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做斗爭中就創造了原始醫學。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食物能減輕或消除某些病癥,這就是發現和應用中藥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礎上,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過反復實踐和改進,逐漸產生了熱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過程中,發現身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動用砭石、骨針治療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
中醫理論主要來源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問世,系統地總結了前人的治療經驗和醫學理論,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峨y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成書于漢之前,相傳系秦越人所著。其內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補充了《黃帝內經》的不足。
秦漢以來,內外交通日漸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龍眼、荔枝核等,漸為內地醫家所采用。東南亞等地的藥材也不斷進入中國,從而豐富了人們的藥材知識?!渡褶r本草經》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它總結了漢以前人們的藥物知識,載藥365種,并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等藥物學理論。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該書所載藥效大多是正確的,如麻黃治喘,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等。
公元三世紀,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在深入鉆研《素問》、《針經》、《難經》等古典醫籍的基礎上,廣泛采集眾人的有效藥方,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傷寒雜病論》。該書以六經辨傷寒,以臟腑辨雜病,確立了中醫學辯證施治的理論體系與治療原則,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又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復,兩書實收劑269首,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
西晉醫家皇甫謐將《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的基本內容,進行重新歸類編排,撰成《針灸甲乙經》12卷,128篇。該書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種針灸專書,其內容包括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針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書中經過考查確定了當時的腧穴總數和穴位349個(包括單穴49個,雙穴300個),論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與禁忌,總結了操作手法等,對世界針灸醫學影響很大。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體編寫的《諸病源候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因證候學專著。全書共50卷,分67門,載列證候1700余條,分別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癥狀。其中對一些疾病的病因及發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較詳盡而科學。書中還記載了腸吻合術、人工流產、拔牙等手術,說明當時的外科手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隋唐時期,由于政治統一,經濟文化繁榮,外來藥物日益增多,用藥經驗不斷豐富,對藥物學成就進行一次總結已成為當時的客觀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組織蘇敬等人集體編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中國古代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它比歐州紐倫堡政府公元1542年頒行的 《紐倫堡藥典》早883年。該書共54卷,包括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載藥850種,在國外影響較大。
唐代醫家孫思邈集畢生之精力,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為30卷,合方論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載方2571首。二書還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尤其在營養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公元752年, 著成《外臺秘要》,全書共40卷,1104門,載方6000余首,可謂集唐以前方書之大成。
宋代對中醫教育比較重視。政府設立“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學生所學課程包括《素問》、《難經》、《傷寒論》和《諸病源候論》等。教學方法也有很大改進,如針灸醫官王惟一曾設計鑄造銅人兩具(公元1026年),精細刻制了十二經脈和354個穴位,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師之用。考試時,試官將銅人穴位注水,外用蠟封。受試者如取穴正確,可針進水出。這是中國醫學教育事業的創舉。公元1057年,宋政府專設“校正醫書局”,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搜集、整理、考證和校勘,歷時十余年,約在1068~1077年陸續進行。目前我們所能讀到的《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臺秘要》等,都是經過此次校訂、刊行后流傳下來的。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紀的金元時代,中醫學出現了許多各具特色的醫學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劉完素,認為傷寒(泛指發熱性疾病)的各處癥狀多與“火熱”有關,因而在治療上多用寒涼藥物,被后世稱之為“寒涼派”;張從正,認為病由外邪侵入人體所生,一經致病,就應祛邪,故治療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后世稱之為“攻下派”;李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治療時重在溫補脾胃,因脾在五行學說中屬“土”故被后世稱之為“補土派”,朱震享,認為人體“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治療疾病應以養陰降火為主,被后世稱之為“養陰派”。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親自上山采藥,廣泛地到各地調查,搞清了許多藥用植物的生長形態,并對某些動物藥進行解剖或追蹤觀察,對藥用礦物進行比較和煉制,參考文獻800余種,寫成了《本草綱目》,收載藥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是到16世紀為止我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對中國和世界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大約在公元十一世紀,中醫即開始應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成為世界醫學免疫學的先驅。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紀,由于傳染病的不斷流行,人們在同傳染病做斗爭的過程中,形成并發展了溫病學派。到了清代,中醫在治療溫病(包括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發熱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葉桂的《溫熱論》、薛雪的《濕熱條辨》、吳瑭的《溫病條辨》及王士雄的《溫熱經緯》等。清代醫家王清任根據尸體解剖和臨床經驗寫成《醫林改錯》,改正了古代醫書在人體解剖方面的一些錯誤,強調了解剖知識對醫生的重要性,并發展了瘀血致病理論與治療方法。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并以顯著的療效、濃郁的民族特色、獨特的診療方法 、系統的理論體系、浩瀚的文獻史料,屹立于世界醫學之林,成為全人類醫學寶庫的共同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