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來訪的美國《時代》周刊高級撰稿人喬治·丘奇寫道:“僅僅隔幾年重訪中國的外國人幾乎不敢相信他們訪問的是同一個國家。”這句話一語中的地描寫了日新月異的中國,同時,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道路的真實寫照。
中國股市的第一張股票
20世紀B0年代初,一些小型國有和集體企業開始股份制嘗試,出現了最初的股票,但究竟誰是“中國第一股”一直存有爭議,其中,飛樂股票的認可度最高。因為,1986年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約翰·范爾霖率團來華訪問,鄧小平將一張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贈給了客人。鄧小平告訴范爾霖這只股票資本金是165萬元,發行了3.3萬股,他是唯一的外國股東。范爾霖聽后非常高興說:“我很榮幸成為社會主義企業的第一個美國股東,”至今,這張股票還珍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陳列室里。
雖然當時國際社會即有“中國與股市握手”的驚呼;雖然這一時期,國債、企業債,金融債等形式開始出現,但在中國它們都還是新鮮事物,能真正理解的人少之又少。
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成立
1990年3月,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镕基出訪美國,新加坡等地,在最后一站香港,他宣布:上海證券交易所將在年內成立。同年6月,當時年僅35歲,后來被稱做“全球股市最年輕的總經理”的尉文淵受命籌建上海證券交易所。
1990年12月19日,我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開市。當日,上市債券30種,國債5種,企業債券8種,金融債券9種,公司股票8種。有親歷者回憶,就在上交所開市前夜,尉文淵還在發著高燒四處忙碌,當上交所開市的鑼聲敲響,他累得被人攙扶著離開了現場。
1991年7月,早已于上一年年底“試開市”的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營業。到1992年時,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上市證券也僅有40只。
在滬深兩大交易所建立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姓“社”與姓“資”的討論,直到1992年,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發表了那段至今許多證券界人士依然可以完整背誦的話語:“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總之,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這場爭論才最終停止。
“兩市格局”奠定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礎,也進而演繹出了無數悲歡故事。
證券市場最早的統一監管機構
1992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證券管理辦公室成立,這是新中國最早的對證券市場實施統一監管的機構,而同年8月發生的“8·10事件”則直接催生了證監會的成立。
1992年8月10日,上百萬求股心切的人擁至深圳爭購新股認購表,各售表網點前有人提前3天即來排隊,成捆的身份證由特快專遞寄到深圳。當日下午,500萬張認購表被搶購一空,許多已辛苦等候多時的求購者卻在這一過程中發現了營私舞弊的行為,部分人采取了游行抗議等過激行為。11日凌晨,深圳市政府通告決定再增發50萬張認購表才緩解了購買壓力。
對這一事件,國務院立即作出反應,成立了由13個部委組成的國務院證券委,并由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親任證券委主任:設立中國證監會,替代了中國人民銀行證券管理辦公室的工作,國務院賦予了中央各有關部門部分證券監管的職責,形成各部門共管的局面,另外,地方政府仍在證券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由當地政府歸口管理,由證監會實施監督;地方企業的股份制試點,由省級或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授權的部門會同企業主管部門審批。
1997年底,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改革,原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的證券經營機構劃歸中國證監會統一管理。1998年4月,國務院證券委撤銷,其職能歸入中國證監會。
第一部證券市場基本大法頒布
1999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以下簡稱《證券法》)正式頒布實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按國際慣例,由國家最高立法機構組織而非由政府某個部門組織起草的經濟法”。
事實上,《證券法》的起草從1992年就已經開始。到1998年,我國證券業已經發展了8年,《證券法》也已經起草了6年,加之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讓我國金融界人士進一步看到如果中國的證券市場再在缺乏規范的狀態下發展下去,那么證券風險,金融風險將不斷加大,《證券法》的出臺時機已經成熟。
在對《證券法》的調整范圍,股票發行上市核準,新股發行,禁止國有企業炒作上市股票、證交所的監管作用,證券公司的分業問題,規范交易行為等條款進行了最后補充和修改之后,1998年12月29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6次會議以135票贊成,3票棄權的絕對多數,表決通過了《證券法》。
從1984年新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有關證券市場的管理法規《關于發行股票的暫行管理辦法》出臺,到1998年《證券法》頒布,到2004年《證券投資基金法》正式實施,再到2006年修改后的《證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同步實施,再加之各類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配套的證券監管法規體系和自律規則體系,我國資本市場法律監管體系不斷完善。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革命
2005年4月29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6月10日,三一重工的改革方案獲得高票通過,成為成功實施股權分置改革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有人把這次改革稱做“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革命”。
由于歷史原因,由國企股份制改造產生的國有股事實上處于暫不上市流通的狀態,其他公開發行前的社會法人股,自然人股等非國有股也被作出暫不流通的安排,這事實上形成了股權分置的局面。
這一現象的產生源于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早期社會各界對股份制及資本市場功能與定位認識的不統一,是中國股市設立之初為保護國有資產所采取的措施。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它阻礙了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完善和規范發展,且影響到了投資者的入市熱情,使股市融資功能減弱,不能給經濟改革以應有的資金支持。因此,中國證監會于2005年夏天開始推行股權分置改革,其基本思路是非流通股東為違背當初發行上市時的法律承諾而和流通股東協商補償方法以獲得流通權。
截至2007年底,我國已完成或進入股權分置改革程序的上市公司市值占應改革上市公司總市值的比重已達98%,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這次改革使上市公司各類股東具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礎,明確了人們對上市公司的核心預期,排除了制約資本市場發展的重大制度障礙,為我國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進一步發揮奠定了基礎。有評論說,這次改革使。積聚多年的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能量,企業盈利能力增強能量,人民幣增值能量和國際競爭力增強能量等,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大背景下,終于迎來了集中釋放的機會“滬深兩市由此走出一輪氣勢非凡也是前無古人的大牛市”。
2002年,《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外匯管理暫行規定》出臺,2003年,瑞銀投下QFII第一單。QFII制度的實施讓我國管理層得以對外資進行必要的限制和引導,以有效抑制境外投機性游資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推動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
2006年,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成立,成為我國內地第一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為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完善資本市場體系,豐富資本市場產品再建平臺。
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上市公司已經從零發展到了1628家,滬深股市總值23.57萬億元,107家證券公司總資產已達2.02萬億元。
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萌生,到1990年一個按照標準化模式運作的資本市場開始起步,到2004“國九條”后資本市場從“試驗田”轉變為“經濟晴雨表”,我國資本市場用20年左右的時間走過了歐美兩三百年的發展歷程,一個日漸公正,透明,高效,開放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資本市場正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刊編輯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