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羊錄
〔關鍵詞〕 個性化學習;個性缺失;內涵;特征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1(A)—0030—01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提倡個性化學習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顯得十分重要。對于個性化學習,筆者從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中獲得一些認識,現列舉如下,以供大家參考。
一、對語文學習中個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 來自程式化語文教學的影響。建國初教育界全面學習前蘇聯經驗,凱洛夫的教學五環節被人奉為“圣典”,全國無不模仿,隨后又一哄而上學習《紅領巾》教學中的談話法、討論法。“文革”結束后,人們渴望改變“文革”期間教育的混亂狀態,這時西方以科學主義為特征的教育思潮涌入,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這種愿望。當時一大批語文教育的改革先鋒紛紛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課堂教學模式,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更多的語文教師仍處于茫然與慌亂之中,或借鑒,或模仿,或照搬照抄,將一種教學模式套用于一切課文、一切課型,期望以不變應萬變,這樣就磨滅了學生學習的個性。
2. 來自“應試教育”的干擾。“應試教育”是一個特殊時代下的特定稱謂。在教育目的上,它片面追求升學率;在教學方式上,強調師生之間的授受型關系,提倡“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的學習方式。一堂語文課下來,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灌”,學生在講臺下無休止地記。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必然缺少對文本的自主參與和對文章內涵的獨特感悟、品味和鑒賞。
總而言之,“應試教育”是一種無“人”的教育,在這一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之中的學生是被動的而非能動的,是靜止的而非發展的。這昭示著今天實施個性教育應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單一化的學習方式,實施科學的評價。
二、個性化學習的內涵
個性化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生按照自己的個性特點去學習,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關于語文個性化學習的內涵,目前還沒有較為科學而嚴謹的、能夠得到普遍認同的概括和總結,大家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語文學科中的個性化學習是指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根據語文學科內容的特點,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自主地通過文本和作者進行溝通與交流;是一種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研讀課文,獲取知識,調查了解社會,深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活動。
三、個性化學習的特征
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其最終目的是要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真正達到獨立自主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能力的目的。筆者認為,它明顯地表現出四個特征。1. 自主性。語文個性化學習首先表現為學生自覺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學習經驗,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憑借課內外所有的課程資源,進行探索和研究,其行動是自覺的,其思維是自由而敏捷的。在這樣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決策者。2. 探究性。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化學習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旨在充分發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探究創新的精神,提高語文素養。3. 體驗性。主體體驗性參與是體驗主體的趨善活動,指向情感態度層面,以生成人的道德、人格為價值歸宿。過去的語文學習不僅僅沒有強調主體的接受性參與,更突出的是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上,而未深入到主體體驗性參與。4.開放性。大語文觀要求語文的課程資源是極為豐富的,除教材之外,可供運用的資源包括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族風情等,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話題,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廣泛性更要求教師要有開放的觀念,教師要將大語文觀引進日常語文教學,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將語文學習從課堂引到課外,從校內引到家庭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通過參觀、考察、訪問、調查、探究、分析、比較……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教師要結合語文課程的綜合性,注重跨學科的學習,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在實踐中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