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現代文學研究60年

2009-12-01 09:12:24
文學評論 2009年6期
關鍵詞:研究

秦 弓

內容提要:現代文學學科的確立已近60年,有珍貴的經驗,也有深刻的教訓。“十七年”的主要教訓是筒約化、概念化、政治化、模式化;新時期以來,學科從拔亂反正起步,逐漸走上實事求是的正軌,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進展:一是歷史主義成為自覺的追求,二是學科空問愈益廣闊,三是研究方法多元化,四是審美研究得到重視,五是經典的重新確認與深入解讀,六是中外文學關系得到認真梳理,七是資料建設成果豐碩,八是學科自省意識不斷增強;當前學科發展面臨的三項重要任務是:強化歷史性,保持文學性,堅持民族性。

把中國現代文學作為歷史對象來敘述,最早可以上溯到1922年胡適所寫的《最近五十年中國之文學》,作為一門課程進入大學課堂,較早者有1929年清華大學朱自清教授的“中國新文學研究”,但是,成為高等院校中文系普遍開設的一門必修課,則始于1950年5月。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現代文學作為文學史分支的一門學科,其確立與發展,始終與新中國的歷史進程相伴隨。歷史的經驗教訓,值得認真總結,當前來自外部與內部的壓力,需要予以積極的回應,如此,才能推動學科不斷發展。

一“十七年”的經驗教訓

現代文學學科正式確立之初,就被賦予要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進程并證明其必然性與合理性的政治使命。這一使命使得學科隊伍迅速組成,集中了一批知識積累豐厚、思想敏銳的學者投入現代文學研究與教學。為新文學史課程建構基本框架的《(中國新文學史>教學大綱(初稿)》,即由作家老合、美學家蔡儀與文學史家李何林、王瑤在三份大綱草稿基礎上修訂而成。學術界以對新中國建設的巨大熱情,積極響應時代的急切召喚,1951年9月,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卷)率先問世,1953年8月,推出下卷。五六十年代,相繼出版現代文學史著作17種以上?,F代文學學科發展迅捷,很快成為顯學,時間跨度僅為三十余年的現代文學與涵蓋三千年歷史時空的古代文學并列為同級學科。

五六十年代的現代文學史著述,系統地梳理了三十余年現代文學的發展脈絡及其與近代文學、當代文學的歷史聯系,在經典作家作品的闡釋上面也不乏深刻精致之處。新中國開啟了新時代,人民群眾社會地位空前提高,外部資本主義勢力封鎖重重,在這種背景下確立的現代文學學科,無論是歷史脈絡的梳理,還是作家作品的評述,都顯示出鮮明的人民性與民族性?,F代文學不僅初步形成了自足性的學科體系,為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在參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亦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學術史與教育史上,將永遠銘記著20世紀五六十年代現代文學研究的篳路藍縷之功。

但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社會氛圍中,現代文學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干擾,曲折的行程中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一是簡約化?,F代文學本應是一個歷史時段各種文學現象的總名,內容豐富多彩,關聯錯綜復雜。但是,學科建立之初,承續并強化了五四時期新舊對立的認知模式,以“新文學”作為學科的命名。后來,雖然著作也有題名“現代文學”者,然而,強烈的排他性延續多年,總是以新文學遮蔽現代文學多元共生的現象,在整體上將通俗文學、舊體詩詞、傳統戲曲、文言作品與非純文學的傳統文體排斥在外。多數場合,它們都是作為新文學的對立物出場;只有述及魯迅等作家的生平、創作與根據地一解放區文學時,才有一點舊體詩詞的正面引用,以及對平劇(京劇)、秦腔等傳統戲劇之改編、利用的肯定,等等。

二是概念化。相當多的著述不是建立在對大量文學現象的發掘、梳理與分析上面,而是從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出發,用以梳理文學史,演繹出一些與歷史事實不合的結論。譬如,有的著作在述及新文學的特性時,肯定新文學是新民主主義文學的同時,卻連其“白話文學”、“國語文學”、“人的文學”、“平民文學”的特性也要加以否定,既然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那么,作為新民主主義文學的新文學,就被認定一直是在無產階級思想領導下發展的。作家的闡釋也存在著大量的概念演繹現象。譬如魯迅的定位,毛澤東曾經稱贊魯迅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與偉大的革命家,于是,大量的魯迅研究努力為這一論斷做注腳。再如魯迅的思想發展問題,在瞿秋白未被否定之時,一般的論述都盡力套用瞿秋白在《魯迅雜感選集·序言》中的論斷:“從紳士階級的逆子貳臣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戰士”,“從進化論進到階級論”,“從進取的爭求解放的個性主義進到了戰斗的改造世界的集體主義”。至于魯迅思想與文學的復雜性,則缺少深入細致的分析與準確清晰的定位。

