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偉 劉麗艷
在風景秀麗景色宜人的烏蘇里江畔,在青松翠柏環繞著的大頂子山下,活躍著一支支身穿迷彩的民兵服務小分隊——這就是饒河農場人武部在開展“民兵參建新農村建設”活動中,以基層民兵連為單位而組成的服務小分隊,他們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建制,組織起來活躍在農場兩個文明建設的不同領域中,經過幾年來的不斷努力,已成為饒河農場雙文明建設中的生力軍、突擊隊。
近幾年來饒河農場武裝部在農場黨委及武委會的領導下,在加強民兵組織建設、政治建設、軍事建設的同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關指示精神極積開展“民兵參建新農村建設”活動,先后組織各民兵突擊隊、服務隊20余支,參加人數近300人,服務項目遍及治安巡邏、保邊護邊、農業生產、醫療服務、送文化下軍營等方面,先后被省農墾總局、農墾紅興隆分局黨委及武裝部門授予先進集體、優秀武裝部等榮譽稱號,先后有十余人次立功受獎。2005年3月被黑龍江省政府授予“軍警民共建、共育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其工作受到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與認可。
在開展“民兵參建新農村建設”活動中,饒河農場武裝部以民兵服務隊,民兵突擊隊、民兵治安巡邏小分隊為載體,開展各項服務活動,為饒河農場兩個文明建設上臺階、為農場經濟建設上臺階保駕護航。
在這個農場西通管理區民兵應急分隊(獨立排)建設過程中,產生了一支支民兵突擊隊、民兵治安巡邏小分隊等民兵組織,他們在西通管理區經濟建設,社會治安保障、發展自營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這個管理區主任、民兵干部、應急分隊(獨立排排長)馬春林,自2005年開始帶領基干民兵,以開拓市場、扶貧幫困、加大調查產業結構為己任,引導職工走以稻治澇、以稻致富、大力發展經濟作物之路,到2008年各隊累計簽訂各類農作物生產訂單40余份,總產量4 000噸。
幾年來,他自費南下廣東,北上內蒙,先后簽訂了打瓜油葵、白瓜子、絨山羊及優質肉牛等種植、養殖項目生產合同,累計為職工創造效益達70余萬元,為保證職工盡快將致富項目變成致富的手段,黃啟強又想方設法為職工籌措資金發展經濟,僅2004至2008年,他就為職工籌措各類生產資金近200萬元,使一批生活困難、無力進行再生產的職工脫貧走上富裕之路。
在民兵的帶動下,全區干部職工紛紛行動起來,投入到管理區兩個文明建設之中。2008年這個管理區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0 000畝,加上18 000畝的水稻,使其種植業結構明顯趨于合理化。
以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生活占領職工思想陣地,豐富職工及軍營的文化生活,是饒河農場開展“民兵參建新農村建設”活動的又一亮點。饒河農場地處烏蘇里江畔與俄羅斯隔江相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沈陽軍區在該場派有駐軍,使其在軍事及政治上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
為豐富軍營及駐地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這個農場武裝部門與工會、宣傳、文化等部門聯合組成了民兵文藝演出隊,在農場各單位抽調了一批具有演出經驗,各項素質比較高的文藝人材,每逢春節、“五四”、“八一”等重大節日,深入基層、軍營,為職工和駐軍的干部、戰士義務演出,并自編、自演反映軍營文化生活、農場兩個文明建設取得成果的節目,引導職工群眾及駐地官兵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思想武裝自已、鍛煉自已,使自已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
在深入開展“參建新農村建設”活動中,饒河農場武裝部,依托本地的資源優勢與當地駐軍緊密合作,廣泛地開展了軍民共建、共育、共管、共訓、共守,每年在部隊受訓民兵達100人次,并在駐軍所在管理區十三居民組成立了民兵應急分隊(獨立排),以配合駐軍保邊護航工作。這支40人的應急分隊(獨立排),平時為民、戰時為兵,每年集中訓練時間均在50天以上,自2001年成立以來,累計配合部隊執行各種任務70余次,抓各類邊境犯罪嫌疑人27人,配合部隊處理邊境事件6起,為打擊犯罪保一方平安作出巨大貢獻。由于武裝部門的精心組織和當地駐軍的蜜切配合,使饒河農場民兵的訓練工作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使民兵預備役部隊的各項素質不斷提高。加之不定期地舉行針對邊境地區、局部戰爭開展對抗敵軍演習,使民兵的戰斗力不斷提高,使之成為一支拉得出、打得響的隊伍。
以勞養武、以勞聯訓是饒河農場開展“民兵參建新農村建設”活動中的又一特色、全場9個管理區(9個民兵連)、23個居民組、(23個基干民兵排)一個民兵應急分隊(獨立排)和一個邊防民兵連均設有民兵田、民兵高科技生產園區,在其生產過程中,既提高民兵在生產過程中技術水平,又補貼了民兵訓練過程中經費的問題。
部隊要行動,醫療保障是關健,每年的夏季在饒河農場基層生產隊常可以見到一支身穿迷彩服的醫療小分隊,這就是饒河農場民兵醫療服務小分隊,其全部由農場職工醫院骨干醫師組成,為了加強其野戰救護能力、適應現代化戰爭的要求,每年在農場衛生科及武裝部的組織下,開展一次為期一個月的醫療救護演練,其以訓代查,在訓練的過程中,逐個管理區進行各項醫療普查,送醫療上門,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得到野戰救生訓練。
饒河農場在開展“民兵參建新農村”活動中,以支援地方經濟建設、加強民兵各項素質鍛煉、提高民兵整體能力為目標,完全體現了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和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文明之師、威武之師的形象,在農場兩個文明建設中,在農場搶險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中擔當起了突擊隊、生力軍的作用。□(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