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麗 王媛媛
一、近年來,民生新聞迅速崛起,但花開也有花謝時,目前,民生新聞顛峰已過,隨著受眾整體素質提升、新聞視野拓寬、欣賞口味轉變,對民生新聞的評價開始轉向冷靜,在看新聞的同時對新聞的價值也開始進行理性的評判,一些批判意識較強的觀眾甚至對部分新聞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思想傾向提出了疑問,這說明民生新聞正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民生新聞在實際操作中暴露出的種種弊端使人們對其產生質疑。
1. 新聞特性的回歸與背離
民生新聞的看點就在于關注民生,在于對新聞特性的回歸上,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報紙、廣播、電視每天的民生新聞,就會發(fā)現(xiàn),除了一些真正關注民生的新聞外,還有很多新聞價值很低的報道充斥其中。由于受民生新聞要“日常生活化”與“世俗化”的認識影響,有些民生新聞的選材越來越趨向“軟化”,甚至為了吸引受眾眼球而追求刺激,一些嚴肅的主題或新聞點也被無意識地淡化了,一個原本沒有新聞價值的事件也會被有意夸大,失去了新聞的真實性和嚴肅性。
2.時效性與新聞價值的矛盾
這是民生新聞報道中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之一,最典型的事例就體現(xiàn)在對突發(fā)事件的報道處理上。由于地方媒體在民生新聞上的互相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各家媒體都越來越注重報道的時效性,正是緣于“時效”的壓力,導致采訪不深入,報道不深刻,編輯不細膩,往往忽略了對報道事件內在新聞價值的挖掘。
3.市場占有率與格調低俗化
新聞娛樂化傾向已成為目前民生新聞報道中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在擴大發(fā)行量、追求高收視率、增加受眾市場份額的爭奪上,部分民生新聞的采編人員已經不惜犧牲新聞的本質功能,把娛樂界的一些做法移植到新聞報道中來,造成了對新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極大破壞。很多民生新聞的制作者想當然地認為,老百姓喜歡“腥、星、性”的東西。因此,煽情與獵奇,暴力和血腥便常常充斥民生新聞中,從而導致了民生新聞節(jié)目低俗化現(xiàn)象的泛濫。
4. 負面新聞與“負面效應”
長期以來,民生新聞以大量的曝光和監(jiān)督報道贏得廣大受眾的喜愛,一時間民生新聞中開始出現(xiàn)大批量的負面新聞。負面新聞確實是民生新聞的一大看點,也能夠得到一些預期的“正面效應”。但是當負面新聞充斥版面、屏幕時,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可能會在社會生活中造成一系列的“負面效應”,誤導受眾的視線,讓人們看到一個不真實、被扭曲的世界。
5.角色錯位與公信力缺失
新聞媒體具有輿論監(jiān)督的功能,常常報道一些社會關注的焦點和難點問題,并促進了問題的解決。因此,使部分受眾產生了一種錯覺:找媒體比行政部門更有效,總覺得找媒體一曝光,多年的難題就會解決。一些新聞媒體也因此沾沾自喜,忘記了自己的身份、角色,也熱衷于“當法官,做裁判”,做了一些超越職能范圍的事,使社會上對新聞媒體的印象逐漸差了起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因此受到了質疑。
二、除了以上列舉的問題,民生新聞還存在記者編輯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對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掌握不夠等等不足,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不僅影響到民生新聞自身的發(fā)展,也對新聞宣傳工作帶來不利影響。面對民生新聞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問題,既要客觀分析,更要認真解決。那么,民生新聞又該如何改進呢?
1.拓寬視野,豐富內涵
作為地方媒體,在民生新聞領域是一種競爭關系。往往會發(fā)生這樣的情景:某地兩輛小車相撞了,馬上就有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記者,甚至四五臺攝像機同時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當然,這樣的新聞并不是沒有新聞價值,而是一旦數(shù)量多了就讓觀眾厭煩了。地方媒體的民生新聞如果要有所突破,就必須跳出家長里短的圈子,把視野放得更廣闊些。
2.找準定位,分憂解難
民生新聞往往容易走入兩種極端:一種是就事論事,報道一下事件經過了事,有時候甚至連結果都沒有,忽視與事件有關的更深入的采訪,讓人摸不著頭腦,只流于表面。有這樣一則新聞,一輛小汽車在過一村橋時沖入河中,造成一孩子死亡。記者只采訪了當事人,自然是捶胸頓足,讓人無不覺得惋惜,記者想當然地認為村橋年久失修,村里對橋梁的維護沒有盡到責任,絲毫不懷疑司機的責任,不免讓人覺得有些片面。另外一種就是像這樣預設立場在民生新聞中也是常見的。一些記者習慣同情弱者,而不愿意對事件進行更深入的采訪,這樣容易造成不同利益相互沖突,有可能會“越幫越忙”。民生新聞里所報道的事情,展現(xiàn)生活中各種矛盾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媒體應當承擔起協(xié)調不同利益主體的意見、化解社會各階層矛盾的作用,正確地引導輿論,避免就事論事和預設立場兩種極端。
另外既要為百姓說話,也要替政府分憂。現(xiàn)在老百姓很關心政府頒布的各項政策,民生新聞應努力提供一個政府和百姓互動交流的平臺,上情下達,下情上達,配合地方黨委政府工作,更好地為百姓提供服務。
3.創(chuàng)新形式,手法多樣
目前,民生新聞除了在內容上改進、內涵上深化之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方面也有很多文章可做。
保持新聞原生態(tài)、紀實性。無論報紙、廣播還是電視,都有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怎樣發(fā)揮優(yōu)勢,揚長避短,是值得探索的課題。報紙的優(yōu)勢是文字,廣播的優(yōu)勢是聲音,而電視新聞的最大的優(yōu)勢則是聲音與畫面的結合。在做民生新聞時,各類媒體的優(yōu)勢都可以更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但不管發(fā)揮哪種優(yōu)勢,民生新聞都應該尊重新聞事實的原貌,以紀實的手法報道新聞事件,善于抓情節(jié)、抓細節(jié)、抓人物,注重現(xiàn)場感,捕捉現(xiàn)場氣氛,使新聞的可看性更強。
加強新聞的故事性、趣味性。在民生新聞中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展現(xiàn)生活中的奇聞軼事、酸甜苦辣,既能激起觀眾的興趣,也能使觀眾感同身受。由于報紙版面和廣播、電視欄目時間有限,來龍去眿比較復雜的新聞可以采用連續(xù)報道的形式,每天播出一段,設置合理懸念,使觀眾形成一種強烈的期待感。在形式上,可以用記錄的手法來表現(xiàn),使新聞的可看性與真實性更強。
提高群眾的參與性、互動性。目前一些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已經十分重視與觀眾的互動。有些電視節(jié)目直接請普通觀眾出鏡發(fā)言,發(fā)布社區(qū)新聞,還有發(fā)動DV愛好者直接提供新聞的,他們所提供的新聞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百姓的心聲和生活的原貌。作為報紙,有自身的特點,可以開辟一些讀者來信、讀者心聲等專欄,彌補記者在信息獲取中的一些“盲區(qū)”,讓讀者的聲音可以更直接表達出來。
總之,從長遠看,民生新聞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關鍵是在內容上如何更加豐富,在表現(xiàn)手法上怎樣更加多樣,在自我宣傳上更加大力度。相信民生新聞不僅能做到真實反映民生、民情、民意,還能真正地幫助人們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積極地應對社會問題。□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