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幼林 李 霞
摘 要:論述綿陽建設現代化生態城市的現實意義,提出了文明、高效、和諧的現代化生態城市建設標準,并圍繞這一標準,探討了綿陽生態城市建設對策與措施:提高現代化生態意識、建立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構建生態城市一體化格局。
關鍵詞:綿陽;生態城市;環境
中圖分類號: TU984.1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9-0063-03
1引言
生態城市是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城市發展的必然方向[1]。綿陽要塑造良好城市形象,不斷增強科學城的凝聚力、影響力、開放度和美譽度,盡快將綿陽建設成四川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建成全四川吸引投資的強磁場,則必須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暫時的發展。這是綿陽進一步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不斷增強市域經濟實力和發展后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戰略。
綿陽建設現代化生態城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構建美好新家園的必然要求。綿陽只有走生態立市之路,才能有效利用山水交融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優勢,抓住災后恢復重建的重大歷史機遇,從綿陽城市山水園林特征出發,堅持以人為本,既為廣大群眾創造更加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生存質量,使市民充分享受人類文明進步成果,又能增強綿陽社會發展內涵,充分體現綿陽城市個性和魅力,達到構建適宜居住、創業的美好城市環境。
2 現代化生態城市建設標準
2.1文明
(1)人口結構優化,人口素質較高。知識(智力)在整個勞動力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且占主體。
(2)滿足人們在物質和精神文化上的各種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人類自身發展、健康水平等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相適應,人性得到充分發展。
(3)創造一個保障人人平等自由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人與人及其社會關系和諧發展,形成安全穩定的社會秩序。
(4)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綜合服務能力高。公眾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安全可靠地生活。
(5)保護和繼承歷史文化遺產并尊重居民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特征,保持文化的多樣性。
2.2高效
(l)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內涵型轉變,提高效益節約資源減少廢物,保護和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從而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
(2)知識產業成為產業結構的主體,智力(信息智慧)將成為資源的主要開發方向,創造知識和智慧的價值,將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3)建立生態化的工業體系,實現清潔生產,形成新的工業范式,以全過程控制污染防治戰略取代末端處理為主的污染防治戰略。
(4)建立既能支持整個社會當前需要,又具備適應長期發展能力的農業生產體系。
(5)交通通訊金融貿易等第三產業發展也遵循復合生態整體可持續發展原則,即保護環境,又提高社會綜合服務水平和生活質量。
2.3和諧
(l)具有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自然山川、郊區林地、農業用地得到充分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覆蓋率高。
(2)大氣環境和水環境達到清潔標準,噪聲得到有效控制,垃圾廢棄物的處理率和回收利用率高,物理環境良好。
(3)生態園林綠地系統完善,從區域環境的自然本質出發,充分保護和利用城鄉依托的區域大環境各種自然要素,形成城鄉一體的生態綠地網絡系統,實現大地園林化。
(4)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其生境,在城鄉發展和開發過程中保護和發展本土植物野生動物,促進物種多樣性的發展。
(5)合理利用城鄉土地,各類用地分布合理,城鄉結構布局形態功能分區協調,實現城鄉空間結構生態化和田園化[2]。
3綿陽生態城市建設的措施
3.1提高現代化生態意識
(1)傳統觀念把自然環境作為為人類服務的工具,人類可以對之任意處置。然而,在現代生態城市建設中,我們應該把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看作是相互依存的關系[3]。我們也不能把對“生態城市”的理解片面化,認為只不過是要搞綠化建設,而是要把生態城市的建設理解為一個系統工程,它是社會生態化、經濟生態化和自然環境生態化相互協調發展的統一體。社會生態化表現為社會發展的和諧有序,社會環境公平、公正;經濟生態化表現為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結構優化,資源利用合理高效,生產消費模式可持續等;自然環境生態化表現為自然環境優美,人與自然有機結合、和諧相處。我們必須把這一理念貫穿于生態城市建設的始終。
(2)立足于社會、經濟生態化。加強城市景觀建設,配備建設小規模的風景旅游點,強調城市人工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合理配置公共綠地,完善城市游憩休閑功能。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先發展信息服務業,壯大物流服務業,發展金融保險服務業,鼓勵發展新興中介服務業,扶持社區服務業。
加大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按照水域功能區劃要求,保護水環境,防止城市開發建設對水生態系統破壞和污染。
另外,綿陽在生態城市建設中,重點鼓勵發展電子信息、汽車、機械、冶金及建材、紡織等工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家電、建材、食品飲料、輕工、化工等傳統產業;發展精準農業、觀光農業和農林畜產品深加工業等生態農業和生態農產業;發展公共交通、物流、金融保險、信息咨詢和餐飲娛樂等服務業;積極發展歷史文化旅游、自然生態旅游;充分發揮科教文化優勢作用,為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好科技支撐作用。
