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浩文
中圖分類號:TP393.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102-01
摘要:計算機網絡的迅速發展大大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然而日益嚴重的針對計算機信息系統進行破壞的行為對社會公共管理秩序造成了極大危害。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對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做了相關規定,為懲治該類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由于該類犯罪具有技術性強、隱蔽性高、調查取證困難等特點,再加上立法技術落后、法制不完善等原因,使該類犯罪沒能受到有效懲治。因此,加強該類犯罪基礎理論研究,完善相關立法,以有效的打擊該類犯罪,維護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已成為計算機應用中非常緊迫的問題。
關鍵詞: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立法缺陷;立法完善
計算機作為當今社會的重要技術產物,已經廣為人們所使用,逐漸滲入到社會各個層面,然而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問題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為了適應這一嚴峻的形勢,我國刑法典第二百八十六條對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做出了相關規定,破壞計算信息系統罪與其他罪相比有技術性強、隱蔽性高、調查取證困難等特點,但從刑法對本罪的規定來看,過于簡單籠統缺乏針對性。以下筆者從本罪的犯罪構成和刑罰適用的缺陷、立法完善等方面,對此做出詳細分析:
一、關于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犯罪客體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本罪所侵害的客體是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對象為各種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及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刑法第二百八十六第一、第二款規定了刪除、修改、增加、干擾系統功能、應用程序或數據等破壞的行為方式,這是一種針對系統軟件的破壞;此外還有針對計算機的硬件破壞,同樣可能造成系統不能正常運行,造成系統中存儲、處理或傳輸的數據丟失或出錯,并產生嚴重后果。所以要在刑法中增加此罪的犯罪對象為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數據、應用程序、系統功能和計算機硬件。達到計算機信息系統保護客體的全面性,起到真正保護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作用。
二、關于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主體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刑法規定本罪的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從已有的計算機犯罪案例來看,進行計算機犯罪的,有相當一部分人未滿十六歲,依據現有刑法,我們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但是在計算機犯罪中,他們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都是一樣的。所以筆者認為,對未成年人進行計算機犯罪,造成嚴重后果的應該追究其刑事責任。 刑法只規定了本罪的主體為自然人,隨著計算機在企業的廣泛應用,一些企業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往往會依托計算機采取一些不法措施對競爭企業進行攻擊,同時也存在單位制作、傳播病毒的情況,為了防止一些不法單位乘機鉆法律的空子,有效地打擊單位犯罪,故筆者認為將法人作為該罪犯罪主體是十分必要的, 在刑法立法上需及時的做出補充。
三、關于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主觀方面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刑法規定本罪主觀上出于故意,過失不構成此罪。關系到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如果發生過失犯罪也可能給國家、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比如行為人在使用重要領域計算機時,由于過失誤刪或錯刪一些數據造成該領域整個系統無法正常運行的,或者在使用帶毒的軟盤而事先不知其有毒的情況下,使系統染毒并通過網絡傳播造成嚴重后果的,由于是“過失”,按照現行刑法規定不予追究責任,筆者認為對于過失犯罪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給予一定處罰,以此來保護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重要領域的計算機信息,起到警告別人的作用。
四、關于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刑罰適用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對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量刑較輕,只規定了后果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針對網絡犯罪與計算機操作的直接關系,建議增加罰金刑和資格刑。計算機犯罪往往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其中許多犯罪分子本身就是為了牟利,因而對其可以罰金等財產刑是必要的。比如對犯罪人處以非法所得若干倍的罰金、沒收作案用的計算機設備及與之有關的一切物品、設備。對于具有嚴重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造成重大危害的應處重刑甚至生命刑。法人犯罪往往為了給企業獲得更大的利潤而使用計算機作為犯罪工具采取不正當競爭,對于法人犯罪的應規定區別與自然人的具體的刑罰措施,比如法人犯此罪的除對相關責任人采取自由刑,罰金外,對于嚴重危害社會公共管理秩序后果的企業,應注銷其企業名稱,取消相關責任人的從業資格,加大刑事處罰力度以此嚴厲打擊單位犯罪。
總之, 為防范和打擊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犯罪, 應積極修改現行法律,根據現實情況及早制定新的與之適應的法律,及時完善刑事理論立法。同時也有必要加強計算機管理,加強計算機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搞好系統維護和管理,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加大打擊力度,防范企業和個人利用法律漏洞進行犯罪。只有這樣, 人們才有可能在享有信息社會所帶來的種種便利的同時, 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計算機犯罪所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1]段戰平.《中國刑法教程》,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2]江禮華.《刑法新增罪的司法認定》,中國檢查出版社.2003 [3]李希慧.《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新論》,中國檢查出版社.2001
[4]趙秉志.《擾亂公共秩序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5]皮勇.《網絡犯罪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6]《計算機網絡犯罪防范與懲治》(實務全書)第一卷,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