三是政治化。五六十年代是一個社會生活與文化生活都高度政治化的年代,在這種氛圍中,現代文學的政治性得到過度強調,就連資料豐富、作家作品闡釋頗有精彩之處、而且建構起一個較為完整體系的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也免不了在《緒論》中強調:“五四”以來的新文學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十年來在文學領域中的斗爭和表現,用藝術的武器來展開了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教育了廣大的人民;因此它必然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一部分,是和政治斗爭密切結合著的”。當時出版的多種現代文學史,被演繹成轟轟烈烈的運動史、劍拔弩張的斗爭史,文學史染上了濃郁的政治色彩。衡量社團、流派、作家、作品,說是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實際上政治標準往往取代了藝術標準。如果政治標準通不過,其文學建樹就失去了被考察的資格,政治地位不高,藝術評價隨之要打折扣;即使是首肯的對象,也是把筆墨主要用在政治傾向的判定與思想意義的闡發上面,而對審美風格的分析與藝術價值的評價則要簡略得多;審美風格上看重金戈鐵馬,輕視小橋流水。在這樣的評價機制下,胡適、梁實秋等新月派成員受到貶抑,沈從文的文學價值大為遮蔽,張愛玲更是連提都不提。政治標準隨著現實政治的變化而變化,不斷剔除被打人另冊的作家,譬如馮雪峰、丁玲、艾青、胡風等,本來在50年代初的文學史評價中曾經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一旦被政治沖擊波擊倒,評價則立刻一落千丈??箲饡r期的區域文學,根據地高度評價,國統區有所保留,淪陷區幾乎不屑一顧。

四是模式化。因為總的框架基本確定,評價標準整齊劃一,學者能夠自由發揮學術個性的空間很小,所以,一些文學史著作結構大同小異,敘述方式頗為相似,少有個性風格。

二新時期以來的主要收獲

十年動亂期間,現代文學難逃厄運。進入新時期以來,在思想解放的時代背景下,學科建設由撥亂反正起步,逐漸走上實事求是的正軌,不斷開疆拓土,獲得長足進展,與此同時,現代文學研究還為整個人文學科提供了創新的動力?,F代文學研究的主要收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歷史主義成為自覺的追求。

現代文學學科具有史學與文學研究的雙重屬性,因而,歷史主義是其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以前,為了演繹某種既定概念或證明先驗邏輯,曾經以犧牲歷史真實

為代價。隨著改革開放與現代化的推進,這種現象日益減少,回到作家作品本體、返回歷史現場、呈現歷史原生態等,愈益成為學術界的共識與行動。曾經被遮蔽或者一味貶斥的文學現象,諸如學衡派及其代表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新月派、京派及自由主義思潮,“民族主義文學運動”,現代都市文化色彩濃郁的海派,現代詩、象征詩與新感覺派小說等現代主義文學,胡風及七月派等,陸續得到了寬容而非刻酷、公正而非褊狹的評價,整理國故得到重新審視,被認為是民族文化頑強生命力的內在要求,是文化轉型過程中對外來影響與民族傳統關系的自行調整;左翼文學在其價值得到充分肯定的同時,幾成定論的左翼文學為30年代主潮說則受到質疑,根據地一解放區文學的復雜性與抗戰勝利之后文學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也得到揭示。

三四十年代,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大陸形成了淪陷區、國統區、根據地(后來發展為解放區)、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上海租界“孤島”等政治、文化生活差異明顯的地區,抗日戰場分為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各個地區與戰場均產生了相應的文學。過去抗戰文學研究多為敵后戰場文學,而正面戰場文學研究嚴重缺失,近年來,這種偏枯的局面開始打破,關于正面戰場的正面表現、正面戰場問題的表現、作家與正面戰場的關系、正面戰場高級將領的文學敘事等,均有論文推出。過去認為淪陷區只有漢奸文學與靡靡之音,因而淪陷區文學研究幾乎成為禁區。新時期以來,禁區逐漸打開,人們注意到淪陷區文學內涵著被奴役的屈辱、壓抑的憤懣與曲折的反抗。錢理群主編的《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凡7卷8冊,逾540萬字,文壇大事紀略1268條,涉及文藝社團466個,作家611人,報刊1200種,書籍1645種。這套叢書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為深入研究淪陷區文學提供了厚重的資料基礎。徐適翔、黃萬華、張泉、陳青生等學者推出了關于東北、北京、華北、上海等地淪陷時期文學的專著。

