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街頭藝人必須持證上崗。這幾天,臺灣島內多個縣市都在舉辦街頭藝人的執照考試,從報考的熱烈情況來看,勝過以往任何一年,上周日臺北市的考試就有300組藝人參加。作為一種職業,街頭藝人讓不少人找到自己的人生舞臺;作為一種藝術展示,街頭藝人也豐富了民眾的生活。當然,街頭藝人也有他們的苦惱。
在臺灣,街頭藝人大體上分為三類,分別為表演藝術類、視覺藝術類和創意工藝類。表演藝術類分為戲劇、舞蹈、歌唱、演奏、魔術、雜耍、偶戲、詩文朗誦、行動藝術等。視覺藝術又細分為繪畫、環境藝術、影像錄制、攝影等。創意工藝類則包括雕塑、工藝品等。
街頭藝人的資格考試由臺灣各縣市的文化局主持。臺灣民眾只要年滿18周歲,有一技之長,都可報考街頭藝人。如果是藝術團體,人數不能超過10人。與別的考試不同,街頭藝人資格考試都集中在街頭現場進行。各地文化局會請專業人士當評審打分。至于考些什么內容,說起來很簡單,如果你是唱歌的,那你就唱歌,如果你擅長作畫,那你就畫畫。但實際上也沒那么簡單,比如視覺藝術類,強調必須達到于公開場合展演之水平,并需符合現場創作的原則,并與環境、民眾有互動。言下之意,你不光要現場展示你的藝術水準,還需要臨場發揮,尤其是與觀眾有交流。有趣的是,有時候考試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評審在哪里,每一個路過的民眾都可能是評審。
1994年臺灣通過《街頭藝人從事藝文活動許可辦法》,從那個時候開始,街頭藝人逐步走入民眾的生活。不過,街頭藝人的執照不太好拿,拿到了執照也還有煩惱。第一是區域分割。街頭藝人拿了臺北市的執照,就只能在臺北市表演,別的地方一概不管用。第二,有了資格,卻沒有地方表演。由于街頭藝人越來越多,如果想在臺北市淡水捷運站、西門町、信義商圈等熱門場地表演,就得大清早趕去登記抽簽。因此,臺灣有街頭藝人團體出面陳情,希望全臺統一政策,只要考上執照,到哪里都可以表演。同時,他們也希望通過執照的統一,可以有效控管好街頭藝人的素質,讓街頭因為表演藝術而活潑。▲
圖為臺灣的街頭藝人在演唱。
本報駐臺北特派記者 吳亞明
環球時報200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