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榮 車鳳嵐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168-02
摘要:重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正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流;當前必須利用多種渠道,把人文課程融入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加強理科生的人文教育,使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
關鍵詞:理工類專業;人文課程;路徑
一、人文課程融入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背景
日前,人文教育薄弱仍是我國高校教學工作長期積淀下來的一個突出問題,實現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協調發展,己成為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明確主題,而理科教學尤其不能例外,甚至更為急需。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于把高等理工科教育視為一種技術教育,同時,始終認為有關人文社會科學的系統教育并不是高等理工科院校的分內之事。這樣一來,我們所培養的許多理工科學生就在素質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1)理科生偏重邏輯思維,忽視形象思維,嚴重影響創造型人才的造就。(2)知識面偏窄,導致在未來教育實踐中缺乏獨立工作能力和開拓能力。(3)審美能力低下,影響著一個人的氣質、趣味、修養和道德素質。(4)心理承受力低等等。心理承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對各種社會環境和社會變化的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容易導致心理偏執、自閉傾向和情感障礙,嚴重影響人的社會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形成,。所以他們雖然大多具有較為扎實的專業技術知識與能力,但缺乏應該具備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能力這一素質缺陷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畢業后的進一步發展。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逐漸由“科學”教育階段發展為“人文·科學”教育階段,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融合已成為大學辦學重要指導思想之一。
二、人文課程融入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作用與意義
人文課程融入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是培養能迎接新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挑戰的需要。教育的發展要受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并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服務,這是由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所決定的。在現代新科技革命條件下,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創新人才的培養已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存亡,而作為培養人的基礎素質的人文教育在新世紀創新人才的培養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極其重要的作用。本人認為,人文課程融入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文理滲透,拓寬創新的知識基礎
文理滲透,具有廣博深厚的知識是創新人才成長的基礎。當代人類的許多重大問題,如生態、人口、經濟規劃等內在地呼喚二者的通力結合。因此,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培養的新世紀人才不僅要專精于某一學科,而且要有寬厚扎實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將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機械地分割開來,使專業分工過細,使現代人缺乏相應的文化基礎,是難以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的,也不可能培養出新世紀所需要的創新人才。國家要強大,必須重視科學。但科學與人文并不矛盾,從整體上看,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育的根本目的,科技教育則表現為實現教育根本目的的手段。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高品位的創新人才,一定是一個既具有科學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人。[1]
2.發展個性,培養創新人格
個性通常是指個人具有的比較穩定的、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包括氣質、性格、動機、興趣、意志、理想、信念等。研究表明,人文課程融入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在人的個性發展和創新人格的培養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指出:“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以一個和諧的人格?!贝髮W的通識教育必然承擔了大學生人格陶冶的職責。
3.開發潛能,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發展創新思維能力,開發創新潛能,離不人文課程融入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我們知道,創新思維是人腦的高級機能?,F代科學研究表明,人腦是左右兩半球組成的,二者的功能是不同的。左半球主要具有語言、分析、計算、抽象、邏輯、對時間感覺等思維功能,是進行抽象邏輯思維、收斂思維、分析思維的中樞;右半球主要具有表象、綜合、直觀、音樂、對空間知覺和理解等思維功能,是進行具體形象思維、發散思維、直覺思維的中樞。只有兩個半球的功能得到平衡發展,彼此密切配合,相互補充,人的創新思維能力才能得到高度發展。培養創新人才,就要從人的生理潛能出發,在繼續發展左腦功能的同時,注意開發右腦潛力,注重人文教育特別是藝術和哲學教育在創新思維能力發展中的作用。
4.學會做人,營造創新的良好環境
做人是立身之本,也是創新的前提。每個人都有創新的潛能,但是,要把潛在的創新能力轉化為現實的創新能力,則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為此,必須學會做人,學會正確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及人自身的關系。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一個擅于與人交往的人,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所從事的工作,并在與人交往中吸取別人的優點和長處,開闊眼界,增強創新能力,也才能順利地實現與別人的合作,取得更大的創新成果。
