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霞
摘要:和諧文化建設為中國特色的外語教育賦予了新的使命。外語教育要在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上體現和諧文化的要求,樹立文化自覺意識,充分發揮外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使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關鍵詞:和諧文化;外語教育;中國文化
和諧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學校教育作為文化傳播的主渠道,要主動承擔起整合文化沖突、化解文化矛盾、引導文化發展方向的重要任務。外語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經濟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天,外語教育的作用更加明顯,功能更加突出。
外語教育肩負著傳承和諧文化的使命,是溝通中外文化的橋梁。外語教育要自覺引領文化方向,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教學的自覺追求,并將此目標融入教學與文化交流之中。
一、外語教育應在辦學理念上體現和諧文化的要求
現代教育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2年提出,人的全面發展首先表現在“身體與靈魂、智力與情感、創造力與敏感性、自主與責任、社會良知與契約以及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等各個方面”。現代教育應該是擺脫各種功利性目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正如許國璋先生所說:“我教學生從來不以教會學生幾句英語或教會一種本事為目標,而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英語教育是用英語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養心智的,而不是英語教學。”
和諧文化建設需要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外語教育要重視人文教育、重視文化,使人才培養的素質結構體現和諧文化的要求。也就是說,要從我國教育的現實出發,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教育學生,培養適合我國文化和經濟建設需要的和諧發展的人才。但是近年來,我國外語教育片面強調外語的工具性,削弱了外語教育的本質——人文主義教育,其結果是學生的外語語言技能不斷提高,文化素質卻日益下降。許多有相當英文程度的中國青年學者在與西方人交往的過程中,都始終顯示不出來自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因此,外語課程作為人文科學應該納入通識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還要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進行交際實踐的熱情,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
二、外語教育要樹立文化自覺意識,促進社會文化的和諧發展
學生文化自覺意識的培養是外語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文化自覺意識首先表現在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對外來文化的尊重上。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解釋,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也許可以說,文化自覺就是在全球范圍內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觀的一種具體體現”。因此,我們要認識自己的文化傳統,發展自己的文化傳統,在確認自己文化價值的過程中與他文化共建人類文化。
外語作為文化傳遞的工具,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習西方的優秀文化,另一方面要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自覺性。外語學習首先要以對母語文化的認知和繼承為基礎,也就是“文化自覺”。如果沒有這種文化自覺,我們就很難完成對外來文化的理解、消化和傳播。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外語教育尤其是外語類大學教育,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一直未將本民族文化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也沒有從文化自覺的角度來看待本民族的語言與文化,這就使得許多學生誤認為“西方文明優于中國文明,西方文化優于中國文化”,而盲目地“與國際接軌”,在跨文化交際中屢屢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癥”。
外語教育要走出忽視本民族文化教育的誤區,在和諧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就必須加強中國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提高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反思能力,從而使學生樹立文化自覺意識,學會尊重和欣賞各種不同的文化,學會與不同的文化進行溝通和對話,學會對外來文化作出自主選擇,并從中吸取有益的、健康的文化成果,創造出滿足我國新時期發展的新文化。
三、外語教育應秉承“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
外語教育要以中國文化為根本,汲取外來文化的精髓,進而促進民族文化的創新與和諧發展。借鑒和學習外國文化要遵循和諧文化的理念,運用“和而不同”的發展策略。“和而不同”的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和”是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主張多樣和平衡,它的重要哲學內涵就是肯定相互聯系的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強調不同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同”是完全相同的意思。“和而不同”就是在保持各自主體性的前提下承認不同的存在,尊重不同個體的特性,與其他個體和諧相處。將和諧理念運用于外語與外語文化的學習,就是既不丟棄民族文化,也不拒絕外來文化,正確處理民族文化的傳承性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問題。學習外國語言免不了要接觸外語背后的文化,外國文化是當前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但不能把文化教學簡單地理解為外語文化的導入,而要在了解的基礎上做到揚棄。也就是說,首先要對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要自覺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同時以開放的心態來學習外國文化,進而為促進本民族的文化創新與和諧發展作出貢獻。
四、外語教育應使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是我國對外交流的目標,也是我國外語教育的任務。但長期以來外語教育實際上只承擔了把世界介紹給中國的任務,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工作基本上沒有展開。今天,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的主題,文化作為軟實力已經成為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和影響未來的重要力量,未來世界的競爭也將是文化的競爭。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在這樣的形勢下,“將中國介紹給世界”就成了擺在外語教育面前的一項重要的文化任務。
為了實現“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目標,就需要在外語教育中加強中國文化的教育和研究。國家要在教育政策和課程設置上向中國文化教育傾斜,把中國優秀文化作為重要教學內容納入教學計劃,在多層次的外語教育中融入中國文化的元素,在高等院校和外語類院校增設中國文化的基本課程。要加強外語教學研究,使外語教育本土化。外語教育在介紹外國語言與文化的同時,要結合中國學生的生活環境,讓學生學會展示自己真實的社會文化生活,學會用外語解釋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社會現象,描述中國特色的風俗習慣,解釋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傳統文化,使外語教育真正為文化建設服務,讓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教育。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教育不但要傳承文明、傳承文化,還要創造文明、創造文化。和諧文化建設為中國特色的外語教育賦予了新的使命。外語教育要在辦學理念與人才培養上充分體現和諧文化的要求,充分發揮外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在學習與借鑒外來先進文化的同時,保持中華民族文化的鮮明個性,使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文化。
參考文獻:
[1]費孝通.經濟全球化和中國“三級兩跳”中的文化思考[N].光明日報,2000-11-07.
[2]張西平.外語教育呼吁人文精神[N].中華讀書報,2007-10-24.
[3]范笑山.和諧文化建設與中國高等教育的使命[J].中國高教研究,2008,(2).
[4]李繼懷,王世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與中國高等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2).
[5]郭昱.清華大學與現代中國比較文學[J].中國比較文學,2007,(1).
[6]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