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氣候變化的持續擔憂昨天(北京時間)把美中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同時逼到宣誓臺上。華盛頓和北京25日、26日(其實是同一時間)分別宣布領導人將參加下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峰會,并都承諾減少碳排放量的具體目標。世界得到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昨天很多國家和媒體也都把算盤撥得啪啪響。人類似乎真的來到了低碳經濟的前夜,這將是一場革命。人類將首次為一個令人咋舌的宏大目標共同行動,但不會有統一的軍隊,采取行動的將是各國的雜牌軍。大量國家私利將夾在冠冕堂皇的全人類目標之下。環球網昨天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投票者認為中國的承諾超出了中國應負的國際責任。而世界各國的民意也都普遍認為自己的國家“吃了虧”。但就中國來說,我們顯然已無退路。我們的經濟增長模式,甚至我們剛開始富裕的生活方式都將因此受到洗禮。
美中減排相繼登上頭條
北京時間26日一大早,英文雅虎國際新聞網站頭條赫然列著“奧巴馬誓言減排溫室氣體”。美國白宮宣布,奧巴馬將于12月9日參加氣候峰會,并“以個人名義”承諾美國在10年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7%,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減少80%造成大氣吸熱的污染。據《紐約時報》報道,這是美國政府在過去10年第一次承諾針對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而奧巴馬的前任布什在任內8年里一直拒絕參加聯合國氣候峰會。
白宮同時還說,奧巴馬“也希望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能發揮全面的建設性的貢獻”。馬薩諸塞州議員愛德華·馬基26日對《華盛頓郵報》說,奧巴馬的決定“強力宣布美國回來了,將領導世界”。但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研究報告說,如果要在2020年實現上述目標,在沒有相關財政支持的情況下,每個美國家庭要分擔890美元。
此前,只有少數國家承諾了減排目標,挪威承諾到2020年比1990年減排40%。歐盟提出減排20%到30%,日本和俄羅斯都是承諾在此期間減排25%。
法新社隨后發表標題為“美國作出減排承諾后,全世界的目光轉向中國”的文章。文章說,奧巴馬此時宣布減排,是把球踢給了中國,不過美國的目標定得不高,這給了中國“接招的空間”。綠色和平組織中國氣候與能源項目主管楊愛倫對法新社說,美國的聲明顯然是給中國施壓,是期待中國在減排上也有具體目標。
實際上這幾年中國一直站在氣候問題的被告席上,但26日中國的反應比外界預期的更迅速,力度更大。26日下午,中國外交部宣布,中國總理溫家寶將出席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隨后又幾乎不加時間間隔地有消息公布出來:國務院當天決定,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減少40%-45%。各大國際新聞網站的頭條也隨之更換成“中國承諾節能減排目標”、“中國總理將與奧巴馬一起出席氣候峰會”等。楊愛倫隨后在接受美聯社采訪時說,這是中國第一次將減排目標與經濟發展相聯系,這個數字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它顯示了中國已經下決心要推廣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中國做出很大努力
美國ABC廣播電臺興奮地說,溫家寶是最新宣布出席下月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一位國家領導人。他在會上將展現這樣的新姿態——發展中國家不應該總是處于被動和被強加要求的地位,因為這往往是達成任何國際協議的最大障礙。他將與其他58個國家領導人一起出席這個峰會。
美聯社說,溫家寶宣布參加氣候峰會,顯示中國支持全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而宣布旨在快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減排計劃,是中國為全球作出的貢獻。文章說,中國的目標并非意味著該國到2020年的碳排放量會比現在低,因為中國經濟在迅速擴張,碳排放總量還是要增加的;只不過是說會比中國不采取措施的情況要低40%-45%。
也有媒體嫌中國如此巨大的減排目標還不夠。路透社26日的標題竟是“中國減排目標低為氣候談判蒙上陰影”。報道稱,北京提出將碳排放量減少40%至45%,但實際上經過4年的能源優化努力,北京已經完成目標的一半。所以未來10年也僅需要減少20%而已。英國從事氣候變化調查的吉姆·瓦特森說:“40%是一個大數字,但與歷史趨勢進行比較以后,這個數字就不像聽起來那么巨大了。”
對此,清華大學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環球時報》說,1901年到2000年,美國消耗71億噸鋼材,中國才消耗19億噸。中國要建成美國這樣的國家,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豐帆 ●本報特約記者 何晏 ●本報記者 黃培昭 胡笳