5,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教育既要為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服務,也要為人的自身發展服務,這也是教育的內部關系規律的要求。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執意追求,而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人文教育。在中國,民國時期有的人曾把蔡元培等提出的“德、智、體、美”多方面教育思想,稱為那個時期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重要本質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2],大學人文教育,其實質是大學生人性教育,其核心是培養大學人文精神。[3]最終要實現大學與社會、大學生與社會的終極關懷,解決應該建設什么樣的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因此,大學人文教育不僅是一個知識體系、認識體系,還是一個價值體系,是倫理體現。[4]
三、人文課程融入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具體途徑
1.開設人文基礎課程
在理工高校開設基礎課程的目的,主要是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七種基本人文能力,即合作能力,聽說讀寫能力,交際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其中后四種能力是一種潛在的能力,蘊含在其他能力的養成與訓練之中。要求學生在文學、史學、外國文化、倫理道德和社會分析等核心課程領域具有一定的基礎外,還規定學生選修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學時一般應占總學時的20%?;蛘邔⑷宋纳鐣茖W課程列入必選課,要求學生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百余門課程中至少選修8門,占教學計劃總學時的20%左右。
2.校園文化熏陶
從本質上來說,校園文化是人文課程融入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它不僅指物質環境,也指人際關系;它不僅具有感官的作用,而通過環境熏陶更有其明顯的教化功能,它又是一種隱性課程,一個好的人文環境對學生有耳濡目染的作用,一種良好的教育風氣和學習風氣以及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熏陶功能。教室和實驗室的人文化布置,校訓的頒布、文明校園的創建等改善校園文化氛圍的舉措也可以有效地配合文化素質教育公共課程的實施。
3.推薦閱讀書目
推薦閱讀書目是指由學?;驅W院以及專家學者推薦書目。目前出版的有關人文教育的書目十分豐富,例如,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的《中國大學人文啟示錄》(第1-4卷),集中了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系列講座稿的精華,不少重點大學都出版了類似的書籍,這些高質量的講演文集,展現在任何專業的大學生面前,都是一個色彩斑斕的思維天地,對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文化品位、格調、情感和價值趨向均大有裨益,學??梢杂杏媱澋赝扑]給理科學生閱讀,對于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必將得益無窮,當然,推薦書目讓學生自學不能放任自流,必須有一定的措施,有所考核,要有一定的學分,要組織一些讀書報告會或心得交流活動等,作為考核方式。
4.組織系統講座
開設人文講座、人文講壇,這是人文課程融入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比較好的形式,這種形式比較機動,適應的面也較廣,內容也相當寬泛,既可以讓學生接觸到自己所愛好和感興趣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接觸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講授人應該盡可能聘請國內外著名的學者、教授和專家,這樣可以不僅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前沿成果,更可以感受研究者的品格,還可以懂得新的研究方法論即使名家不易聘請,也可以有辦法補救,那就是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收視每天中午的《百家講壇》,文、史、哲都涉及了,內容也十分豐富,而且能夠配合學生的課外閱讀。
5.增加課外實踐
人文課程融入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識的學習與傳授上,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是人文課程融入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重要途徑,不可或缺。大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是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能力和道德情操的主要環節,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中讓學生學會做人,培養人文精神、形象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創造能力獲得極大的提高。
6.課外社團活動
人文課程融入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光靠第一課堂的有限學時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充分挖掘第二課堂的潛力。在有關教師的指導下,發動學生會、團委會積極組織各種各類社團組織,如學術類、實踐類、體育類、藝術類、文娛類,并定期開展活動,如文化藝術節、讀書節、開設學術論壇、名家論壇以及組織文藝匯演等,從而有效地配合第一課堂的教學,大大豐富大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增強他們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的自覺性,活躍學校的學術文化氣氛,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科學素質、藝術品位和人文素養。
總之,通過眾多的途徑和方式,強化人文課程融入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使學生養成人文素質以及積淀人文底蘊,著力引導學生由知識走向價值,從知道怎樣走向應該怎樣,從認知層面走向信仰層面,切切實實將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人文素質、人文底蘊,為真正成為s合格的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何沙.關于人文社會科學建設和發展的思考.[J]科學中國人,2004(8).30頁
[2]徐雅玲.加強大學人文教育[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1).153頁
[3]張首麗,錢建榮.新世紀科技與人文的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3(1).32頁
[4]李云芝.科學人文人才[J].教育與現代化,2003(2).21頁