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波
“教師最寶貴的品質是良知、責任與愛心。”他如是說,幾十年來亦如是做。他就是全國第五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獲得者、2004年度國家精品課程海南大學“民事訴訟法學”課程的負責人、全國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海南大學法學院譚兵教授。他作為海南省首位獲上述殊榮的教師,系海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現終身名譽院長,省級重點學科海南大學訴訟法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中國法學會原訴訟法學研究會現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海南省法學會副會長等職。
一、敬業奉獻,德隆為范
譚兵教授常說:“做人與做事密不可分,要會做事必先學會做人,大凡事業成功者亦常常是人品優秀者。”譚兵教授先后在西南政法大學和海南大學任教近30年,其為人與治學贏得了廣泛的贊譽。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江偉先生所評價的那樣:“譚兵教授在同行中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很好的口碑,特別是他那嚴謹治學和認真做事的態度、刻苦鉆研和一絲不茍的精神、謙遜謹慎和勤奮好學的作風,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譚兵教授調離西南政法大學10多年后,該校編印的《校友風采錄》對他仍有這樣的評價:“他的嚴格和認真,叫學生既畏且敬,畏而更敬。”
1994年8月,譚兵教授當時已是西南政法大學省級重點學科訴訟法學科學術帶頭人和學校確定的首個博士學位授權點訴訟法學博士點的兩名申報導師之一,然而他放棄了留在西南政法大學當博導的機會,調入海南大學法學院任教。1年后即受命擔任法學院院長,在此崗位一干就是8年。8年來,譚兵教授與全院師生一道為改變法學院的面貌頑強拼搏,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1998年6月,他領導的訴訟法學科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實現了海南大學和海南省省屬高校碩士點零的突破。
1999年8月,訴訟法學科被確定為海南省第一批兩個省級重點學科之一。接著,法學院的民商法學科也成為省級重點學科。
2005年初,訴訟法學科的“民事訴訟法學”課程被評為2004年度“國家精品課程”,成為目前全國同類課程中的首門國家精品課程和海南省當時唯一的本科國家精品課程。
2005年5月,海南省教育廳專家組對第一批省級重點學科五年建設的情況進行驗收時,訴訟法學科獲得的評價是:“考核結果為優秀。其學科水平已接近國內領先地位,具備申報博士點的條件。”
2006年1月,在學校決定將訴訟法學科等五個學科列為申報博士點的第一批重點建設學科后,譚兵教授投入大量的精力,順利組織了《海南大學訴訟法學文叢》共9本著作的出版,從而進一步為訴訟法學科申報博士點創造了條件。
此外,譚兵教授2003年6月卸任院長后不久,法學院又躋身于當時全國能夠培養法律碩士的39所法學院校之列,并在海南省高校中第一個獲得了碩士學位一級學科的授予權。
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和努力辦好法學院的強烈責任感,使他養成了每天清晨五點左右即起床工作的習慣,連節假日也很少休息。不幸的是,2000年上半年他的右眼因患黃斑裂孔做手術失敗而失明,自那時起便只能用一只眼睛工作。七八年來,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完成大量教學科研任務和為學校、學院爭得不少榮譽的。在眼球脹痛時,他就用手指頭按一會繼續工作,或者一邊按著一邊工作。他的學生、現任安徽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崔偉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治學與為人怎可兩分?古人所謂貌儼性溫的君子、行健自強的君子、奉公唯謹的君子、立德立言立功的君子、貧賤富貴威武皆不能征服的君子,我以為說的就是先生這樣的師長。”
二、耕耘不止,學高為師
我國著名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時任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的陳光中先生這樣評價道:“譚兵教授是國內民事訴訟法學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兼任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成果豐碩。”
在海南大學法學院,學生們都知道譚兵教授的課程是“新鮮的”。幾十年來,他每次上課都要認真準備,補充新的材料,從不例外。譚兵教授還善于總結教學經驗,不斷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深化對人才培養的認識。他公開發表了十多篇教研教改論文,主持完成了海南省教育廳的重點課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人格塑造三位一體的碩士研究生素質教育模式”的研究,并先后兩次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四次榮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譚兵教授在完成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各1項,主編出版法學著作、教材14部,主要有:《中國仲裁制度研究》(國家社科基金研究課題,法律出版社出版)、《中國仲裁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司法部重點科研項目,人民出版社出版)、《民事訴訟法學》(“十一五”“九五”規劃高等學校法學教材及21世紀法學規劃教材,法律出版社出版)、《外國民事訴訟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出版)、《中國行政訴訟法原理》(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行政訴訟導論》(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民事訴訟法要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基層司法工作理論與實務》(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等,發表論文60多篇。同時,他還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1項,省級優秀科研成果獎3項。
譚兵教授從事學術研究的嚴謹務實態度亦是眾所周知的。他的學生、現任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的李祖軍說:“記得我在恩師膝下求學的時候,恩師總是孜孜教誨我們,做學問切忌空談理論和故弄玄虛。”
三、至深至愛,嚴師摯友
值《譚兵法學文集》出版之際,譚兵教授的學生、現任西南政法大學校長的陳彬教授寫了一篇短文《吾師的嚴與愛》,其中寫道:“先生很嚴,這是先生給我們研究生的第一印象,而這一印象一直保持著。先生的言傳身教,也使我們養成了對自己嚴格要求的習慣,而這一習慣必將讓我們終身受益。我想西南政法大學地處西部,能成為中國法學教育的‘黃埔軍校,與老師們對自己的‘嚴、對學生的‘嚴是分不開的。從本質上而言,‘嚴就是負責任,‘嚴就是一種大愛!”
