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珍
一篇優秀的新聞作品,必定是植根于生活,來源于生活,融生活的生動于文章之中,才能富有生命力。新聞界有句行話,“七分采訪,三分寫作”,離開豐富而生動的采訪資料,對新聞作品創作來說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可見采訪對新聞工作者的重要性。要保證采訪活動的順利成功,獲取更多、更有價值的新聞資料,有必要做到“四忌”:
一、忌倉促上陣
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對新聞采訪來說尤其重要。如果事前不做好充分準備,面對采訪對象時必然會手忙腳亂,抓不住重點,影響采訪效果。一般來說,新聞采訪前至少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備:一是采訪設施的準備,對攝像、拍照、錄音等設備進行檢查,確保時刻處于“臨戰”狀態;二是了解采訪對象基本情況,通過查閱資料、分析研究,對將要采訪的人物和事件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有一定的認識,考察其周圍群眾的評價,在此基礎上明確采訪重點;三是列出采訪提綱,特別是對開場白和核心問題的提問方式,更要精心策劃,確保達到預期效果;四是注重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衣著穿戴,做到與采訪環境、采訪對象相協調,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曾經在1998年全國“兩會”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上,鳳凰衛視記者吳小莉特意身穿一件紅色的衣服,顯得格外醒目,并且與“兩會”的氛圍非常協調,而引起朱镕基總理的注意,順利得到提問機會,可見采訪前事先充分的準備工作,哪怕一個細節,都十分關鍵。
二、忌面面俱到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傳播廣度和深度的加大,新聞競爭日益加劇,一些重大新聞事件已經不再是個別媒體報道的“專利”。我們常常見到,一旦有一定影響力的新聞事件發生,往往有數十家、甚至數百家媒體都在爭相報道。因此,要想突出報道效果,就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泛泛而談,而必須及時追蹤事件進程,挖掘新聞背后的前因后果。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其特色不是對正在發生的新聞進行報道,而是深入調查新聞事件背后的原因,從表象入手,層層剝開事件面紗,還原事件真相,帶給受眾震撼和思考,以其深刻、深入成為央視品牌欄目。避免面面俱到,不是不需要全景式的介紹,而是要在全景介紹的基礎上,找準受眾關心關注的問題、影響事件發展的核心問題,緊緊抓住不放,在采訪中“刨根問底”、“追根溯源”。以中央電視臺2009年8月1日《新聞調查》欄目播出的《上海倒樓事件》為例,記者緊緊圍繞樓盤倒塌的深層次原因,分別采訪了事故鑒定專家、政府部門、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負責人,從各個方面進行分析求證,從而使事故結論科學完整、淺顯易懂地呈現到觀眾面前,不僅把事件發生過程中種種“怪現象”公之于眾,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解疑釋惑、普及知識的目的。
三、忌反賓為主
采訪與接受采訪,雙方的權利是對等的,本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問題,“無冕之王”是社會對新聞工作者的“尊稱”,而絕不是賦予我們“至高無上”權力。我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也規定,“要通過合法和正當的手段獲取新聞,尊重被采訪者的正當聲明和要求”,因此,在采訪活動中,必須與被采訪者以平等交流的方式來進行,把被采訪對象當作自己的客人和朋友,做到真誠交流、融洽溝通,才能實現較好的采訪效果。相反,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態度必定使采訪對象反感,甚至拒絕配合。一是要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表明自己的采訪意圖,取得對方的理解與支持;二是要真誠交流,用心交往,抱著與被采訪者交朋友的態度,充分尊重對方,爭取被采訪者敞開心扉、無話不談;三是掌握技巧,善于找準切入點,從被采訪者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避免生硬、生疏。特別是對于采訪技巧,是新聞工作者值得研究的問題,需要在事先對被采訪對象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對癥下藥”,才能夠準確把握。
四、忌人文缺少
講求職業道德,樹立良好形象,是對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而在現實情況中,一些記者為了求新獵奇,為媒體爭得賣點,往往不顧社會公德,熱衷于花邊新聞,熱衷于斷章取義,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所不齒。最著名的例子當屬1997年英國王妃戴安娜車禍喪生案,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狗仔隊”攝影師的“窮追猛打”,法院經過長時間的調查審理認定,酒后駕駛的司機和圍堵拍照的狗仔隊都應當承擔責任。無獨有偶的是,香港藝人沈殿霞2007年10月11日昏迷入院、轉院時,也曾遭受到媒體記者的阻撓。一些媒體記者不惜將被采訪對象的隱私公之于眾,給當事人造成傷害,導致媒體與被采訪人之間關系緊張的事件屢見不鮮,深為公眾所詬病。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媒體自律不夠,將商業利益置于法律、道德之上;另一方面是新聞記者素質低下,道德素養缺失,人文關懷被拋之腦后,值得每一個新聞人深思。
總之,采訪活動作為完成一篇新聞稿件撰寫或制作的基礎性工作,有必要做好充分準備,注重訪談技巧,保持良好修養,得到被采訪者的有效配合,才能采訪到更多、更生動、更關鍵的內容,為稿件創作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