黃子平、錢理群、陳平原于1985年提出了“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盡管近幾年有學者對其闡釋歷史的有效性提出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概念的確有助于打通過去壁壘森嚴的近、現、當代的界限,增強文學史研究的整體性。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刊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開辟了近代文學與“十七年”文學欄目。許多論著在20世紀背景下研究現代文學,或者在近代、現代、當代文學的歷史聯系上選題,書名標明20世紀的中國文學通史、文體史、地區文學史著作至少在15種以上,如陳鳴樹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典》、黃曼君主編Ⅸ近百年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易新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發展史》、孔范今、黃修己分別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等。世紀框架的確立,不單單是時間的延長,重要的是貫穿了歷史的眼光,正是在歷史的脈絡中,現代文學的特點及其意義才得到了更為清晰的認識。與此相應,許多高等院校中文系的現代文學教研室與當代文學教研室合二而一。在20世紀的框架內,近代與現代、40年代與70年代的承接與轉折問題得到關注。2002年揭曉的首屆王瑤學術獎的獲獎成果中就有“打通”之作:劉納專著《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

歷史意識的自覺也使學術界努力發掘現代文學的傳統文化淵源,作家如魯迅與先秦、魏晉,周作人與睨明,郭沫若與莊子、屈原,現代作家與傳統士人,作品如《紅樓夢》對現代文學的影響,文體如現代散文與古代散文,現代小說與古代小說,新詩與古典詩詞,現代批評與傳統的詩文評,思潮如五四啟蒙思潮與明末清初、晚清的啟蒙思潮;再如現代文學與儒家、道家、佛教的聯系,等等,均有厚重的成果問世。

二是學科空間愈益廣闊。

新時期以前,新文學與傳統文體之間被描述成水火不相容的絕對對立關系。其實,新與舊之間,不只有對峙、沖突、阻遏的一面,也有競爭、互滲、互動的另一面。舊體詩詞與通俗小說,不僅在歷史時段上屬于“現代”,而且其創作動因、社會與心理內涵、審美形式的變異及其影響,都程度不同地具有現代性,因而,盡管目前仍有學者堅持絕對排斥的立場,但現代文學界越來越趨于將其視為現代文學的組成部分。有的現代文學史著作開始嘗試將舊體詩詞納入視野,研究現代舊體詩詞的論文時有發表,專著至少已有兩種問世;“民國文言小說史”也已獲得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多種文學史著作為通俗小說列出專章專節,梳理通俗小說與新文學小說交織并行與互滲互動的歷史關系,闡釋前者或隱或顯的現代性因素,在文化生態平衡的框架中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歷史脈絡上,肯定從張恨水到金庸所代表的通俗小說的歷史地位。范伯群主編的《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更是以豐贍的史料與多重視角描繪出通俗文學全景圖,為整個現代文學的歷史敘述拓展了視野,因此,獲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第二屆王瑤學術獎優秀著作一等獎。

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臺、港文學納入現代文學的視野。80年代臺灣與大陸開放探親,90年代香港、澳門的相繼回歸,進一步促成了臺、港、澳文學研究熱潮。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與廈門大學、暨南大學、汕頭大學等高等院校專門設立臺港澳文學研究機構,相關學術活動十分活躍,??c專欄紛紛問世,學術成果如雨后春筍。張毓茂主編的一部著作題名即為《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多種文學通史也把臺灣文學、香港文學分別列為專章,梳理兩岸四地文學之間的血緣關系?,F代文學進而與澳洲、美洲、歐洲、東南亞等地區華文文學做相關性的整體觀照。

三是研究方法多元化。

在現代文學研究中,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美學方法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引進心理分析、原型批評、地理學、生態學、圖志學、語言學、新歷史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女性主義、性政治、文化政治等多種觀念與方法,架構起一個開放性的方法論體系,進行探索性的運用。楊義主筆的《中國現代文學圖志》,繼承古代圖志學傳統,汲取現代視覺文化營養,視野涵蓋現代文學的文字與圖像,“以史帶圖,由圖出史,圖史互動,圖文并茂”,不僅發掘出現代文學史的新材料、新意義、新趣味,而且開創了文學史寫作的新形式,帶起了文學圖志熱。該著自身也頗受好評,繼中國臺灣與大陸的四個版本之后,又在日本被譯為日文版。

多重文化視角的引入,極大地拓展了現代文學視野。現代文學發展中外部的文化關聯與內涵的文化因子,經多重文化視角的審視,得到頗為開闊而深刻的揭示。物質文化方面,有稿費制度與文學發展關系的研究,有郵政、通訊、生活方式對文學影響的研究;制度文化方面,有關于三四十年代政治審查制度的研究,也有關于“十七年”審查內在化——如人民文學出版社“綠皮書”出版前作家對舊作的修改——的研究,以及微觀的政治文化心理與宏觀的制度文化研究,傳媒文化方面,有商務印書館、泰東圖書局、北新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上海文化生活出

