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春
從1985年參加信用社工作以來,累計發放貸款9100筆,金額8800萬元,無一筆人情貸款,無一筆違規違紀貸款,創下了筆筆無逾期,筆筆無風險,100%收回的“奇跡”。
24年來,他為農民送資金、送技術,送信息,幫助登封市宣化鎮500多戶農民走上了致富路,100多戶農民過上了小康生活。
他就是河南省登封市宣化信用社信貸員弋功臣。
24年如一日,他對工作的兢兢業業,對信貸事業的火熱癡情,對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渴望的理解,只濃縮為:“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信貸工作者,為社會服務,為農民謀利,是我義不容辭的職責。”
農民發家致富的使者。弋功臣所分包的王村。薈萃山,佛峒、申家溝、三叉口5個行政村大都在深山溝。石厚土薄,交通不便,一無礦藏,二無企業,村民只能靠天吃飯,這樣的村子誰分包了誰發愁。可弋功臣認為,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金就是急農民之所急,想農民之所想,就是要幫助他們擺脫貧困,走上致富之路。為此,他踏遍了山嶺間的每條小路,走訪了村中300多戶居民,考察了周圍的荒山野嶺,發現本地林木資源充足,環境氣候適宜。于是他找到了申家溝的特困戶申電臣,貸款500元給老漢買了一頭母牛;為40多戶村民貸款20多萬元,扶持大伙種植香菇;給薈萃山村村民王金定貸款5萬元,扶助他買了15頭母牛,并置辦了養兔場;得知佛峒村村民景丙臣養雞虧損源于沒有技術指導,就幫他找到科學的養殖技術,又為他貸款1.5萬元,扶持他把養雞場辦得紅紅火火……如今申老漢的母牛已發展到8頭,年收入2萬多元;香菇種植戶年均收入也達到了5萬元:王金定更是牛滿棚,兔滿屋、大雁滿圈,帶頭走上了致富路;景丙臣現在又加工飼料又養雞,成為地方“首富”,擁有資產上百萬元。山區農民劉朝彬、劉國亮等8戶農民看到別人發家致富,也不甘落后,借款養起了牛和羊,現在他們都成了信用社幾十萬元的存款大戶。放眼望去,昔日的山村小道換裝成了寬闊的水泥路,戶戶是歡聲笑語樂陶陶的繁忙景象。
轄區信用環境的建設者。弋功臣自參加信貸工作以來,從沒有一絲懈怠。每一筆貸款貸前他都從細微處做到“四訪”,訪左鄰右舍,訪村干部,訪家庭的經濟狀況,訪品德為人,對貸戶信用程度吃透澄清。貸款歸還日期前一個月逐筆逐戶登記造冊,深入農戶,落實催收。他還采取激勵農民朋友積極還款的措施:“提前還者,再貸優先;到期還者,再貸時第二;過期還者,再貸第三,不講信用者,停辦。”為了打造包片區域良好的信用環境,弋功臣寧愿虧了自己,也要在村民中樹立還款要及時的良好風氣,使信用社資金不受一點損失。村民鐘東欽貸款2000元,因意外事故去世,妻子改嫁,貸款無人償還,他義無反顧地用自己兩個月的工資來填補本息。王村五組的王松,經營鋁井時貸款1萬元,因工傷死去,家中無人償還,他就托朋友通過法律渠道追回了這筆貸款,為此還賠出600元的利息。別人說:“你真傻!這又不是你的錯。”弋功臣抿嘴一笑,不吭聲。他的力氣沒白出,心思沒白費,村中只要有一戶不按時還款,就有村民幫他催收。現在5個行政村,誠信守信蔚然成風。他所分包的村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一村一戶一檔案,一戶貸款過期,全村停辦。讓全村人監管貸款,還后立辦,從不刁難。過月不吃剩飯,當月到期當月收完,到期貸款,前月催還。”善良的村民用最樸實的話語形容他:“老弋是個大好人,老實人,俺們全村人都要守信,不能讓他吃虧。”
