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健
中圖分類號:G2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070-01
摘要:媒體的新聞報道在國家形象的傳播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對德國兩家主流媒體——《明鏡》與《焦點》以2008年第29屆北京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主題的雜志報道及網絡新聞進行了分析。認為德國媒體對北京奧運的報道以負面報道為主,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形象。在我們主動反思中國現階段發展問題的同時,也希望德國媒體能摒棄偏見,調整對華態度,客觀、公正地傳播中國形象,為推動兩國雙邊關系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北京奧運;德國媒體;《明鏡》;《焦點》
參考近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其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同時也不容否認,中國作為新時代的一個正在崛起于國際舞臺的大國,其在國際社會中對外傳播自己聲音的力度還不夠大,中國形象正被眾多西方媒體惡意歪曲,正被廣大西方讀者帶著有色眼鏡審視。根據《南方周末》所公布的一項國際調查顯示:59%的德國受訪者對中國持有負面態度或評價,而僅有28%的德國受訪者給予中國正面的評價1。可見,在德國大眾眼里,中國并未樹立一個較好的國家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德國媒體長期以來對中國的不客觀不公正報道所致。而在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期間,德國媒體又延續了其一貫的對華報道立場,對一系列敏感問題如藏獨、人權、環境問題進行肆意批評,對中國的發展成就、奧運的成功舉辦則較少溢美之詞,即便有正面評價也是基于一種較為保留和謹慎的態度。
火炬傳遞、開幕式及環境問題等奧運組織工作是德國媒體的報道重點。第29屆奧運會火炬傳遞的官方口號為“和諧之旅”,事實上火炬的境外傳遞受到了一系列不和諧因素的干擾。德國媒體在報道奧運火炬傳遞中傾向于將北京奧運政治化,多次將火炬傳遞與西藏3.14打砸燒搶事件相聯系,報道聚焦于境外火炬傳遞所遭遇的藏獨分子的抗議、游行示威活動,給與讀者的總體印象是北京奧運在很多國家遭到了強烈抵制。如明鏡在線2008年8月7日報道:“(“和諧之旅”)在它的最后一階段卻不那么和諧:加強的安保力量一路上保護火炬手越過長城2”。德國媒體一再強調政府在奧運期間刻意加強了治安管制,并用近乎肯定的語氣評論整個火炬傳遞過程就是一場政府精心策劃的歡欣鼓舞的表演:“整齊劃一的警察隊伍和精心挑選出來的歡慶民眾:中國的奧運火炬傳遞對于西方世界是一場獻給攝影機的表演。政府的安全恐怖癥使得整個城市處于緊張狀態——對于八月奧運來說這并不是好的征兆3”。德國媒體通常盛贊達賴集團為捍衛自由、爭取權利的勇敢堅定的斗士,指責中國政府蔑視人權,對追求西藏獨立的抗議者進行了血腥鎮壓,批評中國是一個非民主、獨裁的國家,利用警察和軍隊控制操縱了中國人民。如《焦點》雜志的報道:“火炬傳遞期間的抗議活動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全世界都可以聽到“西藏自由”的口號,公眾從無數的報道和圖片上得知,中國的當權者如何輕視人權,西藏的人民又是如何絕望而勇敢地為他們的自由而抗爭的4”。
奧運開幕式不僅是整個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精彩開始,也是充分展現東道國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絕佳舞臺,更是各國記者團報道的重中之重。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結束后各國媒體紛紛盛贊開幕式無與倫比的表演。但同時紅衣小女孩的假聲演唱也被批評為“對公眾的欺騙”5,德國記者也問道,為何穿越紫禁城上方的絢麗焰火腳印并非實景,而是電腦拼接制作完成6。素以嚴謹著稱的德意志民族自然不會放過對這些小細節的質問,相對中國媒體較為寬容的態度,德國媒體在衷心稱贊開幕式宏大盛景的同時也有較多的批評之詞。尤其當涉及到政治、政府的話題時,德國媒體表面的贊揚態度下難掩其諷刺語調,對開幕式極盡溢美之詞后常常緊隨對中國政治的批評,而這種批評才是德國媒體先揚后抑的報道重點。如明鏡網站的報道:“北京奧運會以令人害怕的完美表現制定了奧運的新標準:零缺點的組織工作、高度現代化的宏偉建筑和一座無與倫比的奧運村為各國運動員創造了節日般的盛會,然而中國的現實仍與此不符。北京奧運完美的表象不能完全照亮政治的黑暗面:缺少話語自由權、互聯網審查、西北部(新疆)的炸彈襲擊、對外國西藏積極分子的逮捕和對反叛北京人的迫害7”。焦點雜志形容北京奧運為:“protzig”,意為“自夸的、愛出風頭的、炫耀的、擺闊氣的”,該文中寫到:“炫耀自夸的開幕式反而增加了對奧運美好未來的擔憂。中國奧運會為未來指明了方向——興奮劑、鎮壓和贊助商的不快卻損傷了中國的形象8”。
自北京申奧以來環境問題就是世界關注的一大焦點,若干世界頂級運動員也曾對北京的環境表達過抗議之音,奧運開幕前德國媒體一再激烈批評北京糟糕的空氣質量,也刊登過大量北京城處于一片煙塵的照片。明鏡網站在“北京空氣污染達到創記錄水平”一文中寫到:“煙霧警報在北京:新的測量顯示,北京首都的空氣污染在奧運開幕前幾星期達到前所未有的糟糕程度9”。北京為改善環境做出了巨大努力,一些成功的措施,如禁駕令、建設公共交通設施、關閉工廠等得到了德國媒體的報道和贊許,但也有媒體質疑官方公布的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的數據,認為中國政府美化了其空氣質量。明鏡網站報道:“但事實上空氣究竟有多好呢?這些數據是真實的嗎?美國環境專家史蒂夫·安得勞斯在七月指責中國美化了其空氣質量評價10”。
《明鏡》與《焦點》都是對德國公眾輿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刊物,其讀者普遍受教育程度較高、經濟實力較強、對整個德國社會具有較大影響力,可以說,這些讀者代表了德國目前最為主流的意識形態。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德國媒體沿襲了一貫的對話立場,對北京奧運的報道以負面報道為主,這些報道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形象。而德國媒體不客觀塑造中國形象的原因是復雜的,主要有德國媒體自身批判性報道的特點、中西方文化差異、德國對中國所謂崛起的心態失衡以及西方社會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偏見。我們一方面應主動反思中國現階段的發展問題,畢竟中國的發展問題具有其獨特型、復雜性,容易被與我們不屬同一文化圈的西方世界所誤解,應當考慮德國媒體的批評建議是否有可借鑒之處。另一方面,中國應進一步加強外宣工作,加強對外溝通,呼吁德國媒體摒棄偏見,調整對華態度,客觀、公正地傳播中國形象,為推動兩國雙邊關系進步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