氣候革命已很難避免 美中印面臨最大壓力
(上接第一版)至少要100億噸鋼材。如今要求中國也像發達國家那樣做出減排總量多少的承諾,這意味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將被放緩,這是不公平的。中國的“十一五”計劃是節能降耗20%,而我們現在承諾單位能源消耗減少40%到45%,是相當大的進步。
其實,中國專家的觀點也得到不少其他國家的支持。約旦《憲章報》26日說,在碳排放量問題上應區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進程和份額上都不應“一刀切”。“中東在線”發表評論文章稱,現在發達國家希望把自己一個世紀以來工業污染和產業發展的產物,讓發展中國家埋單,這是不合理的。
美國的誠意遭到質疑
相比之下,國際輿論對美國政府作出的承諾挑剔似乎更多。瑞典環境大臣卡爾格林說奧巴馬的參與提升了大家對哥本哈根會議的期望,但他希望奧巴馬在會議最后幾天多數政府領導人都在的時候來。美聯社報道稱,美國的承諾是非正式的。1997年京都氣候大會上,克林頓政府承諾在2012年之前比1990年實現減少排放5.2%。但當時的美國國會拒絕批準這一協議。來自俄克拉荷馬州的參議員因霍夫26日說,他認為美國參議院沒有可能在發展中國家不做出承諾的情況下,通過奧巴馬的減排目標。
美國ABC廣播電臺說,實際奧巴馬的目標僅比1990年的美國水平減少5%而已;這比克林頓政府在1997年作出的承諾低,也比其他國家的目標差很多。此前,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要求,是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40%。
奧巴馬強力推動的減排目標也遭到“動機不純”的質疑。美國“觀察家”網站25日發表文章說,減排是個很燒錢的事,歐盟和美國卻因為可以出售相關的高效能源技術,所以希望其他國家也積極減排。奧巴馬政府顯然看到了這一商機,在經濟復蘇計劃中,美國預計將向清潔能源投資超過800億美元,成為美國在可循環能源方面的最大一筆投資。
中國節能投資公司總經理王小康日前提出,“低碳經濟正在成為新一輪國際經濟的增長點和競爭焦點”。發達國家在支持本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同時,正在通過設置技術、標準壁壘,通過主導國際節能環保標準的制定,迫使發展中國家以高昂代價進口其技術裝備,用新一輪的國際規則,確保其在國際競爭中對發展中國家的優勢地位。而中國除了主動積極應戰,別無出路。
中國加速進入低碳生活
此次中國提出如此高的減排目標,將不可避免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和生產。大部分中國人將加速進入“低碳生活”。也許,若干年后,是否買一輛混合動力的汽車,是否購買節能房屋,都是我們將會遇到的問題。而對于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怎么在節能上下功夫,其重要性將不亞于今天我們對產品質量的重視。
撇去經濟因素,低碳社會也是人類生存的必然要求。26日倫敦《生活報》詳細報道了氣候變暖將對阿拉伯國家造成的沖擊。文章說,由于氣候變暖,阿拉伯國家此前已持續5年的干旱將會更嚴重,使本來就“水貴如油”的地區用水更加短缺,干旱將使這一地區糧食產量減少5成以上。加拿大《國家郵報》25日報道說,氣候變化是我們生命中難度最大的公共政策問題。它要求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以避免一個世紀后氣溫升高帶來深不可測的災難。一些最優秀的科學家擔心,如果模型預測成為現實,世界末日真的有可能到來。英國權威醫療雜志《柳葉刀》上周發表論文說,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挽救數以百萬計的生命,心臟病和肺病都可以因此而減少。
中國首席氣候談判代表于慶泰25日表示,中國希望在這次大會上看到對發達國家有約束性的減排目標,而不希望看到會議以“政治宣言之類的空洞形式”結束。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倪峰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全球最主要碳排放國其實有三個:中國、美國和印度。其中,印度處于經濟起步階段,如果此時硬給它添加一個排放限制,它很可能就發展不起來了。因此印度在減排問題上一般都采取不合作態度。奧巴馬拉著中印表態,也是希望自己的減排目標能夠在美國國會通過。
周世儉說,兩年前他到美國訪問,在與美國參眾兩院議員進行早餐會時,20名美國議員中有15名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既不是朝核問題也不是人民幣匯率問題,而是全球氣候變暖,中國應該承擔多大責任?“我認為,2005年開始,美國主要通過壓人民幣升值來打壓中國的發展,而今后5到10年,美國主要靠溫室氣體減排來拖住中國的后腿。”他說,溫室氣體減排問題關系的是中國現代化大局,影響的是中國發展的節奏,相比之下,貿易摩擦和人民幣匯率問題都是小菜一碟。氣候問題很可能成為冷戰結束后最大的國際爭端焦點,并將決定未來幾十年內的國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