來到海南大學法學院后,譚兵教授每年為新生作的入學教育講座成為一個亮點,一直受到歡迎,令學生難以忘懷。從先生的入學教育報告中,很多學生得到了啟蒙,知道了法律人的責任和使命,對法學和法治充滿信心。
每逢學生畢業,譚兵教授有一個傳統的做法,那就是宴請他帶的研究生和他所熟悉的優秀本科生,為他們餞行,大家談笑風生、其樂融融,就像一家人。
在海南的十多年,譚兵教授從未回過老家重慶開縣,他說工作忙,沒空。但是,他舍得花半個月的時間,為8名本科學生撰寫的一本名為《中國法律援助制度》的書作序,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從不為別人的書寫序。譚兵教授解釋說:“學生搞科研,我再忙也要支持。”一篇序言,譚兵教授改了7遍。
四、倡導法治,身體力行
在做好教師本職工作的同時,譚兵教授積極參加地方民主法制建設,為推動海南依法治省作貢獻。
2000年1月26日,海南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省的決議》。同年1月28日,海南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特意給海南大學出具了一份證明,稱譚兵教授“給省人大常委會領導來信,提出盡快啟動依法治省工程的建議。省人大常委會領導十分重視,主任會議聽取了辦公廳辦理情況的匯報并進行研究”“辦公廳課題組在起草依法治省決定決議時,吸收和參考了譚兵教授提出的關于依法治省的意見和建議”。
除此之外,譚兵教授還通過擔任海南省監察廳特邀監察員、海南省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海南省監獄系統執法監督員、海南中級人民法院特邀司法監督員、海口市人大常委會立法咨詢委員、海口市人民政府立法顧問等社會職務,積極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執法檢查活動、立法咨詢活動和普法教育活動,為海南省的民主法制建設獻計出力。
五、淡泊名利,兼濟貧弱
常有人問譚兵教授:“你是民事訴訟法學專家,有律師資格,又有很多學生在公、檢、法、司機關任職,怎么不去辦案為自己掙點錢?”對此,譚兵教授一般是笑而不答,但偶爾也解釋道:“掙錢是好事,但要有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花費精力去辦案掙錢,必然對教學科研有影響。我連本職工作都忙不過來,沒有時間去想掙錢的事,同時也不愿意為掙錢而影響自己的聲譽。”其實,譚兵教授早就主動放棄律師年審注冊,堵了自己辦案掙錢的后路。
《道德經》有云:“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同情弱者、樂于助人,是譚兵教授重要的性格特征。2005年3月,譚兵教授領導的海南大學“民事訴訟法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后,他將學校獎勵給自己的5萬元人民幣全部捐出,在法學院設立學生科研成果獎勵基金,專門用于獎勵學生的優秀科研成果。同時,他還將法學院獎勵給他的1萬元人民幣當場全部捐出,資助法學院的10名優秀貧困大學生。在此之前的1998年6月,他曾將學校因其牽頭成功申報海南大學訴訟法學碩士點而獎勵給他的1萬元人民幣,全部捐給了我國南方洪水災區群眾。不算平時的零星捐款,譚兵教授這三次共捐款7萬元人民幣。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