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瑋
摘要:應試者在《申論》考試中暴露出的帶有普遍性的弱點,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當前我國高校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這也是高校素質教育遇到的新課題。因此,有必要總結分析應試者在《申論》考試中存在的問題,認真對高校的素質教育進行反思,并采取相應的對策,進一步加強高校的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申論》;素質教育;對策
作為我國政府機關錄用公務員考試的一門公共筆試科目,《申論》已經考了9年了。每年參加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的應試者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都占大多數。可以說,應試者在《申論》考試中暴露出的帶有普遍性的弱點,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當前我國高校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分析應試者在考試中存在的問題,認真對高校的素質教育進行反思,并采取相應的對策,進一步加強高校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高校素質教育面臨的新課題。
一、應試者在《申論》考試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般來說,《申論》考試就是要求應試者對試卷上所給的材料進行概括、引申,從而提出新的、具有針對性的方案或對策,它是一種以概括、說明、議論為主要方式的考試。可以說,這是根據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改革情況產生的一種新的考試形式和考試內容。應試者在《申論》考試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閱讀理解有障礙
《申論》考試所給的材料一般都是由諸多信息“拼合”而成的。在考試中,很多應試者都沒有弄明白材料所反映的基本事實,未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抓不住材料的要點,分辨不出這些要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也無法對所給材料進行整理、歸類,更無法歸納概括出全部材料共同表現的主要問題。所以,《申論》考試結束后許多應試者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面對一大堆零亂的材料根本不知如何下手。最終的結果是,即使那些自我感覺不錯的應試者,得分也不高。
2.所提對策的可行性較差
《申論》考試一般都要求應試者提出對策,但有的應試者提出的對策含糊其辭,空洞無物,缺乏針對性;有的舍本逐末,思路不清,頭緒繁雜,抓不住要害問題;有的觀點失之偏頗,有違于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有的空發議論、胡亂抒情,而不會用說明的方法提出可行性對策。
3.公文寫作能力偏低
《申論》考試要求的文體基本上以應用文為主,以公文居多。有相當多的應試者未能掌握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尤其是公文)等非文學文體的寫作特點和規律,只好生搬硬套文學寫作的表現手法,在立意、謀篇、遣詞造句、文字書寫等方面出現不少問題,文不對題、文不成篇的現象屢見不鮮。
二、《申論》考試給高校素質教育帶來的警示
《申論》考試的考查目標非常明確,即主要通過應試者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應試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由此可見,《申論》考試對應試者能力的考查,實質上就是對應試者全面素質的考查。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正視問題,認真對我國高校的素質教育進行反思,并采取相應的對策。
由《申論》考試所暴露出的高校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因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論素養和政策水平,導致應試者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不敏感,因而造成閱讀理解上的障礙
《申論》考試中所給材料的內容通常涉及某一個或某一類具有同一特點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如200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中《申論》所給的材料就涉及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說的又好又快發展的本質和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還涉及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農村的問題和當前在經濟領域推進產業結構自主創新的問題。而高校應屆畢業生一方面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論素養和政策水平,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不敏感,因而在考試中很難抓住事物的本質;另一方面由于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解不深,因而會出現概括抓不住要點、對策缺乏可操作性、得出的結論有失偏頗等現象。
2.缺乏應有的社會知識素養
《申論》其實就是考查應試者對社會的認識,所以應試者要對整個社會的組織架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尤其要對政府的組織架構及其運行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比如,2005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中《申論》試題談到解決社保資金經常被挪用的問題,試卷給出幾個答案讓應試者判斷正確與否,不正確的還要說明理由。其中一道題是紀委要對扶貧資金進行監管,很多應試者根本不知道紀委只能對黨的機構和黨員進行監管,而沒有對扶貧資金進行監管的職能,對財政進行監管是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的職能,這是基本常識,考查的是學生的基本認知能力,不具備這種能力就無法答對這道題。
3.缺乏必要的辯證思維能力
辯證思維能力就是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質,善于從各類材料中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區分問題的類別、性質、主次、輕重、緩急,發現同中之異,捕捉異中之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并恰當地解決問題。大部分高校由于存在“母語教育弱化”和“重理輕文”“重文輕筆”等傾向,使學理科的學生不重視文史知識的學習,學文科的學生不重視實用寫作能力的培養,再加上學生無論學什么專業外語都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因而導致學生辯證思維能力較差。
三、高校素質教育的對策
1.營造氛圍,緊跟時政,優化思想政治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首要內容是思想政治素質教育。高校進行素質教育,首先要建設良好的校園政治思想文化,通過校園廣播、校報、宣傳欄、文體活動等,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國史、國情、政情和國防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大學生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的提高,使大學生在對社會現實的理性思考中感受和理解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給我國社會帶來的重大變化,堅定信念,樹立理想,學會做人,培養高尚情操。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同時,也可以提升他們對《申論》所給材料反映的熱點問題的感性認識。
此外還要加強社會實踐,樹立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高質量的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礎,《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未來20年的發展目標是:全面實施能力發展戰略,包括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工作轉換能力和創業能力。《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則進一步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新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重點。因此,高校一定要樹立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養成,注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建設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三位一體”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模式,提高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加強辯證思維訓練,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申論》考試中,應試者分析、概括能力的欠缺與不足,歸根結底是辯證思維能力的欠缺與不足。因此,高校對學生加強辯證思維方法的訓練尤為必要。辯證思維是科學的思維方法,掌握辯證思維的方法,就可以避免片面地、孤立地和靜止地分析事物,就可以靈活、變化地觀察事物,全面、系統地認識事物。這種思維方法的訓練,一方面可以結合專業課進行;另一方面可以針對當前重大社會現實問題通過開展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調查來進行,讓學生將調查得來的材料加以整理、分析、綜合、概括,引導他們在認識事物本質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3.樹立“大寫作觀”,合理調整和完善課程設置
“大寫作觀”強調所有學科的課堂都是學生學習寫作的陣地,所有的校園活動都是學生寫作的良機,所有的社會生活都是學生寫作的源泉。寫作不能局限于寫作課有限的學時里,而應該貫穿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所有環節里,使學生的各種學習活動通過寫作都能升華為學生作為寫作主體對自我和周圍世界的發現和認識,進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筆者建議在各專業都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并把《申論》納入必修課程,使科學與人文相互交融,徹底改變輕視或忽視應用文寫作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使高等教育服務并服從于社會的需求,才能使高校畢業生從容應對來自社會的各種挑戰。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