版社、新華書店等出版機構與文學關系的研究,也有《申報》及其《自由談》副刊、《晨報副刊》、《京報副刊》、《大公報》文藝副刊、《益世報》文藝副刊、《解放日報·文藝》、《新青年》、《小說月報》、《禮拜六》、《紫羅蘭》、《新潮》、《語絲》、《現代》、《論語》、《抗戰文藝》、《文藝復興》、《文學季刊》、《文學雜志》、《萬象》、《文藝報》、上海小報、東北期刊等報刊與文學關系的研究;地域文化方面,僅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區域文化叢書”,就包括吳越文化、三秦文化、三晉文化、巴蜀文化、上海城市文化、東北黑土地文化等與文學關系的研究:教育方面,有北京大學、清華、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西南聯大、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東南大學等與新文學之關系的研究,宗教方面,涉及道教、薩滿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及其傳教士等,民族文化視角,有關于老舍與滿族文化、沈從文與苗族等的研究,性別文化,主要是女性主義視角,有對冰心、廬隱、丁玲、蕭紅、張愛玲等女性作家的解讀,也有對男性作家文學世界中的性別歧視的批評,還有男性性別視角的研究,體察文學所表現的現代生活中男性的種種困境。

四是審美研究得到重視。

新時期現代文學研究的撥亂反正,一是努力回到歷史現場,盡量呈現原生態;二是返歸文學,以文學的眼光來看待文學史。新批評、敘事學等方法的引進,有助于審美研究的深入展開。小說方面,有文化原型的追溯,有敘事模式的研究,也有詩化、象征化、音樂性、繪畫感的探索,詩歌方面,有意象、情調、語言、節奏、音律與內在結構的分析,有戲劇化與攝影化等手法的索解,話劇方面,有廣場劇與劇場劇、心理劇與社會劇、寫實劇與象征劇的辨析,有“動作”、潛臺詞、結構藝術、燈光舞美與表演導演的研究;散文方面,有絮語體、對話體、講演體、抒情體、閑話體等類別的區分,也有語匯、語調、意象、意境、幽默、反諷等細致的解讀。

在微觀的審美分析基礎之上,宏觀的文體研究成果豐碩,各類文體史紛紛問世,如林非《中國現代散文史稿》、俞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散文史》、張華主編《中國現代雜文史》、姚春樹、袁勇麟《20世紀中國雜文史》、趙遐秋《中國現代報告文學史》、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三卷本)、陳平原《20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陸耀東《中國新詩史》、龍泉明《中國新詩流變論》、羅振亞《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史論》、王澤龍《中國現代主義詩潮論》、王榮《中國現代敘事詩史》、陳白塵、董健主編《中國現代戲劇史稿》、黃會林《中國現代話劇文學史略》、葛一虹主編《中國話劇通史》、馬俊山《演劇職業化運動研究》、胡德才《中國現代喜劇文學史》等,馮光廉主編的《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史》,則對小說、詩歌、戲劇、散文、批評各種體裁內部的多種體式的藝術特征做了深入細致的闡釋。

五是經典的重新確認與深入解讀。

文學研究的功能之一就是發現與闡釋經典,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學研究史就是不斷發現與闡釋經典的過程。在政治甄別作為文學史編述之基本原則的時期,諸如徐志摩、梁實秋、沈從文、師陀、朱光潛、蕭乾、李健吾、張愛玲、李長之、徐舒、穆旦等人,因其自由主義立場或被視為有瑕疵的經歷,評價大打折扣,甚或根本回避不提。

新時期以來,在回到歷史、返歸文學的學術進程中,人們不斷發現被遮蔽了的經典,徐志摩、戴望舒、梁實秋、林語堂、施蟄存、李健吾、錢鐘書、張愛玲等過去評價不高或視而不見的作家,得到應有的重視與充分的評價。50年代起即隱人文物研究之中的沈從文,終于復出文壇,在讀者中廣受歡迎,在一些文學史中與茅盾、老合、巴金同樣被列為專章。穆旦曾經因為抗戰期間參加中國遠征軍赴緬甸對日作戰,在50年代被判決為“歷史反革命”,他雖然沒有在有生之年看見自己的平反,但在他含冤去世數年以后,其詩歌創作與翻譯的評價越來越高,而今被視為40年代新詩的代表詩人。張愛玲更是名氣暴漲,其人其文,成為研究的熱門。張恨水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作為通俗小說的經典價值——其社會生活的廣闊性、家庭文化的洞察性——得到確認,《八十一夢》社會諷刺的犀利和寓言體小說藝術的繼承創新得到充分肯定。

