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以紅
深度報道是一種多角度、多側面、全方位的“立體報道”方式。它系統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聞事件,聚焦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對事實作出解釋和分析,闡明事件因果關系,揭示實質和深層含蘊,追蹤與預測事件發展趨勢;它要求“以今日的事態核對昨日之背景,從而說出明日的意義來”。
深度報道是伴隨著受眾需求、社會變化和新興媒體的挑戰而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新聞文體,在現代報紙版面上占有重要地位。主流媒體要進一步提高影響力、引導力和競爭力,必須高度重視和研究深度報道。
一、特征與功能
與一般報道方式相比,深度報道包含了更豐富的信息,更深層的新聞事實,更深刻的主題思想,因而更顯重要,更具影響力。
一般來說,深度報道具備以下五個“重型”特征
1.重要性。主題重大是深度報道的必然要求。首先是題材重大。
2.思想性。深度報道不僅要報道現象,還要抓住現象背后的本質;不僅要敘述清楚事件本身,還要揭示事件的深層含蘊。因此,深度報道要有分析、有思辨,要善于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
3.預測性。這種預測,必須建立在深入調查、分析的基礎上,要以充分和準確的事實、數據作依據,講究科學性。
4.深入性。深度報道需要記者深入采訪,深入挖掘。深度報道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充分開發、整合新聞資源的過程。
5.綜合性。深度報道的綜合性往往表現為大時空、全局性。報道往往多側面、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事件過程,廣泛涉及社會現實多個方面,同時圍繞主題進行整合,回顧過去,剖析現在,預測未來。深度報道的綜合性還表現在綜合運用多種體裁,融合各種形式于一體,使其提供的信息具有立體感和系統性,使得報道視野開闊,有厚度和力度。
在各種媒體激烈競爭,信息傳播愈加快捷的今天,深度報道對于平面媒體具有決定性意義。
深度報道的類型,總體上可以分為評述型深度報道與調查型深度報道兩種。這兩種類型體現了“深度”的兩種實現方式。一種是通過對眾多新聞事實進行歸納、總結,分析現象,闡述觀點,預測走向。一種是通過對一個有代表性的具體新聞事件的調查,了解事件發展,揭示深層含蘊,厘清問題本質。
二、思維與采寫
新聞報道必須客觀,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客觀報道不能孤立地、表面地報道新聞事件,不能束縛記者的主動性、創造性。與傳統的客觀報道不同,深度報道采用立體化的手法,全方位、多層次地思考,解剖新聞事實,極大地突破了客觀報道沿襲多年的平面化、簡單化、兩極化的思維習慣,確立了辯證的新聞報道方法,記者的選擇、分析、觀點明顯地貫穿在報道之中。因此,記者的思維力如何,成為深度報道的一個關鍵。
從深度報道的視角來說,一件新聞事實不僅僅是具體的新聞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新聞事件與社會、新聞事件與人的關系。深度報道的指向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由此觀之,深度報道的思維力要體現在下述兩個方面:一是要有大局觀。二是要有分析力。
深度報道的重型特征,對新聞記者采寫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一,材料要翔實。深入調查事件,廣泛搜集材料,這是進行深度報道的基礎,占有材料不全面,就可能失實、偏頗、空洞、乏力。所以,調查越細致、深入,就越會有真正的深度。其二,主題要集中。深度報道需要宏觀視角,但這并不意味著報道要有多個“中心”。選材必須要為報道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服務,每篇深度報道最好聚焦在一個觀點上,不要分散為多個觀點。其三,敘事要生動。深度報道必須有對新聞事實的具體、生動的描述,觀點和見解要盡量寓于所報道的事件里面。深度報道所選擇的事件,沖突越鮮明越好,細節越感人越好。深度報道切忌主題太大,議論太空,帽子底下沒人。其四,形式要忌散。深度報道一般篇幅較長,這為作者發揮寫作才華提供了空間。但是,有的作者鐘情于自我欣賞的文學化描寫,忘記了講故事不是深度報道的目的,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往往被曲折離奇的故事所淹沒,這也是目前深度報道的一個通病。因此,要強化形式為主體服務的意識,要圍繞主題組織素材,注意深度性和新聞性。
深度報道的重型特征,也對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對記者思想力、洞察力、判斷力、表現力的考驗。只有立志成為“專家型記者”或“思考型記者”,大力提高理論修養、法制觀念、政策水平,提高業務能力、具備過硬作風,以及良好職業道德與健康體魄、心理素質,才能承擔這一重任。為此,采寫深度報道的記者,必須要具有政治家總攬全局的頭腦,具有專家學者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分析研究能力,具有社會學家駕馭難點、熱點問題的本領,具有應變能力和平等交流的能力,同時還要具有比較高超嫻熟的采寫本領。□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