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牡蓮
現代社會信息發達,閱讀業務雜志能讓我們這些普通老師與名師課堂親密接觸。特別是網絡走進千家萬戶后,使我們與名師課堂走得更近,也走得更勤了。很自然的,我們許多老師也把名師的課堂或多或少地“搬”進了自己的課堂。
我曾經在網上認真觀看了北大附小潘東軍老師的習作教學課《介紹我自己》,深為潘老師完美的設計、適時的引導和精煉的語言所折服。該課分兩課時設計,第一課時是指導和習作,第二課時是講評和修改。課堂一開始,潘老師就為學生設置了共度快樂時光的情境,弄清楚一個人的聲音、外表、性格、愛好、經歷等都和別人不一樣,這就是一個人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做“找特點”的游戲,將男女各一名同學請到講臺上,讓學生觀察,說出他們的不同之處。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潘老師將學生分成男女兩組進行比賽。然后讓學生大膽地介紹自己。還告訴孩子們,自己介紹自己,要介紹什么不介紹什么都是自己做主,自己說了算。學生在潘老師的引導下,或在班上大膽發言,或在小組內交流,說出了自己的長相、性格、愛好或與眾不同的經歷等。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老師說得少而精,學生說得多而有個性。這個時候學生完成習作就水到渠成了。第二課時,潘老師設置的情境是快樂時光續集。同樣以游戲“猜猜我是誰”開頭,念的是學生的習作片段,要大家猜猜是哪個同學,讓學生明白抓住自己的特點寫,別人就能猜到。然后是寫得最好的兩個同學朗讀自己的文章,大家交流他們哪里寫得好。接著指導學生怎么改作文,老師示范后,就是同學互改,最后是自己修改,學生的作文在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了一個臺階。這樣的課堂很輕松也很實在,對學生很有用。我想,能不能把這堂課搬進自己的課堂呢?
前不久,我校舉行習作教學比武,正在教一年級的我也要參賽,于是我決定學習潘老師,也上《介紹我自己》。在試教時,考慮到她教的內容是第六冊,而我們這里的三年級還在讀第五冊,她的教學時間是兩課時,而我只有一課時,我決定降低習作的難度,用范文引路,“扶”著學生走。再加上是用別的班上課,我和學生都不熟悉,我就用自我介紹開頭,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暗示“自我介紹”可以寫哪些方面的內容。中間的環節就跟潘老師設計的差不多。可是學生并沒有潘老師的學生那樣積極發言,即使發言也沒有那些同學說得那么清楚具體,我不得不越俎代庖,幫他們說清楚說具體,于是變成我說得多學生說得少。我還是擔心學生不會寫,又出示了兩個習作片段和一篇學生習作讓學生讀,再讓學生寫。學生寫習作時,我巡視發現,所有的同學都會寫了,不過大多都是仿照我出示的范文寫的。由于前面指導時間花得過多,學生沒能在課堂上完成習作。讓一個學生念一念自己寫的精彩片段后,我作了一個簡單的講評,這堂課就匆匆結束了。
課后,我進行了認真反思。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習作要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教師的指導就是要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把句子說清楚,說生動,說具體。而我,課堂一開始的自我介紹,雖然起到引路的作用,但是同時也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我不應該低估學生,應該像潘老師那樣直接用游戲引入課題,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以開啟學生的思維。針對學生年齡小,習作知識不夠,習作經驗不多的情況,我也不應該照搬潘老師指導學生寫全文的設計,應該選取一個方面,在這一節課里完成。比如就學寫人物的外貌,告訴學生怎么觀察人物的外貌,怎樣抓住人物的外貌特點寫清楚,寫生動,寫具體,怎么按一定的順序寫,又不面面俱到。整個課堂同樣可以根據中年級學生喜歡游戲的特點,設計“細觀察,說特點”的游戲,也可以讓學生寫自己的外貌,或者觀察一個同學,再寫出他(她)的外貌特點,做做“猜猜我是誰”或者“猜猜他(她)是誰”的游戲。學生就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習作,掌握寫人物外貌的方法,做到一課有一得。再在以后的課時里安排怎么寫自己的性格、愛好或經歷的事情等。幾個片段結合在一起,學生同樣可以寫出一篇很好的介紹自己的文章。
于是,我將課堂設計進行了修改,在正式教學比武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績。
我用分片段教學的方法,把潘老師的課有選擇性的“搬”了過來,上了一堂成功的習作教學課。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欣喜之余,我想到了我們該如何學習名師課堂。
⒈學習名師的先進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支配著教學行為。我們只有學習名師先進的理念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⒉弄懂名師課堂設計的意圖
名師的課堂設計近乎完美,那么他們為什么要這樣設計?我們要弄懂其真正的意圖,不能死搬硬套。
⒊把握名師教學中的精髓
因為教學對象的不同,地域的差異,我們是無法一成不變地照搬名師課堂的,往往要根據需要作一些變動。但我們學習名師的課堂,一定要把握其精髓,不能本末倒置,買櫝還珠。
⒋學習名師厚積薄發
名師所以成為名師,是他們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研究、探索,從而走出了一條成功的教學之道。他們的課堂設計巧而實,在課堂上他們妙語連珠,經典詩文順手拈來,這都在于平常的“厚積”。
(責任編輯:黃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