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光
電視新聞是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畫面、聲音為傳播符號,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時行的報道。電視新聞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將信息全方位地傳遞給觀眾,滿足人們的視聽需求。那么,如何在幾分鐘甚至幾十秒的時間內準確地傳達新聞事實,更好地滿足觀眾對獲取信息的要求呢?這就需要充分發揮電視的聲畫的特點。
畫面與解說詞是電視新聞的兩種重要的語言形態。畫面表現得好,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對新聞信息的理解。然而,由于畫面在表意時有多義性和不確定性,不能單獨完成敘述和判斷,決定了它最終要和解說詞結合在一起,才能將新聞事件準確、充分地表達出來。
一、畫面與解說詞在功能上的區別
由此可見,無論是畫面還是解說詞,都不可能成為獨立存在,它們都有各自的不足和局限。只有兩者取長補短,相互配合,才能使兩者發揮1+1>2的效果,這也正是電視較報紙、廣播這兩種媒體的優勢所在:增加了流動的可變的電視畫面,帶給觀眾的既有聽覺上的需求,也有畫面的享受,非常有利于信息傳播。
二、畫面與解說詞的配合
電視新聞中,畫面與解說詞的基本配合關系有二種:聲畫合一和聲畫對位。
(一)聲畫合一。是指解說詞與畫面自然配合,有什么樣的畫面,就有什么樣的解說,聲音是為具體說明畫面中的事物或情景而存在的。兩者完全同步。例如,會議新聞中需要介紹與會人物,說到某人的職務、姓名時,人物畫面要相應出現;當解說詞說到“倒計時牌上顯示,距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還有100天”時,相應地給出倒計時牌的畫面。這種聲畫合一的組合方式能加強新聞內容的真實感、可信性、完整性、重要性,可以由此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新聞類節目中較多采用,常用來傳播重大新聞事實。
需要注意的是,解說詞和畫面的統一,絕不是看圖說話,如畫面上出現連綿不斷的山嶺,解說詞就不要再說“您現在看到的連綿不斷的山嶺”,而是要向觀眾說明畫面上的山嶺的名稱,所處地理位置等畫面不能表述清楚的內容。解說詞要緊密地配合畫面,闡述畫面形象中蘊涵的更多信息,去發掘畫面形象更深層次的思想意義,從而深化主題,突出形象。
(二)聲畫對位。是指解說詞和畫面圍繞著同一主題各成系統,即畫面與聲音從不同側面,分別按照各自的表達方式形成兩者的對位關系,從而達到豐富內容、深化主題的目的。如宣傳先進人物時,用解說詞對人物的事跡進行回顧總結,用畫面表現人物現在的工作、生活場景,通過這樣的組合,豐富視聽,深化報道。
在實際應用中,新聞報道中可以靈活運用這二種聲畫關系,將新聞信息簡潔明了、生動形象地傳達給觀眾。
三、電視新聞的采編人員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畫面是電視新聞的基礎語言,解說詞是鑲嵌。電視新聞采編人員要具有電視意識,要時刻想到是為觀眾拍攝,畫面要會“說話”,要有內容,要拍出來自現場的最真實、最能吸引觀眾的畫面。解說詞要在畫面的基礎上進行寫作,補充畫面不能交代的部分,如背景、政策、有關知識等。完成畫面所不具備的議論、抒情等方面的功能。解說詞不需要獨立成篇,段落之間可以不連續,但與畫面相結合后,要是完整的。
(二)電視解說詞應來自畫面,要圍繞畫面進行,從畫面中尋找切入點,展開解說,再回到畫面中去。必須為“看”而寫,不斷地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向畫面。要體現電視解說為“看”而寫的特點,在文字處理上要注意:首先,電視解說的文字中應有一定的暗示和指引作用,隨時將觀眾的注意力向畫面上引導,要讓在電視機前“聽”新聞的觀眾有強烈的“我要看畫面”的想法。其次,解說詞要想吸引觀眾看畫面,要從畫面中尋找一個信息點,然后展開解說,再回到畫面中去。在這樣的來回中,保持觀眾對畫面的關注。
(三)解說詞要科學準確、簡潔明了。解說詞要給畫面以清晰的定位。同一個畫面,改變解說內容,意義就會發生改變。
(四)解說詞要盡可能少用描述性語言和形容詞匯。因為哪怕解說詞對事物的描述再準確、生動,也遠不及畫面更能將能事物表現得完全細致。在表現事物的外在形態方面,畫面語言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幾十字的解說詞往往不及一個畫面來得更清晰準確。
另外,記者在采寫電視新聞時,要對采訪的事件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充分考慮畫面的拍攝,再進行解說詞的處理和安排,從而使觀眾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豐富的信息。不能為了說明某件事情,而忽視畫面的作用,用大量的萬能畫面來對付觀眾,當觀眾習慣去聽新聞時,電視的優勢也就喪失了。
總之,電視區別于其他媒體之處就在于它同時具備視聽效果。兩者既相對獨立。又和諧統一。因此,我們應該遵循電視的特點,充分發揮電視的視聽特點去采編新聞,更好地面向觀眾。□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