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英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034-02
摘要:正義是人類社會具有永恒意義的基本價值追求和基本行為準則,它是人類彌久常新的文化精神現象,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中世紀的托馬斯·阿奎那,近代的霍布斯、洛克、休謨,再到當代的羅爾斯、諾其克,其思想理論對正義都有所探詢,但直到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那里才賦予正義全新的生命。馬克思的正義思想之所以與以往的正義思想不同,主要體現在其正義思想的基礎及其內涵方面。
關鍵詞:馬克思;正義;基礎;內涵
正義是人類社會具有永恒意義的基本價值追求和基本行為準則,它是人類彌久常新的文化精神現象,可以說,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追求社會正義的歷史,是構成人類社會制度建設的精神指向。可到底正義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一直見仁見智,論戰不休。美國法哲學家E.博登海默在考察人類歷史中有關正義的思想時言道:“正義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形狀并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當我們仔細查看這張臉并試圖解開隱藏其表面背后的秘密時,我們往往會深感迷惑。”可以說, 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中世紀的托馬斯·阿奎那,近代的霍布斯、洛克、休謨,再到當代的羅爾斯、諾其克,其思想理論對正義都有所探詢,但直到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那里才賦予正義全新的生命。
一、馬克思正義思想的基礎
與西方自由主義者不同,馬克思的正義思想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的。西方自由主義者認為,正義是合乎人性的,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乃至決定性因素,所以也就具有超越社會、歷史的永恒價值。他們認為,正義是人類社會的真正基礎和動力,要推動社會進步就必須改變人們的正義觀念。但馬克思認為正義的概念之功能,只有在特定的生產方式之內才能發揮。正義并不是某一政治形式或法律規范所保證要實現的理想,而是特定的歷史與社會輻湊點上經濟結構的意識形態(包括對比經濟制度的辯護和正當化)。因此,他判定某一社會制度公平與否,不能依賴任何絕對的、超時空的自然準則,而是要靠該制度所寄生的生產方式。對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有一個結論性的說明:“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生產力和由它創立的財富分配制度,已經和這種生產方式本身發生激烈的矛盾,而且矛盾達到了這種程度,以致于如果要避免整個現代社會滅亡,就必須使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發生一個會消除一切階級差別的變革。現代社會主義必獲勝利的信心,正是基于這個以或多或少清楚的形式和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印入被剝削的無產者的頭腦之中、可以感觸到的物質事實,而不是基于某一個蟄居書齋的學者的關于正義和非正義的觀念。”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思想家,更多地把正義作為一種德性或德行來看待,很少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著眼,注意到正義與社會經濟的關聯。在許多民族的先期道德文化脈絡中,正義首先是作為一種個人美德概念而產生并逐步演化成一種社會倫理概念的。在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那里,正義就有著突出的美德倫理的特性。哈耶克就曾經提到過這一點:“人們長期以來一直把分配正義觀念理解成個人行為的一種屬性(而現在則常常被視作是‘社會正義的同義語……)”。與之相比,馬克思和恩格斯更多地從社會經濟著手考慮正義問題,更為關注正義背后的物質利益動因與客觀歷史規律。在《資本論》第3卷中,馬克思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生產當事人之間進行的交易的正義性在于:這種交易是從生產關系中作為自然結果產生出來的。這種經濟交易作為當事人的意志行為,作為他們的共同意志的表示,作為可以由國家強加給立約雙方的契約,表現在法律形式上,這些法律形式作為單純的形式,是不能決定這個內容本身的。這些形式只是表示這個內容。這個內容,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奴隸制是非正義的;在商品質量上弄虛作假也是非正義的。”馬克思在這里不是在論述自己的正義觀,而主要是在結合生產方式闡述正義這一范疇的本質與嬗變根源。
二、馬克思正義思想的內涵
首先,馬克思的正義思想是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是非正義的社會制度,馬克思的正義理論致力闡明的是資本對勞動的統治的不合理性、非正義性。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鮮明地指出,“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最后的而又最完備的表現。”馬克思雖然批判“正義”,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非正義性,但是馬克思并沒有完全否定正義、拋棄正義。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全面闡明了未來社會正義價值理念的基本內核,他指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其次,馬克思主義把正義的最終目標設定為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體現了個體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和集體的發展、個人美德和制度美德的有機統一。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莊嚴宣告:“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里明白無誤地表達了“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強調的是個體性)對于“一切人的自由發展”(強調的是整體性)的價值優先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有過精辟的論述:“無產階級正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是個體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和集體的發展有機統一;同時,又蘊涵了無產階級正義是個人美德(任何個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產勞動所應參加的部分推到別人身上)和制度美德(生產組織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能力的機會)的有機統一。”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明確把未來社會描繪成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社會。表明人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獲得個人的自由。這種理想的正義,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正義觀是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變革理論,因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終極關懷”。
最后,馬克思正義價值觀是在批判以往各種正義觀,特別是資產階級正義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有著豐富的內容,充滿了戰斗的精神。具體表現在:正義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相聯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馬克思正義觀反對把公平正義看作是抽象的脫離社會現實的概念,作為無產階級要實現自己的正義,就必須掌握國家政權,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同時,正義也受到一定經濟基礎的制約,并最終決定于物質生活條件。在馬克思看來,正義所體現的是統治階級的意志,而這一意志的內容是由該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決定著統治階級的正義觀。馬克思也認為正義是歷史的,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正義的觀念不僅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所以正義總是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是建立在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一種基本制度體系。
參考文獻:
[1]E·博登海黙·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參見萬俊人:《尋求普世倫理》,商務印書館,2001
[3][美]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第2、3卷).鄧正來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社,200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971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