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娟
幾年前,我和10歲的女兒跟隨澳籍丈夫來到澳大利亞居住。
閑暇時間,我與洋婆婆聊孩子的教育問題,希望取點“經”(我丈夫有兩個哥哥,他們的孩子,洋婆婆都看管過,積累了豐富的育子經驗)。“難啊”,洋婆婆說,“他們認為自己什么都對,什么都好,外面的什么也好,唯有自己的家長什么都不好。對于家庭的管教,孩子們有一千個理由不接受!”看來,洋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與中國人有同樣的苦衷。有什么辦法?洋婆婆答了四個字:“家有家規。”她的家規歸納起來還真有不少條:
要尊重和熱愛父母。每天早晨離家上學時,必須與父母相吻,說再見,放學回家時,必須向父母問好,再與父母相吻。這樣有利于加深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和愛心。
必須讓父母熟知在學校的學習、師生及同學關系等情況,以便家長有的放矢地與校方溝通,把握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情況。
要學會待人接物。家里來朋友或客人時,孩子必須上前打招呼,并且招待朋友或客人茶水或咖啡。朋友或客人走后,孩子收拾并清洗杯具。
必須學會理財和珍惜衣物。家長每周給孩子一定的零用錢。孩子對零用錢要有計劃地使用。每筆開支都要有票據,周末交家長審查。如有開支不合理情況,必須聽取家長意見,保證在以后不出現類似情況。否則,扣發下周零用錢。放學后不得穿著校服下廚房,不得穿著校服或正裝去遛狗。要愛惜貴重衣物,遛狗或出門散步時,必須換上便裝。
培養生活能力和責任感。早上,孩子自己聽鬧鐘起床。自己做早餐和準備午餐盒飯。另外,留出足夠的時間趕校車或公共汽車。除身體不適等特殊情況外,家長不接送孩子上下學。
保持室內整潔。周一至周五上學期間,孩子起床后要將床鋪整理好。如果發現沒這么做,放學后接受到湖邊跑一個小時的懲罰。洋婆婆講到這點時,特別跟我說,懲罰,但不傷害孩子。讓孩子出去跑對身體還有好處。周末,孩子起床后不但要整理好床鋪,還要打掃整個房屋和洗車。兩個孩子,分工進行。
女孩子18歲生日之前,只有男同學,不得有男朋友,不得與任何男孩子約會,晚間不得出門。參加同學生日聚會必須提前告訴父母,由父親或母親陪同前往。洋婆婆說,這些未成年的女孩子,看到任何一個男孩子都覺得他像王子似的,這樣可危險。
時間久了,我女兒與洋奶奶成了好朋友,對洋奶奶的家規也非常理解。現在,家庭教育還算順利,土的再加些洋的,女兒似乎都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