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合、曹禺等作家盡管程度不同地遭遇諸如“文學大師重排座次”等挑戰,但其經典地位并未發生根本性的動搖,反而加深了對于經典的認識。尤其是魯迅,通過一次次的論爭,經過學術界多角度、多層面、多渠道的闡發,愈加顯示出其思想家的深邃與文學家的偉大。郭沫若的人格矛盾與多重建樹,茅盾的文學貢獻與種種缺憾,巴金早期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價值與晚年“講真話”的意義,老合的幽默風格、語言藝術、歷史洞察力、文化批判性與滿族文化特色,曹禺三四十年代話劇的成就與50年代以后的變化等等,都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經典的發現與細讀相輔相成,近年經典細讀蔚然成風。推出一大批細讀成果,使經典的確認有了扎扎實實的審美基礎。正是在重新確認與深入解讀的基礎之上,大批作家傳記紛紛問世。僅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作家傳記系列就有30種上下,大陸總共為現代作家立傳的約110人,出版現代作家傳記約在240種以上,其中,魯迅傳記就有40余種。

六是中外文學關系得到認真梳理。

中國現代文學的誕生與發展同外國文學乃至外國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要想全面而準確地把握現代文學的歷史脈絡與精神內涵、審美形式,必須理清中外文學關系。近年來,這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有中國作家接受外國文學的影響研究,如魯迅與俄蘇文學、日本文學,郭沫若與惠特曼、歌德,茅盾與左拉,老舍與狄更斯、康拉德、威爾斯,曹禺和易卜生、奧尼爾;屠格涅夫與中國,普希金與中國,泰戈爾與中國等;也有外國文學流派、思潮與中國文學的關系研究,如日本白樺派與中國作家,日本新感覺派與中國新感覺派,蘇聯、日本左翼文學思潮與中國左翼文學思潮,英國浪漫派與中國浪漫派;還有某個歷史時期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關系,如五四時期新文學與外國文學,抗戰文學與世界反法西斯文學;宏觀性的研究有范伯群、朱棟霖《1889-1949中外文學比較史》、王錦厚《五四新文學與外國文學》、錢林森《法國作家與中國》,陳建華《20世紀中俄文學關系》、汪劍釗《中俄文字之交》、王向遠《中日現代文學比較論》、張大明《西方文學思潮在現代中國的傳播史》、宋炳輝《弱勢民族文學在中國》等。

翻譯既有原文意義與韻味的忠實傳達,也有必不可免的中國色彩投射,因而現代翻譯文學既不同于原本的外國文學,也有別于本色的中國文學,而是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結晶,可以視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80年代翻譯文學研究尚嫌薄弱,但1989年版陳玉剛主編的《中國翻譯文學史稿》已經開始顯示出翻譯研究的實績與前景。90年代以來,對翻譯文學越來越重視,論文明顯

增多,關于胡適、魯迅、周作人翻譯的個案研究均有專著問世,宏觀性的專著亦有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王向遠《二十世紀中國的日本翻譯文學史》、謝天振、查明建主編《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史》、趙稀方《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張中良《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李今《三四十年代蘇俄漢譯文學論》等。

七是資料建設成果豐碩。

文獻資料是學科建設的基礎。新時期打破諸多禁忌之后,文獻資料的發掘、整理、出版工作就提到了重要日程,學術界共同努力,成果豐碩。197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代文學研究室發起編纂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資料匯編》,分甲、乙、丙三種,甲種為《中國現代文學運動、淪爭、社團資料叢書》,30卷;乙種為《中國現代作家研究資料叢書》,含170多位作家的專集或臺集近150卷,丙種為工具書,有《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索引》、《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總計約6千萬字。這套匯編除了一小部分因經濟原因在出版社擱淺之外,多數已陸續面世,并在學術研究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最近,80年代初版的上述甲乙丙三種叢書開始修訂重印,此前擱淺的部分也已列入出版計劃,有望繼重印本之后陸續推出。

其他資料著作也是數量可觀,如《魯迅生平史料匯編》五輯,《上海“孤島”時期文學資料叢書》,《抗戰時期桂林文化運動史料叢書》,1923--1983年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匯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叢書》,Ⅸ新文學史料叢書》,《江蘇革命根據地文藝資料匯編》、《鴛鴦蝴蝶派文學資料》、《中外文學關系史資料匯編》。《新文學史料》、《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資料》、《魯迅研究月刊》、《東北現代文學史料》、《抗戰文藝研究》、《延安文藝研究》、《晉察冀文藝研究》等刊物也發表了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

《中國新文藝大系》第2編(1927-1937)、第3編(1937-1949),《中國新文學社團、流派叢書》、《延安文藝叢書》、“上海抗戰時期文學叢書》、《抗戰文藝叢書》、《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后方文學書系》等,從原始報刊匯集作品,為研究提供了便利。

