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 卓海燕
摘要:雅斯貝爾斯關(guān)于“生成與超越”的哲學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他對大學的看法,從其大學理念中大學的靈魂到大學的目的都可以看到這種思想的影子。本文試圖從這一哲學視角來對其大學的理念進行述評,這對當今中國大學的現(xiàn)狀有一定的啟發(fā)。
關(guān)鍵詞:雅斯貝爾斯;生成與超越;大學的理念
雅斯貝爾斯是德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其“生成和超越”的哲學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其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生成與超越:雅斯貝爾斯的哲學觀
雅斯貝爾斯在其《人是什么》中談到:“人是生成著的存在,人不能停留于現(xiàn)狀。人必須在各種復(fù)雜的境況中不斷地更新。實際上,人以雙重方式接近自己:作為研究客體與作為所有研究方法無法接近的自由的生存。”[1]在前種情況下,我們獲得的是具體歷史、自然情境中關(guān)于人的知識,而后一種研究是要在“我們思維與行動的起源中體驗”,將人作為精神,作為不斷生成與超越的主體與個體去理解,永遠需要理解但無論以何種方法都無法完全理解。雅氏將“上帝”作為人應(yīng)追求的目標,它是人的完滿狀態(tài),是一個認識能力能無限擴展的人;而認為“行”則是“內(nèi)心行動”,進而認為人生就是人這個存在對“上帝”的研究(內(nèi)心體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在已有的存在中超越自我、獲得新生并再次超越這個新我,輪流反復(fù)前進,及至達到與“上帝”“和二為一”的目的與結(jié)果,這時,才能認識到“無所不包,或大全”,即“存在”自身。
雅氏的這一哲學觀深深地影響了他對大學的看法,從其大學理念中大學的靈魂到大學的目的都可以看到這種思想的影子。
二、雅斯貝爾斯的大學理念
1.大學的靈魂追隨于真理
雅斯貝爾斯認為:“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zhì)。”[2]在雅氏看來,真理不再是理智與對象的一致、認識內(nèi)容與事物的一致,而是人在“去偽”過程中使真理自身得到“顯現(xiàn)”。所以,只有胸懷真理并能通過思考使真理永存于世的大學,才是活著的大學、有靈魂的大學、有血有肉的大學,只有這樣的大學才有可能在生成中實現(xiàn)超越。
雅斯貝爾斯認為,任何形而上學的最重要功能就是閱讀“密碼”,哲學就是解碼,也即認識真理,所以哲學思考是體驗認識真理的唯一途徑。恩格斯曾說過:“一個民族想要登上科學的高峰,究竟是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的。”這句話中的“理論思維”實際上主要就是哲學思維。這句話應(yīng)用到學校也是恰當?shù)?一所大學想要登上科學與文化的高峰,究竟是離不開哲學或哲學思維的。哲學思維使人通過自己獨立的精神活動,探尋事物的本源,認識自己、超越自己,從而使大學這個“由學者和學生共同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團”[3]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斷地生成與超越。
2.大學的活力來源于交往
雅斯貝爾斯認為:“不僅從知性到知性,從精神到精神而且從生存到生存的交往具有僅作為媒介的所有非個人內(nèi)容與效果。”[4]大學師生通過靈魂的交流,“理解他人和歷史,也理解自己和現(xiàn)實,就不會成為別人意志的工具”,在他們的世界里沒有權(quán)威和中心。因而,即使有“辯護與抨擊”,也不是“為奪權(quán),而是為接近自己的手段”;有“斗爭”,也是“一種相愛的斗爭,其中每個人為他人提供所有武器”。大學師生真正的自由就在這種敞亮的交流中,“彼此苛求”“刨根問底”,實現(xiàn)所有其他真理。只有在交流中,“我才是自己,我不單純活著,而是充實生活”。[5]
雅斯貝爾斯很欣賞蘇格拉底和孔子。蘇格拉底的對話、反諷法、助產(chǎn)術(shù)“喚醒學生的潛力,促使學生從內(nèi)部產(chǎn)生一種自動的力量,而不是外部施加的壓力”;[6]孔子也如前者,在對話中給學生探索的自由,而不是給他們一個標準的答案,一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更是道出了圣師的虛懷若谷。師生間的交流不僅僅可以引起視野的開闊、知識的增加、思維的發(fā)散,更多的是能夠使彼此認識到自己的存在,認識到自己在自身的不斷生成與超越中所起的作用。
