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俊
中圖分類號:G2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067-01
時政新聞市民化是都市媒體實踐“三貼近”的客觀要求,也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市民的關注點逐漸從生存需要轉向發展需要,個人意識和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作為面向市民的都市媒體,在宣傳黨的政策的同時,必須適應這一變化。就時政新聞而言,進行什么樣的深加工才能使其更加符合市民口味兒,是擺在記者和編輯面前的一道課題。
一、找出市民關切點
時政新聞要做到“三貼近”,首先應從新聞中找到市民的關切點,以拉近新聞事件與市民之間的距離。一般而言,市民對本地新聞的關注勝過國內新聞,對國內新聞的關注勝過國際新聞。在做離市民最遠的國際時政新聞時,尤其要注意拉近與本地讀者之間的距離。比如最近緬甸果敢地區暴發沖突,在發布新聞時,不妨加上戰亂背景,告訴讀者果敢曾是中國的一部分,如今當地居民多是華裔,以拉近讀者對戰亂地區居民的身份認同,這樣能夠大大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
需要注意的是,社會多元化催生了市民關切點的不同?!靶侣劽刻彀l生,視角各有不同?!边@是央視的一句廣告語,它提醒媒體人:即使站在市民的視角做新聞,也得做到不拘一格。
以神舟六號飛船航游太空為例,一些媒體介紹“費俊龍一個筋斗翻出七百里”,見證中國人現實中翻出最遠的一個筋頭,雖然還趕不上《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但已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將航天英雄與人們熟悉的神話英雄對比,增加了人們對航天英雄的親切感。另外一些媒體介紹神六捎帶的植物種子:“深圳十五種生物種子隨神六歸來”,“荷花種子登神六,打造強勢品牌”等,將神六與人們的飲食聯系起來,加深了人們對神六的期待和對未來食物的關注。
二、請專家解讀,做延伸閱讀。
政策發布、法律法規出臺、經濟數據公布等之類的時政新聞,與市民自身利益關系極大,但因為其公文性質,直接播報會給讀者以霧里看花的感覺。記者拿到公文后,應先尋找與市民相關的利益點,然后請專家或權威人士進行解讀,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了解政策動向,這是近年來都市媒體普遍采用的方法。
2009年8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7月份經濟數據,提到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下降1.8%,是2007年以來的最低值。對于不懂經濟的讀者來說,物價指數是個很專業很抽象的名詞,它的最低值意味著什么?對市民生活有什么影響?僅從數據中肯定找不到答案。第二天(8月12日),鄭州四家都市報出現了兩種標題,一種是請出權威人士:專家建議逢低消費,現階段花錢也就是省錢。另一種是照錄統計局數據:物價指數連降六個月。很顯然,第一種標題做到了“三貼近”,它從市民的“錢袋子”著手,標題讀起來像是與朋友聊天,有一種很親近的感覺。第二種標題則顯得冷漠和呆板。
有些新聞需要解讀,有些則需要延伸。2009年8月,河南淮陽決定投資10億元打造“羲皇故都、水城淮陽”,對于這樣一則消息,編輯在處理時,為了更加貼近鄭州讀者,標題直接延伸到建水城的目的:“去陳州拜羲皇 賞泥狗喝魚湯”。一下子拉近了新聞與市民的距離。給尋根的人們提供一條信息:這里是羲皇故里,人祖之地;還給休閑的人們提供一處風景:這里是中國泥狗之鄉,可以喝到特色獨有的魚湯。標題將政府施政與百姓生活很好地接合在一起,既完成了宣傳任務,又切切實實地服務了讀者。
三、請出市民,共同討論
每年春季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及之后召開的各地人民代表大會,是民意的集中梳理與展示。代表委員在“廟堂”之上討論大政方針、民生民情,依據的就是各自所掌握的民眾聲音。而民眾聲音的大范圍表達,更多地需要媒體的傳播功能來實現。都市媒體除了關注代表委員的言論外,還應派出自己的記者走上街頭,摘取最原汁原味的市民聲音。這樣的“三貼近”實踐,不僅讀者喜歡——能夠反映他們最真實的心聲;黨和政府也高興——大政決策有了更科學的依據。
2008年4月的鄭州“兩會”,河南商報推出《市民聲音》和《政府回應》兩個欄目,鄭州晚報則主打《市民建議》及《約您提問》,兩家都市媒體競相邀約市民,通過媒體平臺使其與政府官員直接“對話”。有市民建議醫保卡全省通用,立即獲得政府積極回應。有市民問鄭州市物價局長對菜價上漲有何感受,陳軍安局長說,他和愛人經常一起上街買菜,“感覺菜價漲幅確實太高了”,一下子拉近了政府和市民之間的距離,隨后,陳軍安局長就物價上漲作了深入解讀和分析,并保證自來水暫不漲價,給市民吃了一個“定心丸”。這樣的新聞操作方式,政府高興,百姓滿意,報紙公信力提高,是一種典型的三贏新聞報道,顯示出報社采編人員的“三貼近”功力。
綜合來看,新聞報道只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傳播效果。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人民日報時明確要求“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給新時代的新聞采編人員指出了努力方向。近幾年鄭州都市媒體對時政新聞報道方式的探索,展示了河南媒體人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成績。媒體從業人員通過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素養和自身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建設,提高了實踐“三貼近”的能力。新聞報道堅持以正面鼓勁為主,大力弘揚主旋律,在履行媒體監督職責的過程中,注意把握分寸,做到幫忙而不添亂,有力地推動了河南各項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