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會庚
教師第一輪學歷補償教育的培訓工作開展得風生水起,順利有效。但是進入新一輪教師繼續教育的時候起始階段還是遭遇一些困境,主要表現為教師參培不踴躍,學員到課率不高,培訓班額不足。1999年下學期至2000年上學期,衡東縣啟動了信息技術初級培訓和普通話水平等級測試培訓,縣教育局對參培教師采取了免交培訓費(由縣教育局統一劃撥)的優越政策,但教師參培的積極性還是不高。每次培訓,衡東縣將培訓名額分配到各送培單位,50~60人的培訓班額,到培的往往只有30~40人,有的學員即使被派來參加培訓,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我們意識到教師培訓工作陷入無奈困境。
為什么會陷入困境?我們比照第一輪培訓進行了一些理性思考,覺得主要是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學員認識不到位。第一輪培訓是學歷達標培訓,而合格學歷是作為一個合格教師的基本條件(而且是硬件)之一,況且有的教師還能借此實現民辦轉公辦的愿望。參培教師都認為重要,有一種內在動力,因而積極性也就高。而新一輪培訓多是非學歷類的培訓,有的教師覺得這是額外增加的負擔,即便是提高學歷培訓,他們也認為有更高一層次的學歷固然好,沒有似乎也無妨,何況還要花費一筆不少的費用。認識沒有端正,積極性自然高不起來。
二是中心行政管轄力弱化。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只是個業務職能部門,對中小學教師的行政管轄力本來就不強。但第一輪學歷補償培訓大多是脫產班,相對穩定,學員照樣早自習、晚自習,甚至還做課間操,個別表現不好的學員,視其情節,可以給予處分,也可以不準予畢業,因而顯現出較強的行政管轄力。而新一輪培訓基本是短訓班,具有臨時性,學員來去匆匆,班主任熟悉每個學員都不容易,更不要說學校領導。即便學員表現不好,也鮮有可治的辦法。
三是培訓管理環節缺位。由于新一輪培訓多是短訓班學員,來自各個不同的送培單位,臨時搭臺唱戲,幾天十幾天一晃就過去了,有些學員到課率不高,班主任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都不容易。曾經有個別學員缺課較多,培訓處打電話到送培單位催促,送培單位大吃一驚,說是他已經到中心學習去了。后來了解,原來他是到外地辦私事去了。管理環節的某些缺位,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四是工學矛盾日益凸顯。由于第一輪培訓多是脫產班,雖說學員也是帶職學習,卻完全可以暫且丟開學校工作,一心一意投入培訓。而新一輪培訓多是短訓班,學員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學校的工作難以完全丟開,客觀上也就影響了學員的到課率。此外,時代的變遷,社會風氣的改變,恐怕也是原因之一。20世紀80年代整個社會好學的風氣很濃,而90年代末期以來,整個社會是好學不多,好娛樂的不少,這同樣會對教師培訓工作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找到癥結所在,就要盡快采取解決的辦法,衡東縣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在已有第一輪培訓創辦鄉鎮業余教師進修學校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縣教育局——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鄉鎮中心校(或縣直中學)”的三級培訓網絡。三級聯動,齊抓共管,使衡東縣新一輪各項教師培訓工作,得以迅速走出困境,并紅紅火火、順利有效地開展起來。我們在具體的運行過程中狠抓了以下四個方面:
一、提高思想認識,明確培訓目標
思想支配行動。只有充分認識各項培訓的目的和意義,才能掃除部分教師思想意識中對參加各項培訓的抵觸情緒,增強其自覺、自愿參加各項培訓的積極性。每次培訓啟動之前,中心和縣教育局都要根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和上級主管部門提出的培訓要求和目標,結合衡東縣實際,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培訓方案,并在全縣師訓工作會議上,進行大力宣傳,以提高思想認識;同時向各送培單位下達培訓指標,使其明確培訓任務,并要求在全縣范圍內進行配套宣傳,充分發動。中心在培訓之初和培訓進行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都要下發培訓對象摸底表,準確掌握培訓情況,制定培訓計劃,調整培訓思路。每次辦班,都要借此做好宣傳布置工作,做到培訓未動,輿論先行。無論是校本部辦班還是鄉鎮設點辦班,都制作了多媒體的培訓主題會標和宣傳口號,并在培訓場地周圍張貼宣傳標語,營造一個良好的培訓氛圍。同時,縣教育局和中心領導每次都要召開一個簡短的開班典禮,宣傳教育形勢,明確培訓目標,強調培訓紀律,提出培訓要求。縣教育局和中心每年必召開兩個全縣師訓工作會議,即年初師訓工作動員會,會上宣傳培訓精神,討論培訓計劃,下達培訓任務,年末召開師訓工作座談會,會上公布年終目標考核結果,總結評比,表彰先進。認識到位,目標明確,各項培訓工作開展起來就順風順水。
二、制定配套政策,形成培訓活力
