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芙英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高中美術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師生關系民主平等,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自主探究,合作式、討論式、分層式等教學方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但在一片“繁花似錦”的背后,高中美術教學也走入了一些誤區。這些誤區若不及時糾正,必將影響高中美術新課程的進一步貫徹實施。本文試著對高中美術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的誤區和如何走出誤區,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美術課堂教學的三大誤區
1.融入多種表現形式,但為“形式”而形式
在鑒賞教學中,有些老師為了引發學生的興趣,不斷地用游戲、表演等形式,把時間花在聽覺或表演上,結果學生學習美術語言的目的沒達到,甚至反而被削弱。還有片面追求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對于小組合作的目的并沒有認真考慮,甚至一些毫無價值的問題都要小組討論,實際上是典型的應付式。
這些課表面上很熱鬧,實際上卻損害教學的內在功能,失去鑒賞美術作品的真正價值。因為這種熱鬧就像水面上的泡沫,學生并沒有真正做深入的思考,對本學科的美術語言的學習迷失了方向。這種方式,實際上是片面化、庸俗化,失去了學習美術鑒賞的意義,對于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只能是一句空話。
2.讓學生自由發揮,但自主成為“自流”
高中美術新課標實施以來,出現這樣的觀點:教師要少講,要讓學生完全自由地發揮,學生無論有何感受都是對的,并一味給予表揚,認為教師不應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判斷其表達的正誤,并認為這是對學生個人感受和學習主動性的尊重。事實上,學生對作品的解釋如果違背了作品的基本意義范圍,則說明他對作品的鑒賞有可能還處于茫然的狀態,教師不給予糾正,則是把“自主”變成了“自流”,這種做法,表面上學生獲得了“自主性”學習的權利,可實際上并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而且有可能導致學生這種自主性學習變成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
3.多媒體成“時尚”,但背離了課堂實際
多媒體教學的內容應該因地制宜,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時下,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似乎成了美術課的“時尚”,有的教師過分熱衷于多媒體教學,不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好像不用多媒體就不是一節好課,以為課件做得越精美越好。多媒體課件在他的手中成了高級投影儀,上課從不板書,每堂課都像放電影一樣。其實多媒體在于輔助教學,不是主導教學,不能全盤代替傳統的媒體。對于美術課而言,多媒體有多媒體的優勢,傳統媒體也有傳統媒體的魅力,不能厚此薄彼,而要“喜新不厭舊”。
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美術課堂教學對策
面對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誤區,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作為一位美術教師又該如何做呢?
1.加強學習,更新理念,提高適應新課程教學的素養
轉變觀念是根本,也是美術教師適應課程改革的前提。美術教師只有在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才能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質,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盡快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教師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是最關鍵的因素,因此必須提高素質,轉變觀念,實施課堂教學創新,要善待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學會探究和發現,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美術教師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高中美術教師大都具有美術專業知識并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在學科知識的常規教學中游刃有余。美術新課程更強調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強調培養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在內容上更加時尚和貼近學生的生活;課程的內容加強了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科學進步的聯系,強調了美術和其他學科的融合;強化了課程的選擇性,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間等,這些要求美術教師緊隨社會發展,學習與美術課程相關的其他新技術、新知識,學習能促進學生思維和人格發展的教育教學方法,形成開放的生態型知識結構,真正實現教師與學生、課程共同成長。
