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軍
今年的諾貝爾獎早已全部揭曉,中國學者再次與之失之交臂不得不讓人在痛惜之余加以反思。
如何拿諾獎,胡培兆教授建議從教育抓起(《環球時報》10月26日《想拿諾獎,還得從教育抓起》),自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卻不是問題的關鍵。講小學、中學教育,畢竟離諾獎問題遠了些。更重要的問題恐怕在于當前經濟學界的學風問題。
我以為,中國經濟學界若真想拿諾獎,必須先端正學風。首先,經濟學研究者應該淡化“廟堂意識”?,F在中國經濟學界最大的問題是學風浮躁。有點研究成果者就沾沾自喜,自認為學問做得差不多了,漲停板了,往往坐不住冷板凳,一門心思削尖腦袋往官場奔,去追求“居廟堂之高”的人生境界了。在高等院校,大部分教學科研人員則是為職稱忙,跑課題,發論文。更有甚者,為了弄到成果,不惜剽竊抄襲,連最起碼的學術道德底線也顧不得守了。學風如此浮躁,不要說博取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要做點真正像樣的學問恐怕也缺點坐冷板凳的定力。
其次,要淡化課題意識。多年來,國家為了提高社科(包括經濟學)研究水平,每年都有數百項社科基金項目,下達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課題經費,希望通過經費支持“買到”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殊不知,這種僅從“投入”角度一廂情愿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縱觀經濟學史,大凡偉大的著作,諸如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凱恩斯的《通論》,馬克思的《資本論》好像都不是課題成果,也沒有得到什么基金項目的支持。甚至馬克思寫《資本論》時客居倫敦,還處于貧病交加的生活狀態中。當然,要淡化課題意識涉及到對教學科研人員的學術評價等學風以外的問題,我們沒有理由去責備廣大的教學科研人員。
再次,要強化科學思維。誠然,中國是文明古國,有傲人的四大發明貢獻于世界。但四大發明只是技術發明而不是科學發現??陀^地說,中國自古以來缺乏系統的科學思維。以經濟學教學與研究而論,掛在口邊常講的就是經國濟世。經濟學既然要經國濟世,自然是致用而不是為學。為學是手段,致用才是目的。應該說,經國濟世這種理論教條不利于科學研究,特別是原創性的理論研究。退一萬步說,即使致用即改造世界也得首先認識世界才行!
最后,應該提倡平和的心態。自然,言“中國經濟學家離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距離雖然沒有永遠那么遠,十萬八千里還是有的”多少有點妄自菲薄了。但“拜拜了,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再如此下去會被世界遺忘”云云,顯然又太過想像了。中國經濟學家真想拿諾貝爾獎,唯有端正學風,拿出令人信服的原創性成果。舍此別無他途?!ㄗ髡呤俏靼步煌ù髮W經濟與金融學院院長助理、金融系教授。)
環球時報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