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強 王 洋
在今天開放的世界體系中,人類的經濟活動、社會活動、文化活動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影響或相互作用。“開放”是形容當前世界特征的最恰當的詞語,它不僅是世界各國發展的反映,也是時代進步的主題。現在的大學生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他們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觀點,嘗試新的生活方式,不循舊,不保守;他們思維獨立,具有批判精神和創造激情,敢于向權威挑戰;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做事講效率,有競爭意識;他們注重平等,熱衷參與,有法律意識;他們熱心社會活動,有公益意識,有較強的公民責任感。當代青年大學生的這些行為和心理特點都顯示出全球化時代的深刻影響。隨著中國加入WTO和舉辦奧運會,對外開放的廣度與深度將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何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潮流,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和進取的精神來面對開放的世界,應是教育界重點關注的問題。而如何培養出新一代具有面向世界的國際意識的大學生,就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世紀應當面對的新課題。[1]
一、培養大學生國際意識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迎接國際挑戰,需要具有國際意識的人才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既標志著我國的對外開放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也意味著我國將要面臨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面對的挑戰更加嚴峻。作為世貿組織的成員,在享有一定權利的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為了更好地適應這一組織的規范,我國不論在體制管理方面還是在人才意識方面都需要有一個很大的轉變。當前,我國在法律體制、市場體制、思想觀念等方面還存在很多的缺陷,尤其缺乏具有國際意識的高素質人才。“經濟全球化要求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這就對大學提出了培養人才的新要求,大學只有向企業組織提供熟悉國際貿易、法律和技術標準等內容的人才,才能受到歡迎。”[2]在國際市場上,企業之間的競爭表面上是產品的競爭,在更深層次上是具有國際意識人才的競爭。誰掌握了這樣的人才,誰就掌握了競爭的優勢。因此,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國際意識成為各大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適應新的國際市場規則的基本要求。
2.人才缺失的現狀,使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國際意識刻不容緩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我國的改革開放進一步向縱深發展,這一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其中缺乏具有國際意識的人才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很大的困難。當前我國這類人才缺失的現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總量比較少。為了增強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客觀上需要更多的具有國際意識的人才。“以上海為例,2001年人力資源報告表明:上海市高級人才與人口的比例只有0.51%,遠遠低于美國的1.64%、日本的4.97%、新加坡的1.52%,并且上海市人才國際化總體水平較低,缺少具有國際意識的通用人才。”[3]上海一直是我國改革開放程度最高的地方,如果這里都存在這種人才缺失的現象,其它地區的情況就更嚴重了。
(2)分布不均勻。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我國各個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這就造成僅有的一些具有國際意識的人才在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中的分布極不平衡。這類人才往往集中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和高薪行業,而在一些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則很少,甚至沒有。
鑒于以上的情況,我們的各大高等院校有義務、有責任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的具有國際意識的人才。
3.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客觀上要求培養具有國際意識的大學生
進入21世紀,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在曲折中不斷向前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國家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的改革開放處于一個關鍵的時期,各種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要求我國進一步融入全球化的市場模式。這些復雜的時代背景和國內外形勢,要求當代大學生要具有國際意識,能夠從全球的視角去審視我們國家的國際地位與作用,去分析國際形勢的變化發展趨勢。為了更好地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發展的挑戰,當代大學生必須具有國際意識。
二、培養大學生國際意識的途徑與方法
1.設置國際教育課程,拓寬學生視野
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日趨明顯,各個國家的教育也在不斷地走向國際化,融入到國際教育的大背景中。在大學教育日益走向國際化的背景下,為增強學生的國際意識,“高校要設置部分國際課程,引導學生了解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歷史、地理、民族等,引導學生關心世界熱點、難點,這應成為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4]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包括人文、科技、數學、外語、地理和社會研究在內的跨國界、跨民族、跨學科的綜合性、比較性的國際教育,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在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時,能從大局著眼,用理性的態度去面對歷史與現實、國際與國內的問題,并將關注的重點從本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拓展到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上來。同時,我們還要充分發揮“兩課”的作用,要增開一些與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有關的課程,如《國際政治與經濟》《國際金融與貿易》《國際關系》等等,通過這些教學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
2.擴大對外交流,充分利用國際教育資源
隨著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大幅度增長,國際間的教育互動和合作也日益加強。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孤立封閉地發展教育,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會利用他國的教育資源來彌補本國的不足。要利用機制優勢,加強國際交流,包括學術交流、教師交流、學生交流;積極發展國際合作辦學,選派教師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交流會,參加跨國合作研究,以課題為中心召開國際研討會,開展校際的合作交流;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選派教師到國外去進修、訪問、講學、搞合作研究,也可以與外國大學合作辦學,把外國教材、教師引進來;要大力吸引外國留學生到本校學習,也要選拔本校的學生到國外留學。“出國留學被認為是加強對外交流、培養國際意識的最佳途徑。從1978年到1997年,中國共有30萬人出國留學,分布在103個國家和地區,留學回國人員約9.6萬人。”[5]他們吸取了外國的優秀文化成果,也在留學的過程中樹立了國際意識。除此之外,對于國內比較薄弱的專業學科,政府應該從經濟上積極地支持學生到其他國家選修。這樣既可以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同時學生的國際意識也能得到很好地培養。
3.加強WTO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應用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使我國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因此要加強對世貿組織相關知識的學習。“世界貿易組織是一個具有國際法主體的處理國家和地區之間貿易規則的國際組織,世貿組織協議共包括29個法律文件,其內容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以及與貿易有關的措施等,內容十分廣泛,這些法律文件確立了世貿組織一系列規則和機制,為世界提供了一個開放、公平、統一的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也就是提供了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游戲規則。這些規則所體現的非歧視、國民待遇、市場開放、公平貿易、透明度等原則,以及有關例外條款,如綠箱、黃箱、藍箱等措施,對于我們都是一些全新的概念。”[6]對于這些陌生的規則和條款,我們要加強學習,以便運用它們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服務,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護國家的經濟利益。這也是一個培養國際意識的過程。
4.要汲取世界教育精華,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
國際教育發展到今天,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教育技術與方法,在教育體制、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因此我們要汲取世界教育精華,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包括辦學理念、辦學模式、管理機制以及引進人才與資金,從而使我們的大學生也體驗到國外的教育教學理念,接受國外先進的辦學模式,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起國際意識。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社會中,培養他們的國際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各級政府和各高等院校應集思廣益,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努力地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國際意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擔負起自己的使命,為祖國的富強、中華民族的崛起貢獻自己的力量,奉獻自己的青春。
參考文獻:
[1]韋鴻鵬.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國際意識問題[J].學術論壇,2003(2):159.
[2]戴曉霞,黃家豪,謝安邦.高等教育市場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8.
[3]儲成流.迎接“入世”挑戰培養高素質人才[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2):44.
[4]方勇,李志仁.高等教育與國際創新體系[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
[5]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紀的大趨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6]儲成流.迎接“入世”挑戰培養高素質人才[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