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個專用名詞,它的“中”字并不是為了區別“西醫”的“西”字。“中醫”二字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經方》,其云:“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里,“中”字念去聲。
中國先人認識事物的思想基礎,來源于《易經》,將世界一切事物均納入陰陽的軌道。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就認為,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才會取得平衡不會生病。若陰陽失衡,則疾病必來。中醫大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意即身體若無陽燥,又不陰虛,一直保持中和之氣,會百病全無。
因此,中醫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即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中醫有關于生命和疾病的學說,有關于診斷和治療的理論,還有數以千計的藥(各藥因采收、貯藏、炮制的差異而效用有別),有數以萬計的方(各方因選材、劑型乃至加工細節的不同而功用自異),更不必說異彩紛呈的養生之術和療效神奇的針灸方法了。
一個民族的衰落不外乎兩大原因:一是戰爭,二是瘟疫。中國的戰爭沒有少打,從黃帝戰蚩尤開始打過無數次,瘟疫也經歷過無數次,是誰保護了中華民族的健康?在1840年西方的文化進入中國以前,這個任務是由中醫學來完成的。“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即是明證。
由于1840年以后西方醫學的逐步進入,使得中醫學的很多理念都淡薄了,人們對傳統中醫的態度曾一度疏離。一有病,現代人就去大醫院排著長隊做一堆化驗,照幾張片子,提著一袋抗生素回家。哪個部分病變了,就一刀割除。很多人聽從建議,把子宮“挖”出去了,把闌尾“切”下去了,把膽囊“摘”除了,包括扁桃體和蛀牙……這符合了當下社會的高效率和快節奏,卻沒有考慮長遠的健康。在過度迷信西醫的時期之后,人們重新關注中醫。
2003年發生SARS的時候,為什么北京那么恐慌?道理很簡單,因為SARS病毒性質沒有確定,在現代醫學沒有確定它的性質之前,找不出殺死它的武器。西醫解決不了的時候,就起用了老祖宗傳下來的中醫藥。
其實,中醫如今在治病的時候,常用的方子還包括張仲景《傷寒論》的方子、《金匱要略》的方子,那都是兩千年以前的方子。為什么它們到現在仍然有效呢?因為中醫治的是人不是病,它在治療的過程中,是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也就是改變這種致病因子在人體賴以生存的條件,這是中醫對治病的理解。
先哲們沒有給炎黃子孫留下圣經,卻傳下了更具普世意義的《黃帝內經》,它可以在你心靈受到誘惑或傷害時教給你“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在你年紀輕輕就受到亞健康的威脅時,告誡你“逆于生樂,起居無節”不可能健康、長壽。如此想來,若把《黃帝內經》看懂了,什么養生之道、治病之道豈不全會了。網絡上有這樣的段子:世界上古往今來最超級的廣告是國家前副總理吳儀為《黃帝內經》做的!她說的原話是:中醫是有很大學問的,我打算退休后研究中醫藥,現在正在學習《黃帝內經》……
夏商西周時期醫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記載了大量的醫藥內容。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整個學術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時期,醫巫分離,醫學具有更顯明的實用性和理性。秦漢時,以傷寒、雜病和外科為最突出的臨床醫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早在秦始皇的時候宮廷里就出現了“六監”,為皇帝的日常起居服務。其中就有藥監、巫監和食監。后來,藥監和巫監慢慢合二為一。臣子們不能逼著皇帝吃藥,就想方設法把藥材放入食物中,并努力調和,減輕藥中的辛苦味道。這就是宮廷藥膳的由來。中醫歷來強調“藥補不如食補”。過分依賴例如維生素片等的直接攝入對人的健康并無益處。現代人一般想到藥膳就會覺得其中“藥”的比例會占到很大,菜肴中也會有一種很濃重的藥味,從而產生畏懼心理。其實這是錯誤的。藥膳中的藥味已經在中國食文化幾千年的發展中被調和得近乎完全感覺不到辛苦的味道了。
不久前,在香港地區媒體上的曾經有一則醒目的報道。該報道稱,近年來香港興起一股北上天灸熱潮。因為香港同深圳同處亞熱帶沿海地區,氣候炎熱多濕,居民也都以食魚蝦為主菜,夏季室內又普遍使用空調,因此兩地都為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高發地區,小兒與老年人的發病率更高。而中國傳統醫學中醫中的天灸卻又恰對此癥有神奇的療效。
中醫的力量是無形而實在的。當今的中華大地上,還有2900多所縣級以上中醫醫院,每天接診著成千上萬的患者;還有近30所中醫高等學府,十幾萬莘莘學子每天都在朗朗誦讀著中醫的古老經典。從大洋彼岸到歐亞大地,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中藥的芳香、針灸的神妙……
其實,觀察身邊也不難發現,中醫醫療就在我們身邊。今天時尚美容的行業里,拔罐、針灸、刮痧也都已成為他們的火爆的業務項目。尤其是針灸減肥更是為人追捧。當年紅極一時的電影《刮痧》讓年輕的一代從瓶罐小丸中又多認識了神奇中醫治療方法的一種。
中醫的美妙,就在于它不僅僅是冰冷的醫學器械、精確的數字,而因其文化韻味,傳達出一種睿智慈悲的生活態度。褪去那些熬藥的瓶罐、經絡理論,中醫就是一種生活,是實實在在存在了幾千年的生活方式。中醫的很多道理就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節制飲食的問題上,不是說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當你想吃的時候,大抵也是你體內的需要。但是有一條,淺嘗輒止。你一吃多了,就要損傷你。現代社會工作節奏越來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憊不堪,處于亞健康狀態,一想起上班就頭疼。這說明你對自己的工作已經厭倦了,這是一種很危險的信號,所以一定要學會協調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調整好,就得做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讓腦經常處在一種放松的狀態,智慧就來了。你考試的時候,如果腦子一緊張,會的全忘了;當腦子一輕松,什么題都想起來了。
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博大國學也讓民族自豪感大度提升。重新思考,走近中醫,我們領悟著新的健康理念:順乎時令,追隨自然,泰然處世,坦蕩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