隨著資料工作的深入,作家文集、全集的編輯出版也出現了新的局面,僅延安時期作家全集、文集就有百部左右。新版《魯迅全集》已經出版,增加了若干佚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丁玲、張天翼、周揚、趙樹理、孫犁、徐志摩、戴望舒、師陀、何其芳、廢名、穆旦、賈植芳等作家的全集或文集紛紛問世;有爭議的人物的文集及其他資料也能夠推出,如《周作人自編文集》、《周作人集外文》、《周作人年譜》、Ⅸ穆時英小說全集》等;Ⅸ胡適全集》、《鄭振鐸全集》、Ⅸ阿英全集》等收人了其譯作,表現出對翻譯文學的重視,《朱自清全集》等收人了日記,呈現出作家真實的心理軌跡。

史料學、文獻學、版本學的學術價值越來越被現代文學界所認可,老中青幾代人中都有學者從事這些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朱金順《新文學史料學引論》、陳子善《撈針集陳子善書話》、劉福舂《中國新詩書刊總目》、金宏字《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等。

八是學科自省意識不斷增強。

現代文學發端于對傳統文學的質疑、對峙,懷疑精神與批判精神是現代文學的重要特征。當現代文學成為一門學科之后,對象的屬性反射到研究中來,內化為學科的一種品格。所以,當思想獲得解放之后,現代文學界在開拓創新的進程中,時時反顧,不斷自省。

1982年9月至1983年1月北京師范大學受教育部委托舉辦的現代文學進修班上,唐弢的《關于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編寫問題》、王瑤的《關于現代文學的民族傳統問題》、樊駿的《關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考察和思索》等報告,表現出改革開放之初學術界清醒的自省意識。《上海文論》1988年第4期開設“重寫文學史”專欄,推動了學科自省意識的發展。此后,不僅有了形式多樣的“重寫”實踐,而且回顧學科歷史、總結經驗教訓的著述不斷問世。微觀的有關于作家作品研究的回顧與總結,涉及作家至少有60人,其中尤以魯迅最為突出,專著有十種以上,如袁良駿《當代魯迅研究史》、王富仁《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杜一白《魯迅研究史稿》、張夢陽《中國魯迅學通史》、徐鵬緒《魯迅學文獻類型研究》、王吉鵬等關于魯迅小說、雜文、散文詩研究、魯迅和外國文化、中國文化比較研究的歷史梳理。介乎微觀與宏觀之間的回顧總結,對文體、話題、報紙、雜志、社團、流派、思潮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涉及。宏觀性的學科總結也推出多部專著,如許懷中《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史論》,馮光廉、譚桂林《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概論》,黃修己《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徐瑞岳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綱》,劉勇《現代文學研究》,溫儒敏等《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黃修己、劉衛國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等。

三現代文學學科面臨的任務與挑戰

現代文學學科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成果積累相當厚重,僅文學史著作就有260種以上,博士論文不少于1000篇。學科隊伍內外對現代文學研究的前景產生了程度不同的擔憂或質疑。有人擔心,在三四十年的時段上聚集著三四千人的研究隊伍,學科人口密度在文學史研究中大概數一數二(平均一年一百人,每人均攤三四天),近年來又取得了如上所述的成績,究竟這個學科還能堅持多久?也有人把近年來價值失衡、道德滑坡的根源歸結為傳統文化的失落甚至顛覆,而把五四新文化運動視為始作俑者,甚至有人提出,中學教材中應該剔除白話文,而全面恢復文言文,因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全都承載于文言文之中。如此看來,現代文學不僅存在著學科內部亟須創新的壓力,而且面臨著來自外部的嚴峻挑戰。

一個學科能否延續下去,主要的不是取決于研究對象的大小(宇宙之大,細菌之微,都可以成為研究的對象),也不在于已經積累了多少成果,而是在于對象是否具有研究價值,對象還有多大的探索空間,研究本身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與幾千年的古代文學相比,現代文學雖然時段不長,但這是一個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期,前面承接著悠久的歷史,后面貫通于活躍的當下,內部扎根于深厚的中華沃土,外面連接著廣袤的異域文化。傳統到現代沒有斷根,而是通過嫁接獲取新質,經由創造增添活力;現代文學也沒有因為新中國的成立便戛然而止,而是注入到新中國的文化血脈之中,對幾代人乃至未來都有深遠的影響。文言文學承載著古代文明,而現代白話文學則承載著對傳統革故鼎新的現代文明。這樣一種文學,怎么可能失去研究的價值呢?新文學誠然高舉過反傳統的旗幟,但新文學并非如以前所誤解的那樣是所謂徹底反傳統,而是對傳統加以分析,有批判也有認同,有摒棄也有繼承,有改造也有創新,況且現代文學史上并非僅此一家,在新文學陣營之外,還有傳統文學陣營,在新文學陣營內部,有激進派,也有保守派,還有折中派。當下的價值失衡、道德滑坡原因十分復雜,決不能讓現代文學背黑鍋。

