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在規模和形態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成績斐然: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把握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確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體地位,培養出一批批卓越人才。而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確保高校各項工作良性運行,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理論基礎依據
“激勵”一般指一個有機體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標時的意愿程度。在《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中有“欲以激勵應倏”的說法[1],其中“激勵”的含義為激發使其振作。美國學者貝雷爾森和斯坦尼爾認為:“激勵是指一個有機體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標時的愿望程度。它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內心狀態,一切內心要爭取的條件、希望、愿望、動力等構成人的激勵?!盵2]筆者認為激勵就是激發和鼓勵,即通過某種刺激因素激發人的動機從而產生某種行為,使其發揮內在的潛力去努力實現既定目標的一種心理過程。
1.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
馬克思認為把人和社會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需要,并認為:“需要是人類心理結構中最根本的東西,是人類個體和整個人類發展的原動力?!薄叭魏稳巳绻煌瑫r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倍鞲袼拐J為社會需求比十所大學更能推動技術的發展。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認為不但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也要重視人們的物質需要。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把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不能只顧發展,而忽視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實際利益,從根本上說這也是把人的需要作為出發點。這一理論側重于從個體需要和社會需要的統一方面進行論述,強調社會需要的滿足對人的發展的意義。
2.馬斯洛的需要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依據對人的直接生命存在的重要程度和人的需要在發展中是由低級到高級,將人類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第一,生理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人只有滿足了衣食住行才能從事其他活動。第二,安全的需要。它包括從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到個人安全,幾乎能控制調動機體的一切力量來為其服務。第三,歸屬和愛的需要。它是指個人對愛、情感和歸屬的需要。第四,自尊的需要。它是指人們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牢固的地位,渴望得到他人較高的評價。馬斯洛指出:“自尊需要的滿足導致一種自信的情感,使人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有價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處和必不可少。”第五,自我實現的需要。它是指人對于自我發揮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使人的潛能得以實現的傾向。這一理論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和動態型。馬斯洛從個體需要的角度進行論述,把重點放在了對個體需要的研究上,對當前的需要理論研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但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能只是緊緊抓住學生個體的需要來考察其思想和行為,也要對學校、學院及班級整體情況進行全面了解,以更好地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勵的主要方法
1.目標激勵法
目標是人心里之外與人的某種心理需求相對應的客觀現實,簡言之,就是人們的行為目的。恩格斯指出:“推動人去從事活動的一切,都要通過人的頭腦?!獠渴澜鐚θ说挠绊懕憩F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意志,總之,成為‘理想的意圖,并且通過這種形態變成‘理想的力量”。[3]目標激勵就是發現和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理想目標,最大限度地使他們在自我價值的追求中不斷實現自我滿足,從而激發和強化他們的正確主體意識,調動他們潛在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因素,使他們在大學階段充分得到自我開放、自我塑造的鍛煉,為其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目標對個體行為和組織行為具有極強的激勵作用,是一種牽引,也是一種刺激,人為了實現目標就會主動采取某種行動。我們要引導大學生為自己設立明確而適當的目標,通過實現這些目標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在進行引導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需要,尊重學生的特長和愛好,使大學生個人成才目標與高校所要完成的培養目標相互銜接,增強其實效性。
2.獎懲激勵法
獎懲是指通過一定的物質或精神方式,對符合管理意圖、達到管理要求目標的人或事進行表揚,給予肯定和鼓勵;對于不符合管理意圖、違背管理要求的人或事進行批評,給予否定和懲罰的一種方法。獎懲激勵就是運用獎勵和懲罰的手段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或限制其錯誤行為,發揮激勵作用的一種激勵方法?!蔼剟钍菑恼鎭砜隙▽W生思想、行為中的積極因素,給予精神或物質上的正面刺激,以達到鼓勵先進、發揚正氣之目的。懲罰則是從反面否定學生思想行為中的消極因素,給予教育或處理,以達到明辨是非、糾正錯誤、促進轉化之目的?!盵4]獎勵激勵和懲罰激勵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無論是對先進行為的肯定贊揚,還是對違紀行為的否定、處罰,其目的都是為了激勵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意識,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效果。通過獎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以學生需要的滿足為基礎的,每個學生都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物質獎勵是通過滿足學生一定的生理需要和物質需要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精神獎勵是通過將獎勵用一定的榮譽形式表現出來來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滿足其思想上的需要。應把物質獎勵、精神獎勵有機結合,從而使獎勵產生實際的、持久的激勵作用。
3.榜樣激勵法
榜樣是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是社會主體完美形象的統一,是社會先進道德觀和行為準則在典型人物身上的集中表現,代表著人的價值追求。大學生的榜樣激勵是指在高校教育者的引導下,通過對榜樣的感知、崇敬,進而模仿其思想行為、言行舉止,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榜樣激勵法是培養大學生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形成具有時代精神的大學生風范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其綜合素質。
三、構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的重要舉措
1.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激勵理論、需要層次理論、期望理論、目標設置論都是值得借鑒的激勵模式,但是激勵理論的理論基礎是抽象的個性論和個人主義,它以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為理論基礎,揭示人的需要、動機、目的和行為的關系,過分強調通過滿足個人的需要來調動充分的積極性,往往把人的需要歸納為遺傳和本能,看不到人的需要的社會本質。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應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理論依據,認準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激勵大學生不斷完善自我,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2.逐步完善激勵方法,使激勵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1)堅持物質和精神相結合,以精神激勵為主。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同樣也有著物質需要。在開展學生工作時要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一定的獎勵,對滿足學生的基本需要和改善學生學習條件,進而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具有重大作用。應改變從前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談“物”色變,推行精神鼓勵萬能的做法。
(2)堅持以人為本與教育客體能動性發揮相統一。激勵從本質上而言,就是以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最大限度地發揮、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潛能,有效配合教育主體實施教育方案,最終實現教育目的。在激勵中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就是以學生為核心,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學生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最終達到學生管理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與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與適應社會需求相統一,與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培養相統一。
(3)堅持平等公正。公平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是一種個人的主觀感受,每個人內心對公正、平等都有渴求,對于大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因而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盡可能營造公正的環境:一是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二是對待學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產生相互平等感、親切感、尊重感和理解感,激發學生對教育者的尊重和愛戴,從而收到良好的工作實效;三是要建立健全管理規章制度。要做到公正,重要是制度公正、程序公正。在學生管理中不但要制定公正合理的規章制度,而且在執行中也要保證程序規范,一視同仁。
3.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強化激勵教育的環境保障
環境因素對教育具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給學生以寬松和諧的氛圍,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大學生激勵教育的最佳載體。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突出“以人為本”服務學生的理念,以教育為基礎、以管理為手段、以服務為保障,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形成合力。高校教育者應把為學生提供周到的人性化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同時,要注意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健康的校園文化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大學生身處健康的校園文化中會自覺不自覺地吸取學校的人文精神,從更高的境界、更寬廣的領域去理解和領悟生命的意義,理解人生的價值真諦,從而對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一種持久而深刻的激勵力量。校園文化中的班級文化、寢室文化、網絡文化、櫥窗文化等,多數是由學生自己組織的,學生在活動中能夠充分表現和展示自我,看到自身的價值,建立起自信心和榮譽感,成為充滿激情的生活中的強者。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第986頁.
[2]冬青.揭開行為的奧秘:行為科學概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第59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28頁.
[4]范中杰.論青少年榜樣教育的時代特征[J].教育科學,2001(2).
[5]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