教師培訓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只有充分利用行政管轄力和政策驅動力,才能極大地調動全縣教師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衡東縣教育局規定,凡在規定范圍的培訓對象,單位安排來參加學習而無故不參加學習或參加學習而未合格的,年終考核不能評先評優;凡是通過培訓學習而達到合格的,教育局及學員所在單位都給予補助和獎勵,同時規定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情況與評聘職稱、招聘教育行政干部、選拔學科帶頭人等都密切掛鉤。2003年衡東縣潭泊、嶺茶等中學招聘行政干部,許多教師各方面條件都很優秀,就因為沒有參加信息技術或普通話培訓,結果一票否決。許多被推薦為學科帶頭人的教師,都是些業務精英,但由于還沒獲得信息技術高級合格證和普通話水平二乙以上等級證,同樣是一票否決。縣直學校教師和進城關工作的教師調配,教育局也是要求必須有“四證”(繼續教育合格證,提高學歷培訓畢業證,信息技術合格證和普通話水平二乙以上等級證)到位。有政策就有吸引力,有動力就有活力。強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大大提高了教師培訓工作的活力。
三、注重上下協同,強化培訓管理
中心人從領導到老師都深深懂得:培訓管理工作是一項嚴密而細致的工作,需要抓好每一個管理環節,才能保證整個培訓過程的完整性和實效性。在中心本部開辦師資培訓班,我們都是選派中心行政干部或有經驗、有威望的老教師擔任班主任;鄉鎮設點辦班是由中心學校校長或師訓專干擔任班主任,在辦班前,縣教育局和中心領導都要親臨現場考察辦班條件,并召開有關負責人會議,提出辦班要求,安排管理事宜。在教學方面,中心要求教師認真備課,反復鉆研;教學態度熱情誠懇,耐心細致,教學方法得當適用,精益求精。學習結束,進行教學問卷調查,及時反饋意見,有效地改善了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在考勤方面,中心嚴格考勤制度,學員排定座位,對號入座,每天上下午都要點名查堂。有時縣教育局長親自督查,尤其查教育行政干部參加學習的情況。同時建立學員出勤登記卡,學習結束,都要將學員的出勤情況通報全縣,送培單位參照學員出勤率報銷相關費用。在考試方面,每次組考我們都有切實可行的組考方案,縣教育局領導親自到場督查,學員參加考試,不但要準考證、身份證齊全,而且要過好幾道“關卡”,首先是初步驗證準入,然后學員按考號入座,監考人員再對其證件仔細核查,縣市巡視員也要進行查驗,從而堅決杜絕了代考現象,增強了教師培訓工作的權威性,調動了教師參培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管理上的上下協同環環相扣,有效地提升了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的辦學品位。
四、創新培訓思路,追求培訓質量
好的培訓思路和培訓形式可以使整個培訓工作綱舉目張,事半功倍。衡東縣的普通話、信息技術和班主任等全員性培訓,采用的思路和形式是:點面結合、以點帶面;中心本部辦班與分片設點、送教下鄉相結合,堅持“兩條腿走路”,集中授課與分散自學相結合,注重實效。點面結合,以點帶面,即都是先舉辦2期骨干培訓班,每個單位選派2~3人(原則上每個中學和完小都要有人)參加,以此覆蓋帶動全縣的培訓工作,然后再逐步全面地展開培訓,而事實上這些參加骨干培訓的教師也的確在整個培訓工作中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他們大多都是各鄉鎮中心學校教師培訓學習的輔導員和組織者。中心辦班與分片設點、送教下鄉相結合。中心常年性辦班,主要集中在每周五、六、日上課;對辦班條件成熟的鄉鎮進行分片設點,送教下鄉,方便了教師,減少了他們的經費開支,緩解了工學矛盾,同時充分發揮教學點的管理功能,實行校長負責制,由教學點進行學籍、紀律的管理,許多教學點將出勤和考試成績直接與獎勵補助掛鉤,措施有力,效果很好。衡東二中、衡東六中、霞流等教學點的信息技術考試合格率達到了100%,大大高于中心的培訓班。班主任培訓,新課程學科培訓,除集中授課外,還發放了自學教材,由各中小學開展校本培訓,中心學校對教師的聽課筆記、自學筆記和經驗論文進行檢查、評比。這種師資為本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既滿足了大批教師積極要求參加學習的愿望,又有效緩解了他們的工學矛盾,加快了培訓步伐,收到了良好的培訓效果。
三級聯動,齊抓共管的“三級培訓網絡”,確實給衡東縣近幾年來的教師培訓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機。2002年衡東縣有187名中小學教師參加了湖南科技大學遠程教育本科班學習,2004年衡東縣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又招收了302名中小學教師參加高函(專升本)班學習,學員如期畢業。近幾年衡東縣的普通話、信息技術培訓,共培訓教師10596人次,其中普通話培訓3932人,合格3696人,合格率94%,信息技術初級培訓3458人,合格3097人,合格率89.6%,信息技術高級培訓3206人,合格2879人,合格率89.8人。2007-2008年大規模地開展了班主任培訓,全縣共培訓班主任2461人。今年我們又有256名中小學教師參加了非學歷遠程培訓學習。由于實行三級聯動,齊抓共管,教師教育工作十分突出,受到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2005年7月和12月,湖南科技大學和衡陽師范學院分別授予中心“優秀函授站稱號”;2006年7月,省教育廳授予“中心”“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成人教育”優秀函授站稱號;2009年2月省教育廳授予中心“湖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與測試”先進單位稱號”。
(責任編輯:陶佑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