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甜
中圖分類號:X-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147-01
摘要:從環境的語義分析出發,指出環境的審美特質在于它的宜人性、普遍而又特殊的審視角度和方法以及情感性,這些審美特質成為環境美學研究的依據和憑證。環境美學研究以重新確定環境的內涵與外延出發,以研究人與環境的關系為脈絡,以如何審視環境的美感特質為標的而得以確立自身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宜人性;情感性;自然全美;自然人化
0世紀60年代以來,源于環境問題的出現以及人類解決環境問題的需要,環境運動在歐美興起。在這場運動中,環境本身的美學價值逐漸凸顯出來,吸引了不同國家不同學科學者的濃厚興趣;公眾對于環境也提出更高的審美要求。環境美學就是在這種趨勢下醞釀并發展起來的。在對這門新興學科的探索過程中,來自于美學、哲學、環境設計、建筑學、景觀設計學、人文地理學、環境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關注和研究,使得環境美學區別于傳統的美學研究,具有多學科性和交叉性。目前,中國關于環境美學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
一、環境的的語義分析
環境在英文Environment中詞根environ的意思為包圍、圍繞、環繞。一般認為所謂環境總是相對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為某一中心事物的對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不同,隨中心事物的變化而變化,與某一中心事物相關的周圍事物,就是這個中心事物的環境。(1)例如在馬克思恩格斯環境哲學思想中,環境是作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統一,它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我們不僅生活在環境中,而且生活在人類社會中”(2),社會環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真正的復活”(3)。而當今的環境科學以人類為中心,研究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它對環境的定義就是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是指圍繞人群周圍的空間及其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和,分為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
二、環境的審美特質
作為審美對象的環境,除了具有整體性的特點之外,還有更多的品質有待發掘,作為環境巨大的美學價值的依據和憑證。
環境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首先就在于它的宜人性。就環境本身來說,特別是自然環境,并不為人的審美而設定,因此有宜人的,也有非宜人的。人們處在環境中時,總會直接地感受到環境的宜人或者非宜人,這包括物質上的功利價值、生理的快感、精神上的愉悅與否、文化氛圍的環繞以及活動時的綜合感受。
環境無處不在。環境包括自然、人文、藝術、科技等,是囊括了各方面條件的綜合系統。這不僅決定了環境的審美內容的多樣性,而且也決定了審美標準和方法的多樣性。進入古典園林如同步入壺中天地,大有“一徑抱幽山,居然城市間”的悠然閑適;而城市居民小區是不能“隔”的,它必須是開放性的。
環境又是獨特的。“大漠孤煙直”和“江南杏花雨”,景觀不同,意境不同,感受也不同,自然環境塑造了人文環境,在藝術、文化上明顯體現出了這一點。中國藝術風格大多有南北之分,繪畫、文學、園林建筑,都因受到不同自然環境的熏陶而顯出相異的情趣和氣質。
環境還具有情感性。人生活在環境中,對環境總有著一種歸屬感和家園感。對環境的深情往往在文學和藝術上得以充分的表達。象表現我們一般所說的“鄉愁”,從古到今在各種文明各個國家都是經久不衰的題材。圣經中悲悲戚戚的出埃及記,尋找家園和重返家園;中國人所說的“落葉歸根”,等等,都表現出人們需要環境對自身的一種肯定和認同,這幾乎可以稱作一種情結。
三、環境美學的核心研究內容
那么,環境作為環境美學理論的基本概念,我們又給它下什么樣的定義,或者說,我們怎樣限定“環境”內涵和外延呢?這是第一個問題。
環境作為環境美學的術語,在當今的研究中有著兩層意思,一個是環境主義意義上的自然,另一個是指可以成為欣賞對象的各種環境,這就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人為環境。我們的觀點是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都應該成為環境美學的研究對象(這包括自然生態、社會風尚、歷史文化、藝術氛圍、科學技術幾方面),同時側重于以自然為中心主體的環境。
環境與人的關系是環境美學要探討的第二個問題。
1.人對環境的關系。從當代環境哲學和環境美學的意義上來說,兩個經典命題值得重新審視,那就是“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自然人化”固然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它所表現出一種主客觀、人與自然、審美與實踐之間的疏離,已經受到當代環境主義的質疑。“人的自然化”可以說是對“自然人化”片面性的消解,它是人與自然關系發展過程中的否定之否定的階段。它有些類似與中國哲學中老莊的自然觀,但又并不是完全的“無為”。
2.環境對人的關系。環境是人的對象,也是對人的肯定。馬克思關于環境與人的關系的論述曾說:“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5)這句話到現在看來仍是很有深意的。環境既是人的生存、發展的空間,又是人的生存、發展的源泉;它不僅決定人是否能生存,也決定人的生存質量。環境對人的關系首先就體現在它對人的功能意義上。就自然環境而言,分人化自然和非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已經成為人們的實踐活動對象或者精神活動對象的自然環境。人們從這些環境中獲取物質功利和精神上的價值。精神上的價值就包括審美價值在內。例如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時,也許人們對此山此水尚未有所作為,但又從中獲取了精神上的價值,它們就已經成為人們的精神活動——“比德”的對象。到后期人們開始改造自然山水,融入人工的因素,山水就兼具自然美和人工美。這些都是人化自然。非人化自然也只是相對于人化自然而言的,那些尚未被“人化”的自然正在不斷的被人化,也正不斷的影響著人化自然。在環境對人所具有的物質功利和精神價值的意義之外,環境還有生態平衡的意義。這個問題是生態美學和環境美學需要共同探討的。
3.環境和人本為一體。環境具有整體性,它是包括人在內的一種總體性概念。這種觀點在環境美學研究中得到人們的共識。傳統的主客體二分思維受到譴責,環境具有整體性、連續性,是屬人的環境,人又是環境的一部分,環境與人是不可分的。
在審美和實踐的關系上,環境美學研究區別于康德為代表的傳統西方美學,反對審美和實踐的分離,而主張審美和藝術、日常生活的結合。當前的環境美學中的景觀美學便是美學研究介入日常生活,為現實生活服務的例證。環境美學通過與和諧環境的認同來獲得自我實現和人與環境的統一。首先環境的形成形式和過程是任何單件藝術品不能與之相比的,時間流程的漫長,空間關聯的廣闊,人類和自然的共同創造,這些特點都使得環境在審美上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其次,環境是變化的,流動的,具有不確定的形式。在自然規律和人們實踐活動的影響之下,環境不斷生成,不斷改變形式和內容。與此引起的審美感受上的細微或者顯著的變化也是連續不斷的。再次,環境就在我們身邊,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和熏陶是“潤物細無聲”的,我們對感受環境時也是不知不覺或者有意識的全部感官的投入。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等,都進入審美感知的行列,幾乎包容了人的所有感官感知能力。最后,環境審美評價需要一個全新的標準。什么樣的環境可以成為審美對象?什么樣的環境可以說是美的?環境的美應該如何來言說?人們應該建立和創造什么樣的環境?這都是環境美學作為應用美學應該深入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環境學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22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頁
[4]《當代美學原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9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