比起外部的挑戰來,更嚴峻的考驗是來自內部的壓力。有了成績容易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形成惰性,大量重復性的、泡沫化的“成果”就是證明。要想保持學科的旺盛生命力,必須繼續解放思想,開拓視野,苦練內功,夯實基礎,具體來說要在如下三個方面加強建設:

一是強化歷史性。

歷史是由無數細節構成的,其本身具體而鮮活。而目前所見的多數文學史著作,在梳理過程中,舍去了豐富的細節,使文學史變成千巴巴的幾條筋。這固然有寫法問題,但根源在于文學史觀。文學史的研究與撰述,首先是要告訴讀者現代文學是怎樣一種存在狀態,然后才是總結經驗教訓、提煉發展規律。這就需要發掘歷史原生態,選取具有代表意義的典型細節,以使文學史豐滿起來。譬如:作家的生計與文學的生產流通處于怎樣的關系,報紙、雜志等媒體在文學創作與傳播中起到了哪些作用,經典作品的發行量究竟有多少,不同層面的讀者是怎樣接受現代文學的,現代文學在社會文化發展中究竟產生了怎樣的效應,翻譯與創作的互動關系,翻譯文學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據何種地位,等等,都需要以真實的細節來說明。

歷史敘述,不僅要有豐富的歷史事實,而且應該梳理出歷史發展的線索,對文學現象做出分析與評價。如果說選擇本身已經能夠見得出編著者的歷史態度的話,那么,梳理與分析評價更能顯示出編著者的歷史眼光。在這方面,實事求是應該成為基本準則,但這一準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譬如,迄今許多著作都把左翼文學稱為30年代(文學史上通常指1927-1937年)文學主潮,事實果真如此嗎?當時,左翼文學確實十分活躍,有左翼作家聯盟及其分會,有魯迅、郭沫若、茅盾、洪深、田漢等知名作家,有《北斗》、《文學月報》等刊物,有《子夜》等影響廣泛的作品,并且一些非左翼作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左翼思潮的影響,帶有左翼色彩的作晶受到青年知識分子的歡迎。左翼文學當時處于地下或半地下狀態,為了爭取自身的生存權利,也緣于其政治背景的需要,不能不大造聲勢,若論聲勢,左翼確實相當可觀。但是,確認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學主潮,主要憑借的不應是聲勢,而應是文學觀念與文學創作的建樹及其影響。30年代,非左翼的民主主義思潮與自由主義思潮,無論是作家陣容與地域覆蓋面,還是理論建樹與創作成就,都不比左翼思潮遜色。從刊物來看,《新月》、《現代》、《論語》、《文學季刊》、《文季月刊》、《大公報·文藝》等,雖然其中也發表左翼作家作品,但總體來看,仍屬于非左翼刊物,從代表作家來看,小說方面有葉圣陶、許地山、張恨水、巴金、老舍、李劫人、廢名、沈從文、師陀、蕭乾、施蟄存、穆時英等,戲劇方面有曹禺、李健吾等,詩歌方面有徐志摩、聞一多、馮至、孫大雨、饒孟侃、陳夢家、朱湘、方瑋德、戴望舒、卞之琳等,散文方面有周作人、林語堂、何其芳、李廣田、繆崇群、陸蠡等,理論方面有梁實秋、朱光潛等,其陣容、成就及影響,無疑要超過左翼。誠然,左翼文學在社會解放題材的幅度與深度及文學大眾化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與顯著的貢獻,但從整體上看來,30年代文學基本上還是沿著五四文學開辟的道路向前推進,人性解放、個性解放與國民性剖析占主要地位。即使抗戰爆發以后,民族解放成為時代大潮,堪稱經典的作品大多還是出自上述主體題材。1949年以后的文學格局固然可以追溯到始于20年代后期的左翼文學,但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社會歷史的進程,不能用1949年以后左翼的升帳掛帥來“追認”30年代的左翼主潮。如果一定要從復雜的歷史現象中尋繹出一個主潮的話,那么不妨說左翼與民主主義、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共同構成了社會解放、個性解放與民族救亡交織并進的30年代文學主潮。

現代文學是在民國背景下誕生、發展起來的,而過去較多地強調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背景,忽略了民國史,現在這一問題開始引起學術界的注意,今后當加強現代文學史與民國史的關聯性研究。

