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梅
構建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部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要“改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因此,高校推進和諧校園建設進程中,必須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和諧校園構建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問題
1.思想認識存在偏差,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多元化。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總體來看,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深入,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日趨多樣化,也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發生很大變化。部分大學生缺乏遠大理想和抱負,價值取向扭曲,缺乏社會責任感。部分學生更加關注實現個人奮斗目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對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理想的關注。產生理想信念的虛無主義、“信仰危機”、價值取向上的功利主義。對此,我們務必要高度重視。
2.誠信意識淡漠,知行不統一。大多數學生具有較高的道德認識水平,期望自己及周圍的人成為具有良好道德情操和修養的人,但也有很多學生不能在日常行為中很好地實踐自己的道德追求,經常表現出缺乏自律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由于部分大學生在自身認識和觀念上存在誤區導致誠信缺失,認為“老實人吃虧”,不誠信的人卻“占便宜”,從而降低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使知與行相背離。
3.心理素質欠佳,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待增強。大學生正處于心理充滿矛盾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長期優越的物質環境、一帆風順的生活環境,使其在逆境中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情緒波動較大。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人際關系復雜化,加之學習負擔、就業的壓力,給一些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從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也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新的挑戰。網絡等新載體的出現及其廣泛應用,極大地擴展了并影響著大學生思想的信息來源。一些格調低下、不健康的網絡內容,沖擊和扭曲了人們對社會主流的認識,對一些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心理和行為產生消極影響,致使少數大學生沉溺于網絡聊天、網絡游戲,以至荒疏了學業、遠離了集體,對身邊的人和事物反應淡漠,表現為精神空虛、行為失范,消極地對待周圍的現實世界,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歧途。
二.在和諧校園構建中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和方法
1.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1)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觀念。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直接的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基本綱領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教育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重任,要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說服力、感染力,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起來,使其真正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改革教學方式方法、課堂組織形式,避免簡單的說教、生硬的灌輸、被動的強制接受等傳統的教育方式,從大學生最關心的事情入手,把思想、道德、觀念等無形東西融入到具體實事的有形載體之中,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在得到實際利益的同時解決他們思想上的不解和困惑。
(2)堅持寓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于各科教學之中。任何學科的教師都負有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只有各門課程形成合力,把傳授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不間斷地進入學生的頭腦,才能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過程中提升思想政治修養,真正做到德知并進,全面發展。
2.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理念是對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詮釋,是高校實現育人目標、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徑,是對新形勢下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與實踐的創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教育人、引導人,也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特別是在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價值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社會生活紛繁復雜的大背景下,關愛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尤為重要和必要。針對當前大學生思想和心理健康狀況的實際,我們必須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注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情感和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引導大學生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和諧、充分、自由的發展。切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對待學習、生活和工作,樹立公平禮讓、合理競爭、共同發展的理念,提倡兼容并包、尊重差異、團結協作的人際環境和氛圍,使大學生學習進步、生活舒暢、工作遂心、精神愉快。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幫助大學生進行一定的心理調適,創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條件,使其不良情緒得到宣泄,心理壓力得到緩解,促進思想問題解決,從而保持心理平衡和內心和諧。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育人環境。校園文化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其對人的影響,既不是單向灌輸,也不是紀律約束,而是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方式及所形成的文化環境和氛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價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具有潛移默化和水滴石穿的力量。要善于結合節慶日、重大事件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吸引力強、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的教育活動,豐富大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和氛圍,為學生提供寬闊的展示自我、提高素質、相互交流的平臺,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合作意識、創新意識,陶冶情操,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4.深入開展社會實踐,開辟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學術研討、知識講座、讀書活動、演講、影視評論等第二課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澄清模糊認識。
5.占領網絡陣地要全面加強校園網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提高網絡意識,抓住網絡特點,建立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或網頁,如:形勢政策網、校園生活網、心理咨詢網、就業指導網等,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同時,加強對上網大學生的自律教育,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