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傳統中醫藥學的問題,一直是中國醫學界的一個焦點。幾千年來,中國的中醫藥學一直服務著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而隨著中國國門的打開,西醫的進入,中醫藥也一如中國含蓄、講求內涵的文化一樣,相對顯得靜謐許多。而事實也確實如此,縱觀現在大到醫院小到門診,從診斷到治療似乎全都是一色的西醫操作。中醫似乎真的在步步隱退,但這只是“似乎”而不是事實。
其實,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醫學——阿拉伯醫學、古印度醫學、古埃及醫學……然而它們又都先后枯竭、相繼消亡了,惟獨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中醫學還在流動、還在生長。在科學技術高速發達的當今世界,人類在享受到現代醫學帶來的福祉同時,也深切感受到醫源性、藥源性疾病帶來的新的痛苦。在高科技的“雙刃劍”面前,人們不由得將目光轉向了東方,轉向了中醫中藥。那些對東方、對中國的古老文明還比較陌生的西方人驚異于中醫的神秘理論和神奇療效,在無奈中看到了些許希望,產生了濃厚興趣,從而走進中國、走進中醫。
說起來現在的中醫在國外比在國內還要紅。但凡有點病痛,許多老外都喜歡去找中醫,特別是針灸、刮痧等傳統療法更讓他們感覺非常神奇。許多時候,治療已不僅僅是一種手段,而上升成為一種文化享受、一種時尚。當傳統成為時尚,這兩個看似沖突的對立面在當今社會竟得到了統一,但細細琢磨,也不無道理,因為蘊藏在傳統中醫里自然的、健康的、平衡的、從容而優雅的內涵與現代人所追求、崇尚的生活品質內涵正不謀而和。中醫不單純是一種治病的醫術,同時也是一種哲學觀,教人們如何在紛繁中獲得平靜,如何在忙碌中找到平衡。
不能否認,中醫是團“文火”,在一些疾病的療效上卻不如西醫來的干脆利索。它更多講求的是調和養。因此,正如現在中國許多醫者的做法一樣,將中、西醫相結合,各取長補短,共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服務,而不是中西醫拼得你死我活。
西醫相信儀器超過相信自己,西醫很大程度上是靠指標說話的。而現代人似乎對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失去信心了,稍有不適更多需要依靠醫生和藥物。其實,人不能完全靠指標活著,首先要憑感覺活著。對自己要有足夠的信任。2008年正月,央視“健康大講堂”欄目連續五天開講“中醫文化與中醫養生”,一位叫樊正倫的中醫人藉此火了,崇拜他、尋找他的“輪子”瞬間多了起來。
前些年,“韓醫申遺”一度激起國人的憤怒。因為,所謂的韓醫不過是源自中醫的學說而已。不過,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韓國民眾對中醫的了解要勝于中國。中國的電視劇,劇中人感冒了就去掛吊針;韓國的電視劇,劇中人感冒了就自己扎扎針,中醫已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就拿同為反映中醫藥題材的影片來說,中國的《神醫喜來樂》和韓國的《大長今》傳遞的就完全是兩種概念。前者宣揚的是民間中醫勝過朝廷御醫,《大長今》則體現了朝廷對中醫的認可;《喜來樂》中的中醫治療的理論閃爍其辭,神秘化,輕過程、重結果,而《大長今》則是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喜來樂》講的是一個老中醫的神奇醫術,《大長今》則是講一個年輕中醫的發展;《喜來樂》的治療讓人疑竇叢生,《大長今》的治療讓人茅塞頓開。昭然若揭,中醫在中國被神秘化,中醫在韓國被全民化,中國人都知道中醫,韓國人都使用中醫,中醫在中國一次次被扼殺,中醫在韓國一次次被升級,直到韓國的中醫說中醫是韓國的。
我們為什么非要別人的刺激才會頓悟。難道真的非要到失去了才去懷念它的珍貴嗎?今天,百姓開始關注中醫,通過中醫來保養自己的健康。政府也開始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動來支持發揚我們自己的傳統醫學。
有人說,中國人像大家閨秀,韓國、日本像小家碧玉。大家閨秀的寶貝太多了,東家扔一點,西家扔一點,到現在都沒了,被那小家碧玉全都拿回去了,中國的插花、和服、茶道全都變成他們的了。轉型時期的中國在很多方面經歷著“陣痛”。
清明、端午、重陽等本應是民眾生活不可分割的傳統節日,卻需要通過體現國家強力意志的法律來保護,恰恰反襯出文化傳統在當代中國的衰微之境。國人津津樂道或是習慣性地把目光向外投,沉迷于看好萊塢大片、韓國電視劇,過圣誕節、情人節,吃麥當勞、肯德基。倒是沒有什么法律或強制規定,但因為它們非常“生活化”,便引得國人樂此不疲。
文化是一個流動的“場”,它只有注進現代的元素,“溶解”在當代國人的生活中,與現代生活的特點緊密相聯,才能成為人們的一種行事習慣和生活方式,才能使優秀的傳統文化真正地得以保留和傳播。中醫也不例外。
21世紀,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性,科學也應該是多元的。傳統被賦予了新的內容,中醫也應該與時俱進。我們熱愛中醫不只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吸取現代科技養分推陳出新,使中醫更好地造福于人民。中醫學,如一塊璞玉,靜靜地散發著溫潤。它,不出一聲。美,要靠世人自己來發掘感悟。也許現在從社會到業界關于中醫的問題都還各有觀點,但患者的熱情和追捧卻頒給中國中醫藥學一張最好的證書。
這是個追求時尚的年代,卻也同時充斥著浮燥。在這個年代里,有著永遠吃不完的美食,卻沒有足夠好的腸胃;有著永遠看不完的風景,卻沒有足夠強健的體魄。有人這樣比喻,中醫就像互聯網里的寬帶,發展時間長,使用的人少;而時尚則像使用人多的窄帶,經常擁擠不暢。在這個需要沉淀的時代,中醫正以最古老的形態回歸,驀然回首間,我們發現最真實、最純粹的美,從而更加理解、尊重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