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帆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政策協調日益頻繁,西方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一攬子政策最先是救市政策,即在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在火線上搶救出了問題的金融機構:去年年底、今年年初,西方國家的政策重點轉入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目的是為了保增長;如今,繼續采取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同時,西方國家開始熱衷于談論全球經濟調整。西方國家認為,一方面,全球國際收支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源,因此,治本之策是糾正這種失衡,美國要減少消費,增加儲蓄,東亞國家要增加消費,減少儲蓄;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無可回避的全球問題,各國應聯合起來,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也要積極加入西方倡導的減排計劃之中。
這些措施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是,在觀察全球經濟協調的時候,如果僅僅聽其言,可能就會被西方的修辭術所迷惑。
第一,全球經濟遇到的最要害的問題,在各國的經濟協調中仍然付諸闕如。就業始終是一國經濟政策的最重要目標,從近期的情況來看,如何為本國居民提供就業機會,是各國遇到的最大挑戰,但是,在目前各國出臺的經濟刺激方案和增長方式轉型計劃中,對創造就業均無良策。而且,一旦西方國家的失業率上升,可以預料的是,貿易保護主義將迅速抬頭,這對全球經濟復蘇將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尤其是會損害到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怎樣避免這樣的問題,怎么懲罰其始作俑者,西方國家一直是顧左右而言他。
第二,主要發達國家選擇的主導產業可能存在失誤。西方國家之所以關注氣候變化,除了對全球氣候問題本身的關注之外,另外一個用意就是想借助氣候變化調整經濟結構,通過發展新能源,發展環保產業,尋找新的增長點。但是,目前的這種選擇能否成功,仍然不得而知。新能源在GDP中所占規模相當有限,在可以預想的未來,全球經濟可能仍然主要依靠化石燃料。扮演主導角色的行業不一定是新能源。因此我們在選擇新的主導產業時應更加慎重。
第三,要注意“言外之意”,要警惕發達國家的隱藏計劃,發達國家之所以在國際場合大談全球經濟調整,要求各國之間加強協調,也可能是以此為幌子,從各方面限制發展中國家的趕超。很多新的貿易壁壘有可能通過環境,氣候變化,食品安全等方式,以國內立法的形式,對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口進行限制。
第四,要觀其行,而不僅僅是聽其言,全球經濟調整的確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哪個國家調整得早,調整得好,就有可能在未來國際經濟格局中保持長期的優勢,但是,短期內的保增長目標可能會和長期的增長方式調整出現沖突,只有眼光長遠的政府才敢于在經濟相對低迷的時候頂住壓力,銳意改革,可惜,我們看到的是,西方各國在短期內紛紛通過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對所謂的結構調整卻是三心二意,發達國家采取的擴張政策增加了大量的流動性,這些流動性可能會進入石油,初級產品市場,或流入新興市場,帶來新的泡沫,并延緩各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西方國家的經濟刺激是否要以別國經濟為墊腳石呢?全球經濟調整是否就是要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呢?
調整經濟結構是我們既定的目標,我們需要繼續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但也要警惕別人占我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