先是建立上市公司社會監督信用體系,把每個公司每年接受新聞媒體監督的情況納入到公司的社會監督信用體系。并且如實定期向社會公布,建立“黑名單”和“光榮榜”制度,促進上市公司對新聞媒體的監督更加重視。把公司的信用納入到社會監督信用監督體系,并且最終與公司的經營利潤掛鉤。0權力機關可以通過實地調研,召開專家座談會、聽證會,集思廣益,形成法律草案。然后進行表決,最終以法律的形式把新聞媒體的監督權力規定下來,使新聞媒體監督“師出有名,依法監督”。例如,我國刑法可以規定,無理拒絕新聞記者采訪或者對新聞記者有其他侵犯人身權力的行為,情節嚴重的,以刑法追究刑事責任。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離不開新聞媒體的監督。而且新聞媒體本身的監督權力也要信賴于法治的發展。其次是創新新聞媒體的監督方式,加強新聞媒體的事前監督力度,把事前監督作為新聞媒體監督的主要方式。上市公司的一些內幕交易事件、財務報告等必須要事前監督,要維護上市公司的交易秩序,穩定上市公司市場,就必須做到防患于未然。
總之,在規范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上,我國必須深入研究內部控制的理論。跟蹤有關國內外研究的最新成果,結合內部控制的實際運作情況,對出現的新問題進行研究,從而提高中國上市公司的競爭力、效率和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