農村信用社的攬儲先鋒。弋功臣剛接任時,儲蓄余額只有2萬元,而今他個人攬儲余額就達到1300多萬元,儲蓄連年奪冠。不知情的人以為他是個儲蓄能手,孰不知攬儲背后有一個個感人故事。1995年農歷臘月二十八,風雪交加,天寒地凍,農村到處彌漫著新春的濃厚氣息。正在家里忙碌的他忽然想起禹州市長莊鄉石廟村的包工隊,年年送新幣一事,顧不了家事繁忙,天冷路滑,就步行幾十里來到石廟村。當他頭頂雪花,身披“銀裝”出現在包工隊長錢懷套面前時,老錢和在場的工人都大吃一驚,等他把整齊嶄新的錢幣掏出,老錢竟激動得說不出話來。留足過年的錢之后,老錢和工人們都把剩余的錢拿出來給弋功臣存款,不到一個小時,他就開出存單15張,金額32萬元,每年春節前后,弋功臣都緊緊抓住攬儲的黃金時節,送對聯到農家,送新幣到企業,送臺歷,掛歷到一些個體商戶,用自己的真情換回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每當這個時候,他的家仿佛變成了信用社的儲蓄所,周邊幾個村中賣了家畜的,糧食的,打工回家的村民都來弋功臣家送存款,有幾百元的、幾千元的,幾萬元的。大伙都樂呵呵地說:“把錢交給了老弋,心就放到了肚子里。”
農民朋友的貼心人。弋功臣不僅是一名出色的信貸工作者,也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時刻不忘為轄區農民服務,把愛心留在農民朋友的心中。2004年冬,他在下鄉時碰到薈萃山村村民王松臣老人家遭受火災,院內狼藉不堪,老人蜷縮著連過冬的棉衣都沒有。弋功臣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回家后他就與妻子商量,買毛線讓妻子徹夜給老人織毛衣,毛褲。為此,妻子的肩膀、胳膊疼了好幾天。當他把毛衣送到老人手中時,老人緊緊握住他的手不放,淚流滿面,失聲痛哭,哽咽著說:“功臣呀,你真是俺們的貼心人。”平時,弋功臣利用工作之便,經常為左鄰右舍捎些面粉、油,鹽等生活用品;幫助體弱病殘老人取藥:農忙時節為村民捎回化肥,種子;春節前夕為農民兌換零幣、新幣。前些年,村里的困難戶有的連春節都過不去,弋功臣就拿自己的福利和微薄的工資接濟他們。1986年春節,當他得知三叉口二組村民周明舉家因妻子病故,兒子年幼,家境十分貧苦,他毫不猶豫地拿出200元給了老周,并囑托他:“過年了,給孩子買點肉,包頓餃子。”老周感動得熱淚盈眶。現在老周搞養殖,日子過得很不錯,還在信用社存了幾千元。像老周一樣的還有村民陳萬鎖,王占杰等,就這樣100元,200元的,如今數也數不清了。
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者。為忠誠自己心愛的信貸事業,弋功臣記不清有多少次頂風冒雪蹣跚在山路上,與風雨同伴,與暴雪抗爭。俗話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而弋功臣又有多少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為了信貸事業,他沒有過上一個安穩的節假日,妻兒生病,也沒有在家陪護過一天。即使家中蓋房,最需要他管事出力的時候,也沒有見過他的身影。那時候孩子還小,又遇到了麥收季節,村里也沒有閑人。拉建材的車子到了,為省錢,妻子急忙從麥田跑回家,頂著烈日,吃力地卸著材料,臉上流下的分不清是淚水還是汗水,在她眼中,丈夫總是那樣忙,有幾次她想去單位叫他,看到門外排隊等候的村民,她又一聲不吭地走了,對一個女人來說,她的心里承載了太多的苦和累,哭了多少次她都記不清了,弋功臣無奈地說:“甘蔗沒有兩頭甜,忠孝不能兩全。我對不起妻子和孩子,我是一個不合格的丈夫,不合格的父親。”妻子聽后卻說:“看到周圍百姓都過上了好日子,聽到了同事們和鄉親們的贊許聲,我心里比他還要高興。”都說偉大的男人背后都有一個默默奉獻的女人,認識了弋功臣,就真的理解了這句話。
24年信貸路,24年信合情,弋功臣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受到了領導和廣大農民朋友的廣泛贊譽,曾多次被評為市級模范,連年被評為系統內先進工作者。
望著弋功臣在山路中穿梭的身影,傾聽著他與農民朋友促膝暢談的爽朗笑聲,這位馬不停蹄的“信合之子”正用平凡抒寫著偉大,用奉獻譜寫著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