2.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情緒,有了好的情緒學生就會有積極的思考,課堂也就會變得活躍。其實每個學生對作品的感受力都不相同,藝術是沒有恒定的答案的,所以教師不可武斷地對藝術作品作出所謂的“藝術的、權威的”評價,要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通過自己對藝術作品的認識,讓自己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都得到挖掘和施展。“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我上第一節課時反復強調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我已經把判斷的權利還給了他們,把暢所欲言的機會留給了他們。這是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的最佳途徑之一。
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設置一些針對學生的問題,也可以給學生提供機會,如故意“引錯”環節,讓學生向老師“質疑”相關的問題,教師再給出相關答案,還可以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比如在欣賞畢加索《格爾尼卡》時,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1)為什么不采用立體主義繪畫?(2)為什么要采用扭曲變形的造型并且以支離破碎的形象組合?(3)在圖中為什么不畫一千多人被炸死的場面?通過討論和查閱資料,學生大多都找到了適當的答案。好的課堂氛圍可以挖掘學生的潛力、開發學生智力和創造能力,再加上藝術課的自身魅力,定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創新教育也會盡顯其中。
3.提供多種方式讓學生展示其學習成果
美術鑒賞課一般比較重視對理論知識的探討和理解,其教學手段主要是看圖片,然后就是你說我說,手段的單一性不僅令學生感到乏味,教師也覺得疲憊,學過的東西很快忘記。教師可以讓學生“畫一畫”自己構思的作品,“寫一寫”自己對美術作品的鑒賞心得,“說一說”自己對畫家及作品的個人觀點和喜好,“找一找”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不同題材、不同材料的美術作品是如何表達思想意識的,“讀一讀”課本上是如何介紹的,又是從哪幾個方面去評論的,“做一做”小型的沙雕、泥雕、紙工等,“演一演”鑒寶現場,對美術作品進行估價,或表演古代的社會生活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綜合地體會作品的內涵,能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和可能的嘗試,著重感受、體驗和培養興趣。比如:在講授《繪畫》第一課時——《不需要翻譯的世界語》,在欣賞賈克梅蒂的《頭像》時,我的話音剛落下,課堂就響起了不屑的聲音:“這樣的畫我都能夠畫。”于是我靈機一動,讓學生拿出筆臨摹賈克梅蒂的《頭像》,學生嘗試幾分鐘后,通過對比就知道這幅畫并不是隨意就能畫出來的。在鑒賞完呂勝中的《賀年卡》后,我組織了這樣的活動:(1)用圖形給父母寫一封信,表達對父親或母親節的祝賀。(上這課時,正好周末是母親節,我利用這個課題給學生們上了一堂孝敬父母的情感課。)(2)用圖形描述一個親人或朋友的形象特征。⑶用簡單的圖形給好朋友寫一封信,表達對往事的懷念。這樣的教學活動效果良好,因為學生都積極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當學生們看到自己的作品通過實物投影被展示出來時,大家都喜滋滋的。
4.從生活體驗出發,營造特定的文化情境
不同時代的藝術家所持的藝術觀念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在進行藝術鑒賞時必須考慮到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語境。如果脫離作品的文化情境,孤立地評價某件作品,勢必會使學生走進“美與丑”的誤區。要真正領略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神指向,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就應該從學生的實際體驗出發,營造特定的文化情境。比如:欣賞《清明上河圖》,畫家張擇端描寫的是北宋京城汴梁各個社會層面生活的人,人物的服飾、發型,室內的家具陳設,建筑形式、交通工具等,都是有生活依據的,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形象的歷史記錄。首先從詩句入手,讓學生談談平常他們所了解的街道集市,然后根據“畫面”即興表演,這樣就有了“生活情趣”。借助古代畫家的美術作品,大家展示自己對中國古代人們生活的了解。憑著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有的學生模仿畫面中的挑擔,有的學生模仿畫面中的商賈……學生在品味自己表演 “人間生活” 的同時,也體會并理解了美術作品是如何表現世俗生活的。
5.利用多種媒體,挖掘多種資源
美術課堂教學并不是排斥多媒體,而是要科學并巧妙利用。例如,現代的學生特別喜歡上網,那我就抓住這一特點,讓網絡給學生打開一扇無所不能的窗,也給自己打開一扇無所不能的窗,不論是畫家、作品、背景,還是各種畫派、畫種等。有時與計算機教師合作,讓學生直接去計算機房,與網絡來一次親密接觸。比如在講授《心靈的慰藉》國外部分視頻時,我就利用網絡尋找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開幕式的視頻,通過截取部分的欣賞讓學生了解雅典古老而燦爛的文化。聲畫并用,充分刺激學生的感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
“尋常飛花與草葉,解用都是絕妙詞。”不僅要利用現代媒體的資源,我們也要善于利用身邊的一些資源。有時生活中身邊的資源利用得好,效果就非常顯著。美術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善于挖掘各種資源來豐富美術課堂教學。
高中美術新課程的實施并深入發展向每位美術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為學生而教,據學情而教,傾聽學生的聲音,成為學生美術學習與身心發展的促進者,這應是我們每位美術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
(責任編輯:李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