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歡迎參與討論或投稿,電子郵箱:
taolun@globaltimes.com.cn)
對中國企業來說,26日國務院宣布的減少碳排放具體目標,既牽涉生存問題,也意味著巨大的商機。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將是大勢所趨,誰準備得更充分,誰就能搶占先機;誰準備不足,誰就將付出沉重代價。
專家認為,實現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40%—45%的目標,雖然差不多相當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二三十年前的標準,但對仍處于工業化時期的中國來說,已經是很不容易的目標,將是相當艱巨的任務。
“低碳經濟”帶來的是全新的生態系統,將影響到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社會、民眾生活等所有方面。在實現碳減排目標的過程中,最受負面影響的將是中國的高能耗產業,例如鋼鐵業中一些低端企業。過去,它們依靠很低的技術水平也能獲得利潤生存下來,而現在碳減排40%到45%的目標無疑會提高低端產業的進入門檻,將在未來十幾年時間內淘汰掉這些落后產能。
未來十幾年,將是中國制造業逐漸告別高能耗行業的時代。新能源行業將從中獲得巨大的利潤。碳排放量一下子減了這么多,人們勢必要尋找更多的替代能源,過去價格高昂的新能源產品將獲得市場的認可,填補低成本能源退出留下的空間。一直受困于產能過剩的風能、太陽能等產業將迅速占領新政策賦予的市場,并帶動整個新能源產業鏈條的發展。
對普通人而言,生活也要達標。雖然最起碼的生活需要受影響不會特別大,但是一些人較高的生活需求將因此而成本上升,例如要經常享受開車、坐飛機旅行的便利,顯然要付出比以前大得多的代價。不過,碳減排目標的推行,終究會對普通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帶來巨大影響,人們對低碳生活用品勢必更加有興趣,而這也是中國制造業新的發展機遇。
我們必須看到,由于中國巨大的人口數量和目前高耗能的經濟增長模式、快速的發展,中國必須選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這次中國減排是以自愿的方式落實的,是符合自己發展需要的選擇,與外界的政治經濟壓力無關。同時,我們自主研發的新能源技術水平并不低,在風能、太陽能、電動汽車等行業均已經出現了具有代表性的企業,而中國無法制造的技術設備并不多,所以碳減排目標的提出并不會導致中國進口大量的技術設備。即使是短時期出現一些外國技術設備的集中進口,也是為了彌補國內技術方面的短板,可以說是利大于弊的。
長遠來看,這更是一個機遇。在未來十幾年內,于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中存活下來的企業,勢必是更適應低碳經濟的企業,將具有和國際高水平企業競爭的實力,將不會再憑借高能耗、低廉勞動力成本撬開國際市場。從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來看,中國顯然不能重蹈美國隨意消耗石油能源的老路,必須選擇低耗能汽車的發展路徑。誰能在新能源汽車研發走在前面,誰就能占有中國市場,占領世界汽車業的高峰。
不過,在實現未來的碳減排目標過程中,中國企業的準備還明顯不足。政策上政出多門、協調性缺乏導致的重復建設情況仍然存在,一些企業仍然思維僵化,仍然希望憑借原有的生產模式、商業模式獲取利潤。為此,企業需要做好充分的戰略安排,立即隨著政策導向動起來。一些企業完全可以選擇產業轉移方式,轉戰到其他國家;一部分企業將不得不徹底轉型,告別原有的發展模式;一部分企業則繼續進行產業和技術升級,以技術優勢掌控新的市場。
我們過去對新能源產業的政策導向并不強。在缺乏政策導向情況下,中國新能源企業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場表現。現在我國政府明確提出了碳減排的目標,極有可能帶動一個5000億到1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相關政策優惠也會出臺,原先低碳產業在國內發展所缺少的政策短板將很快得到彌補,整個產業將很快發展起來。與外國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并不處于劣勢,以往中國在家電產業、電腦業的勝利就已經證明了。低碳經濟已經揭開大幕,動作快的,就會把握政策導向,迅速成為市場的佼佼者,動作慢的,要么淪為別人技術的接受者,要么就追隨舊的高能耗發展模式產業退出市場。▲(作者是北京媒體人。)
張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