總而言之,當人在與其同類的社會生活中找到了認同感之后,他才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人只有在他內(nèi)在的和外在的對話交流中,才能真正地把握住自我,從而超越自我,擺脫自我的束縛。
3.大學的使命演繹于自由
在雅斯貝爾斯看來,“自由唯有與超越者相關(guān)聯(lián)并借助于超越者才是可能的”“自由是一種責任,是一種關(guān)涉超越者的責任”[7]。正因為大學在很長時間內(nèi)都堅守著自己與生俱來的清高和自由,它才有可能肩負起傳授和研究高深學問的使命,在保守中不斷超越。
雅氏清楚地認識到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對大學所造成的沖擊,基于此,他提倡教授的工作基本上應(yīng)由自己選擇,他自己選擇研究的課題,自己作出有關(guān)的決定,自己對研究承擔責任;大學生則應(yīng)獲得全面自由的教育,同時正確處理精神成長與科學獲知之間的關(guān)系,畢竟知識無法窮盡,只有自由的精神才能超越已有,擁抱世界。
4.大學的目的致力于“全人”
在雅斯貝爾斯看來,世界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大全”,是借助哲學的超驗將主客體包容于一體,只能靠自我意識去接近。然而,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要試圖在不斷的生成與超越中趨向于自我的完滿狀態(tài)即“上帝”的生存意識,從而領(lǐng)悟“大全”。在雅氏看來,盡管“上帝”最接近了解“大全”,但“上帝并不是無所不能外在于人的信仰實體,而是人對自身發(fā)展和世界發(fā)展的最完美追求,是在歷史形成中的最高總體性”。因而,“全人”是實體,一般意識、精神和生存形成的組合,是認識可以向四面八方擴展的“有教養(yǎng)的人”。人格的完善,情感的飽滿,個性的張揚,思維的創(chuàng)新以及視角的獨特等都應(yīng)是“全人”所具備的品質(zhì)。
要培養(yǎng)“全人”并非易事,它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就學生來說,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新生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從事該學科研究的能力;就教師來說,學術(shù)成果的質(zhì)量和教師的人格都是在聘任時需要慎重考慮的,尤其是教師人格對學生性格、態(tài)度、意志、能力和價值觀的養(yǎng)成都有著非常直接的聯(lián)系,所以更不應(yīng)忽視。
三、簡短評析
雅斯貝爾斯的大學理念深植于其存在主義哲學之中,并在幾十年的大學教學和管理實踐中得以檢驗和升華,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xiàn)在都具有普遍的借鑒價值。雅氏認為精神成長是教育的首要之義,它的最終目的都應(yīng)是為了使人變成人,是更富有、更聰明、更高尚的人,然后才是科學知識的養(yǎng)成,最后才是在寬厚的知識與完善的人格基礎(chǔ)之上所帶來的經(jīng)濟附加效應(yīng)。人不是經(jīng)濟增值的工具,而是真實的自我存在。大學應(yīng)始終堅持這一點,即使走出象牙塔,也不迷失在市場經(jīng)濟的浪潮中。
雅斯貝爾斯曾對他那個時代的大學危機進行了總結(jié),認為“媚俗使得大學不再成為引領(lǐng)社會的先驅(qū),固定的學習計劃使得大學的學生逐漸失去獨立創(chuàng)新的思想,而對科學的崇拜甚至迷信使得大學逐漸走向歧路”。[8]本質(zhì)上說,大學就應(yīng)該是“國中之國”,享有學術(shù)自由和自治,引領(lǐng)世界走向真理。只有在寬松的學術(shù)環(huán)境下,教師才能從事高水平的研究,學生才能與教師進行深入細致的交流;也只有這樣,大學生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新而非沿襲前人的權(quán)威,大學也才能夠一代代地延續(xù)關(guān)系世界命運的基礎(chǔ)研究。
參考文獻:
[1][4][5] (德)卡爾·雅斯貝爾斯.卡爾·雅斯貝爾斯文集[M].朱更生譯.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2][3][6] (德)卡爾·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
[7] 夢海.自由與超越者——論雅斯貝爾斯哲學中的自由概念[J].浙江學刊,2001(5).
[8] 趙衛(wèi)平.雅斯貝爾斯高等教育思想初探
[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2(4).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