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嘉林
中圖分類號:K87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133-02
讀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古建筑保護與研究》一書,感受頗多,體會頗多。該書由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中國建筑學會理事,河北省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專家,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孟繁興先生,和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學術委員,河北省文物局古建專家組專家陳國瑩女士聯合著作。
全書為文集形式,是將兩位作者老師近半個世紀來的文物古建和工作成果加以整理編輯成書。內容涉及古建筑保護理論與實踐的各個方面,并加以細化。通過大量具體的試驗研究,報告以及工程紀實,保護設計方案等對古建筑保護與研究領域中的各個方面30余個課題與實例進行闡述與記錄。
讀罷全書,掩卷而思。對書中有關古建筑與研究的反思一文感想甚多。古建筑的保護一直是文物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建筑作為凝固的藝術,承載著大量而豐富的歷史信息,通過對各個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對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藝術,政治等等各方面歷史問題等到詳盡的研究和了解。所以對古建筑的研究與保護是重要的且需不斷堅持,不斷完善的一項重要的文物保護工作。
書中對中國古建筑的保護與研究需要重視的問題進行了闡述。通過文章使我對古建筑的保護與研究有了新的認知。
一、大力倡導四有保護
就是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要建立保護范圍,保護標志,科學技術檔案和專人管理。
1.關于“保護標志”
對地面上的不可移動的文物如:古建筑,古塔,古橋梁,石窟寺和石碑等確實能起到明示,“保值”的作用。所以這項工作應堅持完善并隨著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不斷增加,現場樹立標志一定要及時,不能滯后。
2.關于“保護范圍”
它應當是動態的管理,并隨著社會的發展建設,10—20年需對保護范圍進行復核,而不能一成不變。需要進行調整的應進行調整,并依據《文物法》進行保證實施。這也要求我們日常的文物保護工作應是以發展的動態的眼光與思路進行工作而不能只抱著過去的成績和經驗辦法來對待文物保護中的新問題,新動向。否則的話無異于刻舟求劍,閉門造車。
3.關于“科學技術檔案”
20世紀60年代要求對一處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有較準確的評估。要求對碑刻有拓片,要求對壁畫有臨摹本(足尺原大臨摹本)要求有詳細的照相記錄,要求有工程用得測繪圖紙其精確程度是一旦原物毀壞,根據圖紙可以復建。這是一件技術要求全面而工程量極大的工作。當時全國各地都已開展。今天開來仍是一件基礎的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不難看出測繪工作是保護工程和研究工作的基礎。只有親手測繪才能深入了解古建筑的結構研究工作才能深入進行。這就對我們的測繪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電腦繪圖的發展。我們應更全面的詳盡的對研究對象以及古建筑進行了解,進行測繪。以便與更好更全面的進行研究與保護。
4.關于“專人管理”
隨著社會的進步,文物,古建筑保護的不斷完善,已經建立起專業的,人數眾多的保護隊伍。今后還應更重視隊伍專業性的培養,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古建筑的保護與研究涉及的方面,學科非常的多。應更加綜合的全面的學習并運用于具體的實踐工作中。
二、對文物保護宏觀管理方面的建議
1.依靠所在地的人民,提高認識,保護文物。
2.《文物法》是文物保護的保證。要宣傳和掌握《文物法》
3.文物,園林,旅游,宗教的各部門,目前大多是從本位出發,“利用”遺產。當前更需要各部門站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前提下,統一協調,不能片面強調各自利益。
這些建議都是從實際工作中出發,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出來的。對文物,古建筑的保護研究的具體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
三、古建保護和研究工作需要解決的問題
書中對保護工程的“理念”的思考以及對古建筑保護研究所面臨的挑戰與搶救,進行了重點的表述。讀后讓我對正確“理念”的形成對實際保護工作中正確的理論指導,正確的工作方向性有著基礎與前提的重要作用這一理論點有了更全面更科學的認識。
在文物保護尤其是古建筑的保護方面針對“保存現狀”,“恢復原狀”曾辯論不休。同時又對“原狀”的界定又有爭議。這也就是對今后在古建筑應如何更合理更科學的進行保護研究提出了課題。理念形成的正確與否將勢必影響實踐工作的方向。所以應重視理論以及理念的重要性,基礎性。通過嚴謹的分析,不斷的試驗,來豐富更重要的是完善古建筑保護和究的理念。只有理念的完善才能更合理科學的進行文物保護和研究。
在“落架大修”時少有對現狀和原狀的爭議,通過對應縣凈土寺保護的實踐工作不難得出“原生態”的就地保護可以保存大量的“歷史信息”,盡力的做現狀“原生態”的保護,使歷史信息的載體少受干擾。保留“現狀”可以讓更多的保護研究者從不同時期應用不同的手段與技術從不同的角度,方面進行分析與研究。對于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文物古建等保護,關鍵在于“不移動”。對于“大落架”這樣的大移動更應慎之又慎,盡量避免。而局部的修繕是“小干擾”但也要謹慎從事。在文物保護工作中應提倡維護保養。維持不塌不漏。這種干擾最小的工程。
無論是“帶病延年”還是“卻病延年”其關鍵所在是“延年”。雖然有些古建筑因為時間,自然條件等等客觀因素使其“小病纏身”但這種“小病”不是致命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從“治微 杜漸”,“加固 補強”這些辦法入手,對文物,古建等要“卻病”或“帶病”。使其“延年”。
在對古建保護和研究工作中我們還面臨許多挑戰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許多傳統的工藝在不斷的丟失。尤其像許多瀕臨滅絕的“行業”例如俗稱“八大作”(木、瓦、扎、石、土、油漆、彩畫、糊)的各作之中還有細分工。有些就瀕臨失傳只有其名,沒人見過更沒人會做了。而這些傳統的工藝和技法在文物保護尤其是古建筑的保護修繕工作中又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樣把這些技能“行業”通過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進行搶救傳承,并為文物保護,古建筑保護有效地服務。也是文物保護古建筑保護工作中的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同時,對傳統材料的搶救,不僅僅要做到搶救珍稀材料,重要的是搶救其加工,保管和使用技術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論研究。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和素質的不斷提高,對于文物古建保護也是尤為重要的。
管理上的不正規,不規范,操作上的不規范行為,會干擾和破壞古建筑保護工程,對古建筑保護影響巨大。所以,在我們的保護工作中,不僅需要完善的理念,理論來指導,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術水平進行施工,更需要強大的責任心來規范我們的管理工作。只有管理工作做好,文物保護,古建保護這臺巨大文化保護機器的各個部件,才能合理,科學,有效的進行運轉。才能夠更好的行之有效的保護和研究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珍寶。
以上是我讀過此書后的一些認識和感想。如今,很多人已經懂得,要保護物種的多樣性,一個物種滅絕是一宗巨大損失,但是,還沒有幾個人懂得,要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一種文化滅絕是更大損失。現在,許多古建筑由于保護的不及時不全面在遭到破壞,遭到毀滅,我們將不可挽回,不可再現,不可彌補的永遠失去它們。馮翼才曾經說過“歷史是不可以復制的”。所以如何更好的保護研究現有的古建筑文物對于我們這些文物保護者來說責任重大。曾看到過這樣的例子,有一年,在古建筑測繪現場,中日兩國專家不期而遇。日本人放言:“未來中國古建筑的研究中心在日本!”憤怒過后,回想,古建筑的保護技術手段雖很重要但是文化保護的傳承,文物保護工作者肩負的什么樣的責任,也許這正是我們真正該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