抗戰正面戰場文學的研究剛剛起步,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諸如:1.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對戰區文化工作的總體部署,各個戰區司令長官部及其下屬軍師的文化工作,《陣中日報》等戰區報刊的文學副刊及相關版面,戰區演出、出版等活動,正面戰場文學作品在大后方的發表、出版與評論。2.作家與正面戰場的關系。3.正面戰場題材的作品,可分階段(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也可分戰區,分兵種(陸軍、空軍、海軍),還可以分戰役(22次會戰、重要戰役等)。4.作家創作、新聞報道、政府表彰與民間傳說中的抗戰英烈敘事,包括高級將領敘事。5.前方與后方、戰略與政略的關系。6.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關系。7.正面戰場文學與日本侵華戰爭文學的比較。8.中國正面戰場與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關系。9.正面戰場文學與世界反法西斯文學的比較。10.正面戰場文學的文體、風格等。為了推進研究,有必要搜集、整理、編選出版一套多卷本的《正面戰場文學總集》,同時加強對正面戰場相關文物——墓碑、墓志銘、紀念碑、英烈祠堂、對聯、書信、日記等——的調查與研究。

只有解放思想,拓展視野,切實努力,才能全面把握正面戰場文學的基本風貌與審美特征,進而繪出完整的抗戰文學地圖,并藉此增進對抗日戰爭的認識。這樣,才能不辜負文學史研究的學術使命,也才能無愧于歷史和未來。

二是保持文學性。

過去文學史被政治化,近來又面臨著文化史、思想史的壓力,仿佛只有在文化的廣闊原野上任意馳騁,才顯得氣魄宏大,似乎只有言必稱思想史,才見得出眼光的深邃。文學史固然要關注制約文學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文學所表現的社會文化內涵、精神世界,但既然是文學史,就不能寫成社會史、文化史與思想史?,F代文學史最應關注的現象應該是作家作品,應該有創作現象的生動描繪,點出經典作品的神韻所在,說出現代文學較之傳統文學在藝術形式、審美情趣等方面增添了哪些新質,較之同時代外國文學顯示出哪些民族性特征,現代文學在藝術上存在哪些問題,等等。文學史敘述的筆墨最好也應該有一點文學色彩,通史在司馬遷等史學大家筆下尚且能夠寫得有聲有色,為什么現代文學史著作反倒失去文學的靈氣與韻味,板著一副枯澀的面孔呢?

三是堅持民族性。

在日益高漲的“全球化”聲浪逼促下,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焦慮有增無減,精神文明與制度文明、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的態勢愈加明顯,無論是心理需求還是文化建設,都不能不向民族傳統回溯。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關系的研究漸呈上升之勢。傳統文化同現代文學關系的研究今后將會吸引更多的學者參與,并將成為一種普遍的背景意識。

博士論文選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文學學科的演進歷程,從中也可以發現一些問題。就文類來看,目前的選題仍受現代純文學觀的局限,而如果以雜文學觀或大文學觀來看,還有一些文學現象應該注意,如戲曲文學、口傳文學、民間碑銘、楹聯及帶有文學性的通電、政府文告等。就方法論來看,對海外學術方法運用較多,其中不乏簡單化的照搬、不合國情的錯用等問題;而對中國傳統學術方法,如版本學、目錄學、考證學等運用較少,中外方法的融會創新明顯不足。

近年來,現代文學研究頗受海外思潮影響,正負效應均很明顯,亟須總結。拿負面效應來說,中國本來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從秦代起,中國即是多民族一體的國家,后來雖然屢有變遷,但多民族一體的民族國家性質始終如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綿延幾千年的帝制,但帝國時代的國家版圖基本上得以維系,這與歐洲隨著帝國的解體、民族國家紛紛誕生的情形截然不同。可是,一些學者絲毫不顧國情,認定“民族國家”概念前衛,便拿來任意搬用。譬如,有人把新中國的誕生視作中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有人似乎“寬容”了一點,把中國作為民族國家的歷史開端提前到辛亥革命,等等。再如“想象共同體”概念,本來是安德森在“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考察的結論之一,而我們有些學者拿來套用,說中國也是一個想象出來的共同體。如此等等,已經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認真總結與清理海外思潮對中國學術界的影響,已經迫在眉睫,今后一段時間,將成為現代文學乃至整個學術界的前沿問題。

現代文學學科因其承載的社會使命、學術使命與教育使命,一直在整個人文學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2006年至2009年,四年間共有119項現代文學課題獲得社科基金立項,在一級學科中國文學里,年均占25%,其重要性的公認度可見一斑。對于現代文學學科,我們完全不必自卑、自餒,而是有理由相信:現代文學研究在21世紀的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將有更大的發展,在中國與世界的文化對話中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 91|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啪啪啪亚洲无码|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a一级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黄色网|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国产第一页亚洲| 日韩免费成人|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综合五月天网|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免费在线观看av|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亚洲成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在线精品自拍|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日本精品视频| 日韩欧美色综合|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成人在线亚洲|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内精品视频| 香蕉伊思人视频|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天堂成人在线|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国产精品视频3p|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日韩欧美网址|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福利|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成人在线亚洲|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国产二级毛片|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精品视频91|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亚洲自拍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