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根據中國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出臺的《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銀監發[2008]23號)的有關規定,湖北省政府印發了《湖北省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暫行管理辦法》(鄂金辦發[2008]1號),其中第二章第十條也規定,小額貸款公司第一大股東(原則上是企業)和其他企業法人股東無不良信用記錄,自然人股東應符合《公司法》的有關要求,無犯罪記錄和不良信用記錄。
鑒于以上規定,申辦小額貸款公司的企業和個人會要求人民銀行出具企業和個人信用報告。提供企業和個人的信用報告是人民銀行的職責,然而由于信用報告的解讀有一定的主觀性,而且現行沒有統一的解讀標準,因此貿然由人民銀行出具企業或個人信用記錄良好或不好的書面材料,有可能造成潛在法律糾紛,不利于征信系統的建設和對人民銀行公信力的維護。
為此建議:
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只負責查詢信用報告,不負責提供信用記錄良好或是不良的書面材料。
鑒于信用報告的解讀有一定專業性,人民銀行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對信用報告中的內容進行一定的說明,但報告中不得出現信用記錄良好或不良的字樣。
人民銀行應通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聯席會議,積極與各相關單位協商,制定一套比較適用的信用報告內部解讀方案。
適時考慮建立信用報告評分制度。為了規范信用報告的使用,更好地滿足有關部門對信用狀況的了解,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有必要進一步利用數據庫資源,研究開發企業和個人信用評分系統。
人民銀行成寧中心支行陳志
銀行對賬單收回中存在的問題應引起重視
編輯同志:
為防范內外賬核對環節中的風險,近幾年,金融部門加大了內外賬務核對力度,對存貸款對賬單的收回制定了嚴格的考核措施,以確保對賬單收回率達到100%。
但是,筆者在審計中發現,對賬單收回率雖然達到100%,但對賬單質量卻不高。對賬單收回中存在的“貓膩”,應引起金融部門的重視,
一是對賬單上的名章有出入,張冠李戴,打馬虎眼。如某市紡織服裝有限公司的貸款對賬單上加蓋的是某市皮革服裝有限公司的印鑒章,不細看就會被蒙混過關。調查后發現,兩家公司是經營相似產品的不同單位,因某市紡織服裝有限公司在銀行信譽度高,貸款相對容易,因此被頂名貸款。
二是包辦蓋章,逃避責任,風險暗生。明明是分廠貸款,對賬單上卻統一加蓋總廠的印鑒章。其實總廠只對分廠進行賬務匯總,沒有實權。這是某些企業慣用的金蟬脫殼計,容易引人上當。
三是公章代印鑒章,此地無銀三百兩。對賬單上加蓋公章,看似更具權威性,不容質疑,其實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賬務核對有問題,財會人員最清楚,但又怕擔責任,就把責任推給領導。
四是加蓋假印鑒,應付銀行,存在隱患。
針對上述問題,銀行對賬人員一是要經常深入企業,與企業財會人員進行零距離對賬,二是要堅持換人對賬制度,防止內部人員弄虛作假;三是要完善對賬環節的相互制約機制,減少空擋,堵塞漏洞,使對賬工作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
農業銀行高密市支行單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