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達科 高宜新
摘要: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根本目的是要增強我國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和持續、健康穩步向前發展的能力。目前,搞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實施全方位的策略措施,從而擴大國內有效需求,促進經濟的新一輪增長。
關鍵詞:金融危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策略
一、國際金融危機下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原因
1.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沖擊凸現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緊迫性
一是進出口額增長幅度下降。據國家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4月出口額較上年同期下降22.6%,進口額下降23%,已連續6個月出現下滑。
二是出現了大量的農民工、大學生待崗就業。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約有2000萬農民工由于經濟不景氣失去工作或者沒有找到工作而返鄉,而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更是不容樂觀。
2.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對策
應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有兩種措施。一是應急措施,暫不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只是單純地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大財政支出,增加貨幣供給,強力擴大投資規模,保持必要的經濟增長速度,防止經濟下滑、企業倒閉和失業增加。這是“治標之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長期發展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二是根本辦法,也是“治本之策”,就是更加自覺地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源頭上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從產業結構上增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國際金融危機下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三個基本策略
1.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國際金融危機下,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應當有的放矢,不能平均分配給每一個產業,更不能盲目發展,在低水平基礎上搞重復生產、重復建設、重復布點,更不應當用來搞那些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而應該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指導下有意識地進行重點投資。要防止出現問題,就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科學地實施帶動性強的重點產業優化升級。
2.從根本上全面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從根本上說,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作為一種“外因”,不只是加重了中國經濟面臨的危險,更集中暴露了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存在的問題,更集中地揭示了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升級滯緩的深層次矛盾。實際上,這些矛盾和問題,即使沒有發生這次金融危機,遲早也會暴露出來,因為這些矛盾和問題早就存在了。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就在于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只有深刻認識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中隱藏的深層次矛盾,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入手,全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使產業結構升級,才能增強抵御危機的“內力”,保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3.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應該“以人為本”、重視民生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除了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加大投入外,還要重視民生。因為加大投入的直接目標是擴大內需,而要達到擴大內需的目標就必須找準內需乏力的根本原因“對癥下藥”,這樣才能達到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的最終目的。我國內需乏力的根本原因就是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方式選擇及產業結構調整取向很大程度上是以追求GDP 增長的高速度為目標的,而不是以民生為本,即重經濟數量增長而忽視人民群眾收入的同步提高,特別是大量低收入群體收入的提高。因此,當務之急不僅要切實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而且要切實解決好由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而帶來的就業不足導致的部分人群收入減少,從而影響我國擴大內需的目標。因而應把“民生工程”作為目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擴大內需的首要工程,這不僅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實質和核心,而且是順利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保障。
三、國際金融危機下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具體對策
1.產業之間要全面、協調、和諧發展
(1)運用第二產業有益成果來增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和大力發展好第三產業。要發展現代農業,走高效農業之路。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可以運用我國第二產業發展創造的技術和物質基礎來提高農業的現代化,同時農業要實現產業化、規模化。在進一步深化提升第二產業的同時,要著力發展好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可以提高我國第二產業的附加值,從而增強第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2)要想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后勁,就要努力在三大產業發展過程中實現三大產業鏈的連接,實現三大產業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良性互動,即打破三大產業的界限,構建產業鏈條,進而發展循環經濟。比如,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及其關聯產業構建的產業鏈。圍繞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實現農、工、商多層次、多渠道的生產、銷售過程的有機結合,既解決了農副產品出路,還為食品加工業提供了廉價、方便、通暢的原材料供應,又使農業生產與商品市場距離更近,更有效地對接起來;以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文化理念滲透到傳統產業的設計、生產、營銷等環節,從而改變傳統產業的價值創造鏈條,使傳統產業提供的產品更加富有文化含量,從而提升工業、服務業的文化含量與經濟價值,提升整個社會經濟的質量,進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2.走出產業處于價值鏈低端困境,進行產業深化發展,提升產業層次
(1)改革行政管理體制,走出政府主導型的經濟運行機制,營造良好的產業優化升級制度環境。我國目前產業結構不合理及產業處于價值鏈低端,一部分是由于政府不合理的政績評估體系,只追求近期內GDP的最大化,一味發展勞動密集型低端產業,投資容易產生經濟效益的經濟附加值低的短線產業,致使各地經濟結構雷同、質量不高、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相對較少。因此,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善政府政績評估體系。
(2)努力增強企業的科研創新能力。長期以來, 我國企業的技術研究開發能力極弱,不僅成為制約國民經濟、技術進步整體水平上升的關鍵環節,而且使我國產業處于“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組裝——營銷……”的生產價值鏈體系的低端。為此,要徹底改革現有的科技管理體制,打破科研與生產分離的局面,鼓勵科研院(所)進入企業或與企業進行聯合開發,支持他們聯合創辦研究開發機構,積極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和相互之間的良性互動。不斷完善企業內部的組織體系和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增加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資金,為企業科技開發提供優惠貸款。進一步發展技術市場,盡快完善技術進步政策體系。建立技術開發中心和實驗基地,狠抓獨立自主的技術研發能力,增強產業的競爭能力和產業深化發展能力。
3.搞好“再就業工程”和增加人民收入的“民生工程”,保障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順利進行
(1)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不僅要抓好第一、二產業就業崗位的開發,還要重視抓好第三產業就業崗位的開發,特別是要著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來增加就業崗位,不僅要開發國有企業就業崗位,還要開發集體、個體和三資企業的就業崗位。
(2)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建立扶貧解困和再就業專項基金。例如,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實施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援助,開展“零就業家庭援助”等活動。同時,還要全力推動“創業帶動就業”,用創業動力化解就業壓力。
(3)建立農民工再就業工程服務體系。農民消費能力的大小對當前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擴大內需至關重要,因此要積極開展對農民工的就業服務,在穩定外出務工人員就業的同時,幫助農民工優先在當地實現就業,鼓勵和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同時,還應設立專門的農民工技能培訓基金,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增強農民工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劉燕喃.關于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幾點思考[J].財經問題研究,2003,(7).
[2]鬲向前.積極擴大就業 應對金融危機[N].陜西日報,2008-12-23.責編: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