嚴格控制城市環境污染,限制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產業;禁止發展不符合產業政策的產業,禁止發展達不到環保要求的產業。
(3)進一步提高環保和生態意識。在綿陽科技城建設初期,綿陽市就提出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碧水藍天”,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開展了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固體廢棄物、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及涪江、安昌江、芙蓉溪流域等一系列綜合治理。同時,強化公民環境保護意識。綿陽建立了四川省內首家“環境教育聯合教研室”,省內首家“環境公共管理協會”。要通過這些機構來正確引導人們: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既做良好環境的守護神,又做良好環境的締造者。要通過全民參與各類創建活動,來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樹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價值觀。從深層次認真思考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3.2建立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
(1)優化和調整工業結構。注重支柱產業的生態化發展,構建城市工業產業鏈。循環利用資源,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能源和物質的利用效率,實現危險廢物的利用與安全處置;鞏固和提升家電、建材、食品飲料、機械、輕工、化工等傳統工業項目的發展優勢,加快推廣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管理手段的應用,提高支柱產業的發展質量。
發展環保產業,支撐主導產業生態鏈的形成。通過提供先進的節能降耗環保型技術與設備,使之成為建設生態產業的重要結點和必要支撐,促進資源能源的有效利用。
(2)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在進一步整合各類工業園區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和重點產業的生態化改造。要通過強化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延伸工業產業鏈等途徑,促進工業經濟的循環體系建設,降低高能耗、高物耗、排污量大的行業在全行業中的比例。
(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綿陽資源環境的約束,促進生態城市建設的根本出路,應該針對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不同特點提出具體的發展重點。推進江油市、涪城區、三臺縣的循環經濟示范縣建設工作。支持神工環保、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西南廢棄電子垃圾處置中心等企業,大力開發和生產城市污水處理成套設備、城市垃圾處理成套設備、清潔能源車及相關產品、汽車尾氣凈化裝置、煙氣脫硫除塵技術及成套設備、危廢電子垃圾處理設備;支持雪寶、陽安、翰通公司、巴蜀江電、銀河建化、古杉油酯、美豐化工、仁智實業、建誠木業等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3.3構建生態城市一體化格局
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綠地不僅是美化城市景觀和市容的需要,更是減輕城市污染、優化環境質量的主體,是豐富城市生態景觀、增強建筑藝術效果、陶冶人們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養的因素。為此,在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中,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1)在舊城改造提升過程中,注意城市綠地分布的均勻性、合理性以及連接性。目前,從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傳來消息:我國城市綠化工作要由原來的“見縫插綠”轉變為“合理規劃布局”。就中等城市而言,每隔300m要有一個公共綠地。為此,在綿陽城市改造中,我們不僅要通過增建綠帶、楔形綠地、花園、組合隔離綠地、道路綠化等形式與城市現有的公園、公共綠地、水域等串聯起來,通過景觀軸線與道路網絡,把景觀與城市建筑群有機結合,形成較為完整的城市生態綠地綠網系統。
(2)在新區建設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要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提升和完善。原生態的環境是任何人工生態都不可比擬的,一定要通過工程技術措施維持和提高其生態效益及共享性。特別是三江六岸的城南片區建設,按照國家建設部城鄉規劃專家鄒德慈建議:“要避免人工化的東西,盡可能地保留生態的東西,在沿邊見綠上做文章?!痹诮ㄔO中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把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降低到最低程度;既抓住山水環抱、自然生態優美的自然條件,打造既符合防洪要求,又滿足綠化、親水要求,更能體現山、水、林、文、城“五位一體”的城市內涵的良好生態區。
(3)強化地方立法,通過合理規劃,有效保護和利用好城周及城中現有成片的自然生態林木。綿陽地處淺丘平壩區域,總面積20249km2,耕地518萬畝,中山區、丘陵區和平原區分別占幅員面積的61%、20.4%、18.6%。特別是市域有大小江河3000多條,綿陽城中有著東旗西鼓南蛇北龜(東面的富樂山、西面的西山觀、南面的南山寺、北面的龜山)的山脈地理標識;城周有富樂山風景區、圣水寺山林、北鶴林、黃土梁林地等等大片組團式林地,形成了城中有山、山水環抱等自然山水十分豐富的獨特城市空間格局。綿陽在城市建設與發展中,一定要通過地方立法保護性的開發和利用自然山水并通過科學規劃,始終堅持以生態屏障相間隔的“組團式”布局模式,保持城市良好的山水環境和生態布局。
參考文獻:
[1]董憲軍.生態城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楊東柱.生態現代化理論與我國生態城市建設[J].理論與現代化,2007(6).
[3]趙清,張珞平,陳宗團,等.生態城市理論研究述評[J].生態經濟,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