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聯社26日報道,中國歐盟商會當天發布了一份有關中國產能過剩的報告,批評中國的產能過剩正引發全球范圍內的貿易爭端。報道還援引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的話說:“中國面臨向國外不停地出口商品的巨大壓力,這成為未來更多貿易保護主義舉措的導火索。”分析人士表示,中國的確面臨產能過剩的壓力,不過將中國產能過剩同全球貿易摩擦加劇聯系起來卻顯得“極為荒謬”。
“產能過剩導致反傾銷”?
中國歐盟商會周四發布了題為“中國產能過剩研究——成因、影響和建議”的報告。這本厚達60頁的報告稱,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計劃正加劇中國產能過剩,其中鋼鐵和汽車是最為嚴重的兩個產業。產能過剩不僅成為抑制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而且對全球的經濟也造成深遠的破壞。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警告說,產能過剩是中國目前與其貿易伙伴間貿易壓力加劇、反傾銷案頻發的驅動因素之一,今后還將導致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
美聯社援引該報告稱,即使產能遠遠消化不了,中國某些行業仍然在盲目地擴張,這導致“傾銷到外國”的情況,加劇貿易緊張態勢。報告還說,中國不斷增加的貿易順差成為北京同華盛頓之間貿易爭端的根源。同時,“歐洲也正對中國的低價傾銷失去耐心”。產能嚴重過剩的中國鋼鐵行業頻頻成為鋼鐵進口國發起反傾銷措施的借口,歐洲和美國最近對中國的輪胎和鋼鐵產品征收了反傾銷和反補貼懲罰關稅。
中國正遏制產能過剩
不過,報告也承認,中國政府正在采取措施遏制包括鋼鐵、水泥、玻璃等產業的過剩產能。該報告稱,中國政府9月份以來,總共駁回了47個大型工業項目,工程總額高達1190億元人民幣。同時,中國政府也通過了339個大型工程項目,總價值1.7萬億元人民幣。
對于中國產能過剩導致西方貿易保護的說法,許多專家都表示無法認同。分析人士表示,中國部分行業存在嚴重產能過剩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目前已經采取措施遏制重復投資,并力圖將經濟增長從靠投資和出口拉動,轉向靠國內消費需求拉動。不過,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為貿易保護找借口很荒謬
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劉志勤26日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中國在世界經濟危機之時果斷采取措施,刺激國內需求,中國絕大部分的投資項目都是用在國內建設上面的,而不是用來鼓勵出口與外需的。此外,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政府在宏觀層面一直在關注產業方面的政策調整,中國在消費品的產能上不存在所謂的產能過剩。無論鋼鐵、水泥還是風電行業的產品都不是消費品,歐盟商會報告對中國的實際情況把握是不準確的。因此,中國產能過剩導致西方貿易保護更是荒謬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
劉志勤還表示,一些西方人士經常用“產能過剩學說”等模糊的經濟理論來“嚇唬”中國,制造不必要的緊張氣氛,從中牟利。目前,西方對中國的保護主義抬頭,完全是以國家私利出發的,把這些保護主義做法歸咎于中國,是十分荒謬的。▲
本報記者 林 琳 魏 萊
歐盟新報告為貿易爭端找替罪羊,中國專家稱“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